庆余年编剧的人物与剧情反转

现在看到了三十几集,我觉得王倦编剧对诸多人物和情节的处理,都本着一个出乎意料和出奇制胜原则,一句话就是,反转反转再反转。
比如言若海,言若海刚刚出场的时候,面若冰霜让人琢磨不透,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儿子因为范闲的原因去了北齐,而流露任何对范闲的情绪,所以我们认为他是一个在监察院秉公职守的官员。可是后来言若海集结监察院内反对陈萍萍的人,站出来要杀陈萍萍,我们就认为言若海是一个另有所图的奸臣,这是编剧带来的第1次反转。随后陈萍萍谋划,逼出了与长公主结盟的朱格,我们才知道言若海并无反心,他是忠于陈萍萍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演戏给朱格看。这是编剧带来的第2次反转。人物的正反正的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物形象认知上的与众不同。所以人物就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看到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人物的本质到底是哪一面。
相似的处理还有陈萍萍,陈萍萍是帮助范闲的,可是到了北齐,肖恩和范闲说,你要提防着陈萍萍,于是这个人物是正是反又成为一团迷雾,只有看过原著我们才知道,陈萍萍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范闲。
再比如,郭少找的刺杀范闲的那些人,在郭少的口里,他们是个中翘楚,没想到城门一见,出现了第1次反转,卖菜的他们太菜了,锄头镰刀就是武器的,他们简直是猪队友。石林一战出现了第2次反转,他们是退伍老兵真英雄。这就是正反正的人物认知过程。
比如范闲设计从使团之中放出肖恩,当我们以为剧情的走向是范闲把放出的肖恩虏获,没想到剧情反转了,又杀出了上山虎,海棠朵朵,和燕小乙,范闲的计划失败了,不得不带着肖恩重回使团。而与此同时,肖恩给我们的印象也实现了反转,假如他从监察院出来是大魔头的形象,经过了石林一战,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而他最终是什么样的人,还得看后面的情节。
所以编剧老师就是用这样正反正的反转反转再反转,拉伸了剧情的张力和节奏,又使得人物的塑造变得丰满立体。这样推动着,情节环环相扣,离奇曲折,悬念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