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光抓走的人》里面有哪些社会学原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黄渤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路过机场经常会买下几本畅销的学术书、悬疑小说,所以在达成50亿影帝后,黄渤非常挑剧本,没有内涵他不肯接。

黄渤读完董润年的剧本后相当亢奋,立刻去找了宁浩,讨论那些情境下应会出现的社会学现象,一点点修台词,务必深刻而真实。
他们三人,磨出来了上百条环绕爱情的猜疑链,竟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演绎了原本一部剧才能讲透的社会学现象,属于一部我国极为难得的哲思电影。
如果写本学术书,可以叫做《真爱审判》。
1、任何人,都不是一个人。
当一道神秘光束笼罩宜江时,许多人凭空消失了。科学家、好事者利用数据科学研究后,发现消失者竟然是能被判定为真爱的成对关系,这些人还存在时的举动和言论,竟对幸存者留有非常大的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个人之上,有个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它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个成员的存在或消失,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蝴蝶效应(譬如:就算不幸死亡,我们也会对殡仪馆产生经济效益,从其员工的消费中贡献社会GDP)。董润年选用了最有代表性的五个初级社会群体,来叙述这场暗流汹涌的大风波。
家庭、友情(or同性)、婚姻、热恋、青春期躁动,是它们的社会学符号。
这五个初级群体的核心人物为:
讲文明的语文教师武文学(黄渤);
混暴力圈子的混混筷子(白客);
陷入迷茫的被出轨女强人李楠(王珞丹);
心中有信条的热恋女青年刘佳一(李嘉琪);
享受校园纯爱的女学生小蕾(文琪)。
2、社会有机体,会诞生自疗机制。
由于一些固定人员的凭空消失,社会陷入了病态。在经历一段时间打砸抢烧的骚乱后,宜江市又回归了安宁。
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因为动物有机体和人类社会很相似,两者当中都有调节、维持、循环分配三个系统。在动物中分别是中枢神经、营养和静脉动脉。在社会中分别是官员;劳工;商人(机构)。
不管是暴力的军事社会,还是文明的工业社会,都会产生秩序(譬如那三大系统),能够微妙地调节各个团体的需要,最终抑制炎症,跟生物学是一模一样的。
明面上官员会出警处理骚动,颁布相关惩戒法令;教师(机构)会做出决策,将群体责任损失划分到最小,分摊给家庭/个人;个人会借由思考、消遣、分享会等形式,将压力最终化解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均摊到的压力其实是最小的。
社会,是一种解压器。
无法消解掉的压力,就会转换成暴力/自残。
譬如电影中的筷子(白客),他虽然依靠初级暴力谋生,但依然信赖法律机器的公正。由于超自然现象使得他的朋友(恋人)消失前是否受了致命伤,警察无法拼出足够的证据链,不能对嫌疑人进行惩罚,最终,郁愤至极的筷子选择对嫌疑人使用了高级暴力。
(白客演的真好!)
3、信仰,是驱动社会正常运转的支柱。
在社会骚乱处理完之后,宜江市里的人们依然不能互相信任,无法马上回归生活常态。他们判断生活是否正常的几个典型信念崩塌了,陷入严重的猜疑链里面。
被光抓走的一对对人都是真爱,那么被挑剩下的人,定有一方没有贡献/收获对象真爱。
古往今来,真爱是一种典型信念。
它是一种可以被传染的群体认知,借由书本、传闻故事,撼动我们的知识、情感、意志、价值四要素,驱动了人们做出牺牲、奉献、索取、暴力等心灵思考和行为举动。
捆绑它最严重的是私德,然而在这场超自然闹剧里面,学生党的纯爱、同性间的龙阳之癖、出轨的外遇丑闻、甚至是渣男,都被证明是拥有真爱的代表了,自己和对象却没消失,那么要对伴侣、同事、朋友、家人自证/追问清白了。
一时之间,大家忙于自证清白,让机构、家庭、个人陷入了不同程度的瘫痪或迷失。
武文学(黄渤)就被典型信念折磨的够呛,他不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爱人张燕(谭卓)不再爱他。
人生在世都有一个通病,能爱上太多人,使得这场审判异常精彩。
4、我们,都为别人而活。
武文学作为要晋级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他最在意口碑,一直营造模范夫妻形象,就算是交公粮这档子事,他都按期来一趟,尽管不那么用心。
被家人、长辈、朋友、同事质疑时,他郁闷到想找尽一切办法来自证清白、造伪证装清白、证她不清白。
除了本我意识(主观我)之外,还有个“镜中我”(客观我、超我)在作祟。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为了让“镜中我”看起来非常优秀,本我一直在模仿榜样的品行,还学会了弄虚作假,使“镜中我”超越本我。
简单讲,为了让别人看我们很优秀,大家都在努力演戏,演的多了,就成了真的自己。
努力的程度,可以看做对典型信念的信仰程度,也被叫做“印象管理”。
5、冲突,是人类进化的源泉。
武文学的自证、伪证、证她,都是为了消除冲突,想赶走紧张心理、或用来挣得人们同感的方式。
他面对的冲突,源于真爱审判,审判范畴却远远不止真爱,竟然囊括了冲突论的三大流派:
A、辩证冲突论:社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会诞生国家、群体承认的制度来平衡、治理冲突。
代理校长把评高级职称的机会,给了另一位优秀老师,理由是武文学可能私德有亏,或许有不爱老婆的身心出轨行为,所以人没消失。而另一位老师人没消失,而伴侣出轨消失了,需要一定的精神慰藉。
武文学在莫须有的私德问题上,遭遇到了薛定谔的猫,不能忍受“评价焦虑”,开始撒谎造假了。
而私德,正是一种民间制度。
B、积极功能冲突论:出于自利或利他的考虑,人们会在社会合作中诞生冲突,做出典范、谈判、退让等行为,来获取声誉和经济上的优待,最终对保持群体团结、巩固人际关系、控制社会变迁等起到积极作用。
武文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有做道德楷模的社会约束,享受清誉赞美,为了维护这尊形象,他得把各种不利于他的传言掩埋消灭掉。
C、一般冲突论:冲突是由财富的匮乏、道德的沦丧引起的,得克服和限制冲突,用理智、道德、互相谅解来对抗这种负面作用。
张燕想要更富裕的生活,就会一直催促武文学积极争取高级职称,久催无反应,必定心生巨大间隙,武文学不敢肯定她还爱不爱自己,有一定歉疚,先自证、伪证后,才想着证她;武文学对小韩(焦俊艳)拿捏不住的办公室情愫,会影响家庭、口碑、前程,迫使了武文学举棋不定。
冲突,催生明文、民俗上的约束。
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竟然是人类社会的成长与自洽。
另外,很多人都会喜欢上“喜欢自己的漂亮人”,因为别人的爱慕包含对你的肯定,这种“恋爱补偿效应”很迷人。
武文学面对小韩,用了职场常见的刺猬法则,即一种不近不远的恰当关系。
6、爱与家庭 信任与窒息感
早期婚姻是一种稳定社会关系、增长人口的制度手段。
从一百年前开始,欧美开始强调陪伴式婚姻,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即Soul Mate(灵魂伴侣)。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婚姻也崩盘了。男女日益平权之后,人们开始评估自己对这段婚姻满不满意,有没有获得成长,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满足,认为被逼结的婚姻不算想要的婚姻,情愿离婚再找,或者出轨解决身心需求。
在离婚率逐渐高昂的今天,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欧美高学历女性容易结婚,亚太高学历女性不容易结婚。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有一个“婚姻包袱”,男性普遍更希望比配偶拥有更好的事业/学术/经济成就,不然会形成自我压抑。
由于智识眼界问题,偶尔会在聊天时遭遇碾压,为了寻求地位对称,可能会对配偶进行贬低,或对颜值、地位逊色于高学历配偶的女性,产生好感而身心出轨。
很多不合常理的行为,都是为了寻求刺激或者释放压力。
李楠(王珞丹)遭遇的其实是这种问题,相信一些朋友没体味出来。
7、不对等关系,源于自我理解。
男女之间有很多种不对等关系,李楠与丈夫女强男弱,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类比关系。
人们很容易被他人评价所支配,对自我、他人估值有一个相对概念,哪种异性配得上,哪种配不上,心里有一个底。
对价值高昂的印象极深,即便选择放弃了,也会当个标杆尺度,这种现象叫做沉锚效应(瞄定效应)。
对我们第一个产生沉锚效应的异性,一般是初恋,不管有没有追到,它都影响过我们后续的投资决策,和对红利的判断。
在学生时代想发展成为恋人的人,大多会调查一下彼此的初恋,看自己符不符合对方锚定的价值取向。
所以李楠对丈夫选择何晓芬(黄璐)不能理解时,调查了前夫的初恋。
8、放弃,会造成境界升华。
关于李楠的猜疑链,是我最喜欢的那部分。
李楠的终调对象,李倩,一个细嫩优雅谈吐不凡的女人,正是李楠老公理想的梦中情人类型,说他对她知无不言,谈吐非常有趣,却只是睡在她屋里的沙发上。
然而谈吐有趣,是对李楠、何晓芬从未展示过的才能。
李倩在电影中扮相优于性冷淡风的李楠,一身奢侈品,明显是李楠老公追不到的level,然而他敢攀谈,还深得对方欢心。
他面对李楠这种level都很自卑,怎么做到和李倩谈吐自如的呢?
当猎艳对象远高于锚定价值时,人们会启动防御机制,为了降低失败对人生价值的打击,而选择降低自己的期待,放弃自己的追求。
不在意反而妙语连珠,在意时有了楚河汉界,怕有些话头让雷池翻滚。
回归不油腻状态,以友好姿态获取美女朋友坑位,还是比较容易的,弄的我也猜不透电影中他俩到底睡了没有。
9、情绪稳定,等于拥有足够的自我肯定。
李楠见完李倩后,才有了释然。
她开始明白不是她的错,而是前夫有自卑和婚姻窒息感。
一开始前夫消失,她以为小三何晓芬也跟着消失了,是一对真爱,自己只是一个弃妇,上班时神情有一点混混僵僵。当何晓芬出现后,她开始回归了一些自信,在查证线索的路上,李楠越来越自我肯定,直至拥抱新生。
逃离抑郁症的最佳医治方式,就是填充自我肯定。
需要利用到门槛效应,一级台阶一级台阶的登。
明代思想家洪应明在《菜根谭》里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
10、仪式感,是一种表现原理。
刘佳一(李嘉琪)与王扬(丁溪鹤)的爱情,最具有仪式感,经常吵架的刘佳一父母消失了,口口声声相爱的刘佳一和王扬却还在人间,刘佳一是确有真情的,王扬在真爱审判下,为证明有真情当了跳楼男青年。
心理学赞姆斯·莱德尔认为,我们有了某种行为,才会有某种心情。
当我们微笑时,我们的心情会变得愉悦,当我们皱眉时,心情也会变得低落、不开心。这种反常理的现象,竟是真实存在的,毕竟我们的一些情绪表达是由后天学习得来的。有时对酒装愁引旧恨,对花启眉笑自来。
很多人觉得,别人的部分行为,会对自己的人生存在被尊重感,这就属于是能够打动ta的仪式感,使生活不仅仅是生存。
仪式感,遵循了表现原理。
为了表现我们很相爱,很愿意为爱付出,求婚、浪漫婚礼、精心挑选节日礼物,是很多人都要经历的表演桥段。有的人乐于其中,有的人只是当个求偶公式。
诸多行为和微妙心情,并不是天然存在的。
人类忙于证明自己有情。
11、谎言,是人类文明的遮羞布。
刘佳一最后被王扬感动了,质疑有没有必要用性命去圆真爱的谎。
她成长的有点晚了,没看懂两出新闻联播之间的巧妙。
全人类科学家先用数据科学,验证了被光抓走的人,都是成双成对的,恐怕都是真爱。
等爱情猜疑链一步步燃起,烧破很多家庭天花板后,人类官方媒体们开始声称,上一次公告错误了,并没有直接关系能证明他们是真爱,只是偶然性事件。
社会的自愈能力起了作用。
成熟的官员们做出决策,要掩盖更多小家创伤,维护社会平稳发展,不损害GDP。
欺骗,是生物为了生存演化出来的本能。
这部片子里,有多少猜疑链,就有多少谎言,还有一些我就不拆穿了,逻辑非常严谨,制作的挺好看的。
写了好久才写完,我觉得黄渤欠我一杯咖啡了。
大家都在说谎,每一天、每一小时,清醒时、沉睡时。
-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