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们活着活着,就成了自己想嫁的模样

看完只想说,女孩们活着活着,就成了自己想嫁的模样( ̄▽ ̄)/

在迪爸爸5年特效优化的加持下,今年,Arendelle又被冰封了吗?
不,整个要被淹了……
Elsa将如何与Anna小天使、Olaf、Kristoff重新把王国带回正轨?
emmmm……
Elsa在换衣服!Anna在划船!Olaf在跑步!Kristoff在唱K!
开玩笑开玩笑,这里就不多剧透了,小伙伴们一定要去看噢嘿嘿~(颜控路过)
关于这部电影,还是想说说她核心带给我的感受。
尽管主角带魔法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在4年前Elsa一脚冰封艾伦戴尔,一手融化满城冰雪,在山顶徒手造大楼,边唱边换装的飒爽英姿,仍然成功从以往的迪士尼公主形象中脱颖而出。

一句“你不能嫁给一个刚认识的男人”成为迪爸爸的至理自黑名言。

Elsa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童话故事不一定需要王子,骑着白马的也可以是穿秋裤的女王。

而作为独自留学在美的女孩们,其实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美国不是完美的,美国的环境也不是舒适无忧的,但是美国提供了一个相对多元、自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的女性学生们反思着曾经的「标签」:女汉子、女权主义者、女博士等等,打破着「标签」,重新定义着自己的独特性,建构着自己的人生。
出国留学,一不小心就成了自己想嫁的那种「男人」。
会做饭、会做家务、会修车,买菜、洗衣、砍价、淘货样样精通,英语8级跟国外教授谈笑风生,身兼会计、出纳、学生、司机等多种技能于一身,写得了Paper打得了Dota,会赚钱也会花钱,而且消费时尚品味还不错……
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女生都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什么苦没受过,什么问题没遇到过。
渐渐地,我们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女汉子」,成了自己想嫁的那种「男人」。
独立能力的提升往往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传统意义上男性做的工作,女性也可以去做,并且还做的有声有色的时候,女性内在的力量就会被唤醒。
这个过程像是极限运动,人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没有其他人可以依赖,没有外在物质可以依托,只能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的判断。
这时,人可以充分体会到内心的声音,激发体力上、情感上巨大的潜力。

极限运动可以上瘾,独立的感觉和自我意志也可以上瘾,这种瘾可以面对Diversity培养自己的Own Judgment,支撑留学生们度过一个又一个赶Due、 Paper的不眠之夜。
可以坚定最初的理想以捱过孤独失落的思乡之夜,可以缓解因为文化冲突带来的Culture Shock。
当我发觉出国留学的女孩子们,更加关注女权、呼吁女权时,我知道她们内在的力量在觉醒。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becomes the default when there is no box.」—美国的女子学校
2016年3月14日,全世界第一所为女性颁发学位证书的美国卫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推迟举办了国际妇女节的庆祝活动。
在一面可以留言的墙前,学生们一起分享、探讨了「妇女」所代表的各种可能性。
卫斯理安学院经济学留学生、校学生会SGA成员倩仪在参加了庆祝活动之后写下了这些记录,希望和更多人分享。


提到美国的女权,绕不开美国的女子学校。
Business Week和Forbes相关报道的数据表明,美国高中毕业生中只有1%选择女校,但是财富五百强的女CEO和美国国会议员中,有大约1/3和1/4是女校毕业生。
女子文理学院能培养出很多杰出的女性,这与她的教育环境、理念和方法不无关系。
虽然女校和混校有很大不同,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问一些在女校读书的人,没有男生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女生甚至会告诉你她们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不同。
原来很多社会既有观念里,界定应该是由男性扮演的角色或者男性承担的责任,在女校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被转移到了女性的身上。
而这个人为导致的枷锁打破的过程其实非常有趣: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becomes the default when there is no box.」
枷锁都没了就没什么枷锁可以打破了。
学术方面,女子文理学院鼓励突破界限的环境,所以很多女生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十项全能的女汉子,既可以写代码,也可以搬箱子,还可以侃侃而谈天文学和艺术史。
个性方面,女生在一个特别舒适和高度被支持的环境中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将来即使到了一个有更多样竞争的环境,也还是能够习惯性地表达自己。

生活方面,女校特别注重Sisterhood,大家乐于彼此帮助的程度简直到了难以相信的地步。自己和朋友一起变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每周都有Party,也都有附近学校不同的男生参与,高质量的朋友以及Party Buddy虽然数量不多,但坚不可摧。

美国的每一所女校,旁边都一定有一所甚至几所的混校。
Wellesley有MIT和哈佛,Mount Holyoke和Smith有Umass、Amherst和Hampshire,Barnard有Columbia,Agnes Scott有Georgia Tech。
学校联盟可以互相选课,还会有很多的Party,甚至专门有运动队比如足球和橄榄球运动队,会和女校的女生自发联谊(Mixer),就自然会有很多的男生可以认识。
这取决于学校的地理位置,有时候学生可能要坐校园之间的巴士去到另外一个学校。

很多的校友都会提到,习惯了女生有很多的可能性和权力的环境,回到两性共存的现实社会中的时候,就会觉得略有不适应。但正是这种不适应,才更激发了促进性别平等、社会进步的动力。
如果你真正喜欢,不要因为女性的身份而阻止你走上理工科道路。
从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物理学博士生郑利昕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理工女」的自我认同之路。
郑同学曾经就读于少年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当年少年班一共有50个人,女生有10个,只有她一个女生学了物理。因为没有其他女同学,她觉得很孤单。
没有好的氛围让她对理工科学习有更大的热情,这也是后来她跟很多理工科女生交流后大家一致的想法。
当她走在物理系的楼里,看到两边墙上挂的都是老年白人男性,还有「两弹一星」之类的老年中国男性,她觉得这跟自己都没有关系,怀疑自己干嘛要学物理。
直到有一次,郑同学去参加美国物理学年会,大会有一万多人参加。会议期间有一次LGBTQ圆桌讨论,是针对物理学界中的性少数群体策划导师制项目,进行远程辅导。
同时它还有专门针对女物理学家开办的鸡尾酒宴会,郑同学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很有魅力、对物理有热情的女博士和女教授。
在学术会议上,有人穿得很精致上去作报告,也有人穿着夏威夷沙滩大短裤,很自由,没人在乎这些。

在这个环境里,你不需要因为别人的期望去做任何事情,只要把学术做好就好、别人认可你就行了。女性和男性一样,被鼓励学自己喜欢的科目。
美国现在尝试了很多措施鼓励女性从事科学技术行业(STEM),比如美国物理学界定期会发布性别平等的报告,给出很多统计数据和非常详细的建议。
如果想招到更多的女性工作者你应该做什么, 如果你是系主任你应该做什么, 如果想招到更多女性本科生你应该做什么。
在开完会6个月之内会向系里或者机构负责人写信督促政策的落实,下一年再去回访。

下图为在新聘任的物理学教职中,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和讲师的性别比例:

在美国的学术领域,越到高位,比如正教授阶段,女生就越少。职位越高女性越少的现象被称为「漏管现象」(Pipe Leak Effect)。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美国学术政策开始向女性倾斜,比如招助理教授,在资历相同的情况下,会优先录取女性。
反观中国,政策层面上,几乎没有建树,虽然也有一个女物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在理工领域怎样让女性有更多机会,然而给出的建议却是女性应该增强自信心、自尊自立、自强不息。
改变学术「漏斗现象」,不但要向大众宣传鼓励女性学习理工科,从政策上也要做调整,才能招到更多的女性。
郑同学后来和一些朋友创立了一个组织叫「理工女」,有微博和微信,鼓励女性从事理工科。
如果你真正喜欢,不要因为女性的身份而阻止你走上理工科道路。

关于「第三类人」——「女博士」
即便「第三类人」的标签仍客观存在,也不能阻止越来越多的女生用实力和倔强闯出国门去攻读最高学位。
在国外做女博士是种怎样的体验?
留美女博士董一格(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博士)如是说:如果你是一个不甘心被他人定义和评价的女生,这条路特别适合,它会把你锻炼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特别敢言、有能力的新女性。
董一格女士在《女权之声》中的访谈内容:
在出国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会跟你讲,「女孩子嘛,读个硕士就好了,要那么高学历干嘛;找公务员之类、稳定点的工作就好了,读博士出来没人要。」
但如果能冲出这一关到了国外,就会是另外一番天地,不会有人再在你耳边聒噪这些。每一个选择都是你自己做,自己为自己负责。
如果想走读博士这条路飞黄腾达,那就不必去考虑读博了;但如果想通过这条路去得到不同的人生体验,真正去换一个视角看世界的话,那坦率和负责任地说,我这五年的收益会特别多。
如果你不那么功利,不只是关注论文能不能发表、将来能不能去一个好学校当教授,而是有更大的关怀、有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观,那么出国就能够为你提供这样一个天地。
从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角度,出国给了我特别大的力量。我在业余时间也写点女权「科普」文章,这也是自我赋权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而是有一个共同体。
有一群和我一样关心社会公正的人和我在一起,即使我这条路走起来非常的艰苦,我也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
简单说,如果你是一个不甘心被他人定义和评价的女生,这条路特别适合,它会把你锻炼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特别敢言的、有能力的新女性。

最后,「College is what you make of it.」你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你掌握着生活的主动权。这是出国经历给女性带来的最多的心灵成长。
致那些伟大的女性:愿我们知晓她们,成为她们,愿我们启迪更多人追随她们。Here’s to strong women, may we know them, may we be them, may we raise them.
写了这么多,看完不点个赞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