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宁

悄没声的,险些错过了这部好玩而且有趣的电影。
《鸡犬不宁》,在豆瓣里已经有了70多条评论。《鸡犬不宁》,在我的硬盘里呆了两个多月,没来得及观赏。倒是耳边“奶大、胸低、速看”此起彼伏。这几天闲着无事,我想起了下载多日的《鸡犬不宁》,一看之下,知道了问什么有人管这部电影叫做第二块石头,也为什么电影创作方并不喜欢第二块石头这个评价。
《疯狂的石头》火了,被人们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黑色幽默。确实,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文艺中年,想起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只能找到《黑炮事件》。不过,《黑炮事件》摆脱不了所谓艺术电影的沉闷,在我很长时间的印象里,都忘不了导演(黄建新)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拍摄长达几分钟电风扇摇头的镜头。当然,公平的说,黑炮事件的原作(张贤亮中篇《浪漫的黑炮》)是一部好小说,但改编为电影,娱乐元素显得过于单薄。而疯狂的石头则不然,凭借编剧技巧、娱乐元素、恶搞和方言,使得艺术和娱乐几乎完美的结合,叫好并且叫座。
《鸡犬不宁》也是一部方言片,所有的演员都操着河南话。《鸡犬不宁》也有着高水准的编剧技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中国人的电影智慧(最大腕的导演们似乎只学会了抄袭哈姆雷特和雷雨)。《鸡犬不宁》也很幽默,而且是最最时髦的冷幽默。《鸡犬不宁》更是一部小制作,据说只有800万人民币。
有一部叫做《孔雀》的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什么感觉。第二遍之前,受到了刘韧的一番指教,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小地方的人生。但直到今天,孔雀仍然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尽管摄影很到位。而《鸡犬不宁》在文化含义的丰富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孔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更出色的可看性。
《鸡犬不宁》有一个巧妙的故事,并且有很多丰富的细节。关于编剧和故事,我不想多说,万一你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的多嘴可能会导致你丧失很多快乐。除了故事,《鸡犬不宁》还有两大主题:一是小地方小人物,二是传统文艺在这个时代的转型。这两个主题的含义,足够文艺中年深深的体会,就好像一杯酽茶,越品越有滋味。
我有一个朋友兼同事前几年移民加拿大。她是河南人。去年回国遇到一起,我和她探讨在网上为华人提供盗版娱乐的可能性,记得她和我说,别的不知道,倒是豫剧是真的看不到了。看了《鸡犬不宁》,我稍微有些心安,虽然豫剧可能她确实是看不到了,但她依然可以从VeryCD这样的地方,下载并观赏到《鸡犬不宁》。今天,恐怕不仅是河南人,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通过更时髦、更"先进"的娱乐方式缅怀一下自己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
这可能是一种悲哀,也可能是一种最后的心灵慰籍。一切都取决于这样好看的小众电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壮大,如何打动我们已经越来越坚硬的心。
《鸡犬不宁》,在豆瓣里已经有了70多条评论。《鸡犬不宁》,在我的硬盘里呆了两个多月,没来得及观赏。倒是耳边“奶大、胸低、速看”此起彼伏。这几天闲着无事,我想起了下载多日的《鸡犬不宁》,一看之下,知道了问什么有人管这部电影叫做第二块石头,也为什么电影创作方并不喜欢第二块石头这个评价。
《疯狂的石头》火了,被人们称作中国电影史上的黑色幽默。确实,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文艺中年,想起中国的黑色幽默电影,只能找到《黑炮事件》。不过,《黑炮事件》摆脱不了所谓艺术电影的沉闷,在我很长时间的印象里,都忘不了导演(黄建新)故弄玄虚的长镜头--拍摄长达几分钟电风扇摇头的镜头。当然,公平的说,黑炮事件的原作(张贤亮中篇《浪漫的黑炮》)是一部好小说,但改编为电影,娱乐元素显得过于单薄。而疯狂的石头则不然,凭借编剧技巧、娱乐元素、恶搞和方言,使得艺术和娱乐几乎完美的结合,叫好并且叫座。
《鸡犬不宁》也是一部方言片,所有的演员都操着河南话。《鸡犬不宁》也有着高水准的编剧技巧,让人不敢想象这是中国人的电影智慧(最大腕的导演们似乎只学会了抄袭哈姆雷特和雷雨)。《鸡犬不宁》也很幽默,而且是最最时髦的冷幽默。《鸡犬不宁》更是一部小制作,据说只有800万人民币。
有一部叫做《孔雀》的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没什么感觉。第二遍之前,受到了刘韧的一番指教,让我更真切的了解到小地方的人生。但直到今天,孔雀仍然是一部很闷的电影,尽管摄影很到位。而《鸡犬不宁》在文化含义的丰富性上,丝毫不逊色于孔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更出色的可看性。
《鸡犬不宁》有一个巧妙的故事,并且有很多丰富的细节。关于编剧和故事,我不想多说,万一你对这部电影感兴趣,我的多嘴可能会导致你丧失很多快乐。除了故事,《鸡犬不宁》还有两大主题:一是小地方小人物,二是传统文艺在这个时代的转型。这两个主题的含义,足够文艺中年深深的体会,就好像一杯酽茶,越品越有滋味。
我有一个朋友兼同事前几年移民加拿大。她是河南人。去年回国遇到一起,我和她探讨在网上为华人提供盗版娱乐的可能性,记得她和我说,别的不知道,倒是豫剧是真的看不到了。看了《鸡犬不宁》,我稍微有些心安,虽然豫剧可能她确实是看不到了,但她依然可以从VeryCD这样的地方,下载并观赏到《鸡犬不宁》。今天,恐怕不仅是河南人,而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只能通过更时髦、更"先进"的娱乐方式缅怀一下自己骨子里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元素。
这可能是一种悲哀,也可能是一种最后的心灵慰籍。一切都取决于这样好看的小众电影,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壮大,如何打动我们已经越来越坚硬的心。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