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贞被谁玷污与扼杀?

这是一张来历不名的DVD碟片,影像在眼前流动时,差点误认为《杀手的童贞》是阿巴斯的作品,一个绝望的厌世老男人,秋风落叶回故乡,徘徊在决绝的死亡边缘,这样的设定,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
但很显然,《杀手的童贞》比《樱桃的滋味》更直接,更尖锐,也更冰冷。也更怪异一点。同志电影,杀手与作家,《上帝之城》般的无辜杀戮,《七宗罪》里杀手的哲学也灵阴魂不散的弥漫在影片中……
故事发生地在哥伦比亚,一个有些陌生的南美城市。无政府主义之城梅德林恰如《圣经》里的索多玛,混乱、堕落,同性嫖娼公开化,街头枪杀如家常便饭一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个满怀沧桑的厌世老作家菲纳多回归故里,展开与他的两个年轻的少年同性恋枪手的故事。
第一个枪手:艾力斯。英俊、稚嫩、单纯和冲动、狂暴在他身上矛盾的展现。他抛弃贫困的家庭,游荡于杀人与被杀之间的街头,偶尔靠出卖身体度日。他是“童贞”的隐喻,感性的崇拜和爱恋着菲纳多。
在艾力斯面前,菲纳多富有,放荡不羁,一大把年纪,仍然偏执,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危险性的处世观。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哥伦比亚某种现实的折射。他颠覆道德与社会规则,认为那些贫困而伤残的人,那些冷漠而固执的人,都应该早点死亡,以求解脱。
这样危险性的哲学,在涉世未深的艾力斯那里,竟然成为人生信条,当暴力思想正好邂逅到艾力斯的一把来历不明的手枪,滥杀无辜成为两人乐此不疲的趣味游戏。在菲纳多思想的潜移默化下,艾力斯变得更为残暴,肆意的不断拨剑杀人:出租车司机、夜半敲鼓惊扰他们睡眠的朋克青年、地铁上发生口角的无辜中年人……
枪。性(并且是隐约恋童癖性质的同性恋)。死亡——吸引眼球的电影元素,隐藏在冷峻、缓慢的电影节奏背后,带给人的却是一种深层的思索,当菲纳多这个无信仰之人,频繁带着艾力斯出入教堂之时,终于无可遮掩的暴露出他内心的危机——他比艾力斯更需要救赎。
艾力斯不可避免的横尸街头。菲纳多满脸悲怆地为艾力斯下葬,并在教堂为他的亡灵祈祷。不久,老人在街上又邂逅另一英俊少年,除了与艾力斯一样具有迷人的眼睛外,他比艾力斯更强悍,更健壮,浑身透射着青春的热力。曼查多从少年的眼睛里仿佛看到艾力斯的影子,他带走了他,两人很快坠入肉体的爱抚之中。但老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他已深深爱着的少年,正是枪击艾力斯的凶手。
刻意的戏剧角色结构,是为了强调电影的荒谬主题。于是——
有一天,一个紧急电话把菲纳多召到警察局,这位少年已被另一伙人枪杀,他年轻的尸体就摆在那里,老人又一次悲凉无语。问题再次被血淋淋的提出:枪手的童贞,到底被谁玷污?枪手的生命,为何脆弱而卑贱?
我感兴趣的是影片中角色的设置。少年枪手崇尚暴力、毒品的青少年如同迷途的羔羊,在罪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如果说代表着一种原罪的话,那么,菲纳多本应该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
但是,影片并没有把菲纳多塑造成传统道德势力的化身,充满正义的说教,相反,他本身是邪恶的,甚至是他本身的邪恶,导致艾力斯的直接死亡。
邪恶思想激发了暴力倾向,继而促使传统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以及人生观催枯拉朽的溃败,等到菲纳多意识到后悔时,他已经无可控制事态的进展。和艾力斯穿着同样衣服的第二个少年杀手的出现,是“过去”的隐喻,他带给菲纳多重回过去,重温美好,珍惜生命的希望,但这希望很快被催毁——电影的象征意义至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影片对自身疑问的答案。杀手的童贞,被“菲纳多”和“菲纳多”所代言的传统社会所玷污,混乱、恐怖的社会环境,将一个个少年,送入地狱。
一个无可挽过的过错,一种无可救赎的罪恶。
完蛋.
但很显然,《杀手的童贞》比《樱桃的滋味》更直接,更尖锐,也更冰冷。也更怪异一点。同志电影,杀手与作家,《上帝之城》般的无辜杀戮,《七宗罪》里杀手的哲学也灵阴魂不散的弥漫在影片中……
故事发生地在哥伦比亚,一个有些陌生的南美城市。无政府主义之城梅德林恰如《圣经》里的索多玛,混乱、堕落,同性嫖娼公开化,街头枪杀如家常便饭一样此起彼伏,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个满怀沧桑的厌世老作家菲纳多回归故里,展开与他的两个年轻的少年同性恋枪手的故事。
第一个枪手:艾力斯。英俊、稚嫩、单纯和冲动、狂暴在他身上矛盾的展现。他抛弃贫困的家庭,游荡于杀人与被杀之间的街头,偶尔靠出卖身体度日。他是“童贞”的隐喻,感性的崇拜和爱恋着菲纳多。
在艾力斯面前,菲纳多富有,放荡不羁,一大把年纪,仍然偏执,有自己独特的,带有危险性的处世观。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哥伦比亚某种现实的折射。他颠覆道德与社会规则,认为那些贫困而伤残的人,那些冷漠而固执的人,都应该早点死亡,以求解脱。
这样危险性的哲学,在涉世未深的艾力斯那里,竟然成为人生信条,当暴力思想正好邂逅到艾力斯的一把来历不明的手枪,滥杀无辜成为两人乐此不疲的趣味游戏。在菲纳多思想的潜移默化下,艾力斯变得更为残暴,肆意的不断拨剑杀人:出租车司机、夜半敲鼓惊扰他们睡眠的朋克青年、地铁上发生口角的无辜中年人……
枪。性(并且是隐约恋童癖性质的同性恋)。死亡——吸引眼球的电影元素,隐藏在冷峻、缓慢的电影节奏背后,带给人的却是一种深层的思索,当菲纳多这个无信仰之人,频繁带着艾力斯出入教堂之时,终于无可遮掩的暴露出他内心的危机——他比艾力斯更需要救赎。
艾力斯不可避免的横尸街头。菲纳多满脸悲怆地为艾力斯下葬,并在教堂为他的亡灵祈祷。不久,老人在街上又邂逅另一英俊少年,除了与艾力斯一样具有迷人的眼睛外,他比艾力斯更强悍,更健壮,浑身透射着青春的热力。曼查多从少年的眼睛里仿佛看到艾力斯的影子,他带走了他,两人很快坠入肉体的爱抚之中。但老人万万没有想到,这位他已深深爱着的少年,正是枪击艾力斯的凶手。
刻意的戏剧角色结构,是为了强调电影的荒谬主题。于是——
有一天,一个紧急电话把菲纳多召到警察局,这位少年已被另一伙人枪杀,他年轻的尸体就摆在那里,老人又一次悲凉无语。问题再次被血淋淋的提出:枪手的童贞,到底被谁玷污?枪手的生命,为何脆弱而卑贱?
我感兴趣的是影片中角色的设置。少年枪手崇尚暴力、毒品的青少年如同迷途的羔羊,在罪恶的深渊中无法自拔。如果说代表着一种原罪的话,那么,菲纳多本应该代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
但是,影片并没有把菲纳多塑造成传统道德势力的化身,充满正义的说教,相反,他本身是邪恶的,甚至是他本身的邪恶,导致艾力斯的直接死亡。
邪恶思想激发了暴力倾向,继而促使传统道德伦理,宗教信仰以及人生观催枯拉朽的溃败,等到菲纳多意识到后悔时,他已经无可控制事态的进展。和艾力斯穿着同样衣服的第二个少年杀手的出现,是“过去”的隐喻,他带给菲纳多重回过去,重温美好,珍惜生命的希望,但这希望很快被催毁——电影的象征意义至此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影片对自身疑问的答案。杀手的童贞,被“菲纳多”和“菲纳多”所代言的传统社会所玷污,混乱、恐怖的社会环境,将一个个少年,送入地狱。
一个无可挽过的过错,一种无可救赎的罪恶。
完蛋.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