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青春是无解的法外之地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少年的你》:青春是无解的法外之地
校园霸凌,是社会黑暗面众多根须中的一根。
陈念受到魏莱领导的“恶之小集团”凌辱,能够采取的唯一方式是寻找更大的恶——刘北山。
刘北山代表青少年黑帮势力,成功震慑住魏莱小集团,他自己却又受到成人黑帮管辖。
丛林法则的面目浮现而出:为了制服恶,我们需要寻求更大的恶。功利主义下的弱肉强食,在校园这个纯净之地赤裸裸地上演着,背后勾连的是整个畸形的社会链条。
黑帮似乎占据恶的顶端,成了那些不适合“高考制度”之人的最终归宿。
黑帮如同梁山好汉中的宋江,镇压住一帮魔星,在朝堂之外,另确定了一套江湖秩序。地下世界的恶似乎统御一切,实则受到更为强权的恶镇压——国家机器。这种万恶之恶有许多面目:封建时代是君权、神权;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暴力革命建立起的社会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内。
刘北山的恶在动机上带有符合大众道德的正义:保护弱小。这是人的天性和良知。令我们天然倾向于同情挨揍的他、忽略揍人的他。看他揍人甚至会觉得的莫名的爽。这样的爽感消解了刘北山为恶的身份。
魏莱的恶同样出自人的天性:游戏。娱乐的快感在欺凌中获得。这是道德伦理所不允许的。《少年的你》给魏莱增添若有若无的家庭背景,解释其恶的来源,似乎使得人物更立体、更丰富。我却觉得魏莱可以拍得像小丑——追求纯粹的混乱。当施恶变成纯粹的游戏行为,剔除任何功利色彩或环境影响,魏莱这个高智商反派会显得更加艺术而不是腹黑。
《少年的你》人物逻辑是严丝合缝的。以致于许多行动发生时(打架、哭泣、辱骂),我竟然无法判断是真有这样的处境,还是影片刻意的放大以便调动我们的情绪。
整体来说确实有港片的风采,那种底层拳拳到肉的挣扎与撕咬放置到大陆校园产生接近沉闷的绝望。这也让影片里的人成熟的过分,现实的过分,过分的失真。(不过这不是败笔,是风格。)看这部电影我想到最多的是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将一个弃婴的残酷现实故事,通过延展一半时间去写他们日常的缝隙中流露出生命的韧性。《无人知晓》在生与死的摇摆中,拥有无法言说的悲凉感,又让希望的金光覆盖着。《少年的你》更有《熔炉》的味道——直面问题,钝刀子割肉——却没有找到一个收束点将全片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落下来。让一部影片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要求太高,如果不是有韩国的“熔炉法”摆在前面。
《少年的你》收束点其实找到了,也几乎要直白地喊出来了:“你为什么不报警?”“我报了,有用吗?”这样挑衅意味的话语实在不适合出现在充满正能量的国度的电影中。因此面对女警察的反复盘诘,能够识破警察诡计的陈念始终直接没有反击“管理万恶的(恶)”司法制度。相反要在影片的结尾加上一系列司法界做的努力的成果。
司法追求的正义与公正,其内涵会不会由执法者的不同而不同?这是需要讨论的,却不知能不能讨论。唯一能确定的是地上世界的秩序是不同于江湖法则。
《少年的你》最精彩的片段在审讯。虽然有许多电影用过跳切,但是这一部让我心中直呼:《你的名字》!残酷青春的乐园,白夜中类似太阳的光,黑暗现实中的一抹亮色,全在这里了。也让电影拥有动漫的特质,青春在这个片段跳跃起来,欢快起来,激昂起来。
很难评价郑警官在陈念家诈陈念那场戏是不是修改过。如果陈念得知刘北山死罪,头也不回地走掉,那给没看过《白夜行》的人会带来巨大的震撼(就算看过,我觉得也会震撼),必将在中国电影史留下一笔。结果她失策了。这样却也无可厚非。
“保护”放在少年少女谈恋爱的语境下显得合适,放在结尾的落脚点,显得很具有迷惑性:保护谁呢?又抵抗谁呢?那些不乖的孩子要作为恶势力被消灭吗?“保护”这个说法听起来像是竖起一道隔绝的屏障;像是让那些学坏的家伙消失;像是“把不具备考试能力又过分活泼的孩子处理掉吧”;像是纳粹圈起犹太人。“保护”是自以为是的说法。其可怕之处在于正义成了最高权力者随意塑造的玩意儿,只要冠以人民的名义。天平不会倾向于任何一方,砝码永远在最高权力者手中。到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谈谈《动物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