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露骨揭露校园欺凌,但它展现的纯美爱情却更显珍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你、我、身边的很多人也许都经历过校园欺凌,不只是被辱骂、嘲笑,或者荒唐的被收 “保护费”,还有更多无中生有,见你不爽就被痛揍一顿的阴影。不懂事的少男少女总是无法分辨善良与邪恶,总是企图在征服、戏耍别人这件事上找到满足感。

当由来已久的校园欺凌现象,被搬上大荧幕后,似乎更能勾起有过青葱岁月的你的回忆。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经历了暑期突然退档,上映前三天22号突然宣布上档的消息,几乎零宣传之下,依靠易烊千玺、周冬雨的个人效应以及针砭时弊的内容深度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裂变,掀起了也许是今年最后一部10亿元大片的观影大潮。
《少年的你》露骨揭露校园欺凌,并以懵懂初恋为载体,讲述了学霸陈念(周冬雨饰)与混混小北(易烊千玺饰)之间似爱情又不同于爱情的喜欢与付出。

一个渴望走出小城市,高考作为她唯一的出路,是备受欺凌的她一直忍耐坚持的支柱。一个是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可怜孩子,没读过什么书,却也是富有正义感的人。就是这样的两个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居然阴差阳错的碰撞到了一起。影片从他们的视角,探讨了校园欺凌、青春爱恋、高考、家庭教育等诸多热门话题,没有隔靴搔痒,却是直击痛点,给足了观众震撼。
1、无情的校园欺凌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深处“象牙塔”中学生备受呵护,无忧无虑。有人养成了与同学和睦相处的良好人格,也有人因为偏差养成了恶霸的性格,成了以欺负为乐的反面教材。
在影片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陈念的同学胡小蝶因为长期遭受欺凌,终于忍受不住跳楼身亡。直接切题,将欺凌的最坏后果呈现,一下子调动起观众的愤慨情绪,心也直接提到嗓子眼了。
人的性格分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是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却愈发坚强的类型,这类人多是凭借一个寄托,一个念想激励着他勇敢前行,去支撑着给他在一切困难险阻面前昂头挺胸。陈念显然就是这类人,外表瘦小、文弱的她,认定考上北大一切都会解脱,于是忍耐忍耐再忍耐下去。

笔者想起曾经看过的韩国影片《马粥街残酷史》,权相宇饰演的铉洙身处校园暴力横行的七十年代,长期遭受学校所谓大哥的欺负,一直忍耐到最后便是爆发。一直以李小龙为偶像的他,最后苦练双节棍痛扁学校恶霸,十分解气,当然暴力解决不是应当提倡的方式。
到了《少年的你》这里,导演却用陈念对梦想的执着,一种努力拼搏的正能量表达出不屑于同恶势力斗争的态度。一个人在成功之前可以忍受所有的冷嘲热讽,如此才是对这些不公、不仁对待的最好反击。
其实校园欺凌的事情由来已久,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并不时有校园学生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恶劣的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们作案手段之残忍,诸如影片中陈念被殴打、被剃头、被拍裸照的类似情况在生活不在少数,令人触目惊心。
根据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一份全球校园霸凌现状报告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暴力,比例达到学生总数的32%,其中将近30%的学生不会反抗。

影片导演曾国祥也是希望借故事影射现实,呼吁更多重视。要知道很多孩子在遭受欺凌时并不是不愿反抗,或是不愿告知老师、学校,而是很多时候报告了,也会得到“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 的滑稽反问,这个愚蠢的问题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时间久了甚至会形成绝望,酿成难以预见的后果。
片中陈念在面对女警官的呵斥时就说到“为什么不选择报警,为什么不告诉老师学校,告诉你们就能解决问题了吗”义正言辞的表述一时让人哑言,无力反驳。
综合来看,校园欺凌问题之多,解决方法之匮乏,让人叹息。因此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如何有效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必须提上日程。
今年的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围绕预防性侵制度、防治校园欺凌、建立专门机构等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列席会议人员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将部分被实践证明符合我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写入法律,便于更好的适应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影片选在这个时间点上映也有意想不到的深意。
2、青涩的初恋
学校与家长总是反对早恋,一是认为早恋影响学习,二是年少时期的人没有成熟的感情观以及无法承担后果的特质,注定让很多早恋夭折。但那种懵懂情愫,对异性萌发的欣赏才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美妙。

陈念与小北之间心心相惜,一个似孤儿,早早的辍学干一些投机倒把的勾当,一个不是孤儿母亲却长期躲债在外,在学校也不断遭受恶霸欺负。陈念成了小北对自己没有未来的未来的寄托,小北成了陈念到达未来的保护伞。小北划清了界限,每次只是远远的跟在陈念的后面,看着她,保护着她。
我们时常听到美女学霸受到学渣混混骚扰的故事,但却少有见到混混因为学霸而觉悟。也许小北一开始就没有走上歧途,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遇到欺负的时候,最好的反抗就是回击过去”,倒也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别人欺负我也自然不能手软的想法。
其实二人的感情说爱情倒不如说是一种共生关系,陈念依靠小北的保护与关怀,而小北折服于陈念的坚韧与单纯。二人互为精神上的支柱,谁也离不开谁。

也许在风驰电掣的摩托上,陈念将头靠在小北背上的时候,他们才是真正的情侣,更多的时候他们是超越友情,爱情未满的深深羁绊。
高考是一场成年礼,只有高考才是走出贫穷,迎向未来。在高考没成功之前,没有人去畅想关于爱情的未来,不是遥不可及是现实逼迫的人无法享受。陈念与小北亦是如此。
懵懂爱情的最美妙便在于陪伴即是满足,你好便是我好,你的微笑便是我一天高兴的源泉,更是我今天看到一颗外形奇怪的树都有想分享给你的冲动。在陈念与小北的年纪这样便已足够。
3、无私的付出
付出一词充满褒义,多是表达有回报的奉献,或是心甘情愿的给予不求回报,在现实情侣或是好友之间是较为稀缺的品质。在影片中陈念与小北身上却得到了让人称叹的体现。
陈念的身上承载着不仅是自己还是小北对未来的所有想象与希翼,于是当陈念听到恶霸魏莱也要报考北大的时候,她有些奔溃,难道自己努力的结局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玩弄吗?她情急之下将魏莱推下了楼梯,过失致其死亡。
知晓一切的小北告诉陈念,一切交给他办就好,于是他精心伪装了一场强奸、杀人的戏份,他要扛下所有的罪,他不迟疑,他不后悔。因为他深知两个人中间必须有一个人要走出这个围城。

当陈念问小北如果再来一次,是否还会这样做的时候。一句“没有如果,我也不想如果发生”的回答让人感动至极。
小北的眼眸含着微笑,顺着滑下的泪珠,那是幸福的味道。陈念的内心有些平静,她也坚定了不能因为自己而断送对方前途的想法。
走出去,自首,才是最好的交待。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超越成年人的感情,一个人可以为另一个做几十年的牢,那是毫无怨言的付出,也许是只有年少轻狂时候的无悔选择。
很欣慰,两个人坦然面对了现实,一同走向了未来。
影片没有歌颂早恋的好与坏,没有烘托早恋受到的阻力,而是从互为欣赏,互为沦落人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为爱无私奉献的精神,难得可贵。

陈念与小北用自己的手创造了未来,陈念做了老师,小北继续站在陈念身后,那是在荆棘之后的胜利,他们会永远珍惜,并将永远传递这得来不易,用自己亲身经历换来的宝贵经验。
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他们做到了。
写在最后:
整部影片,并不能说尽善尽美,诸如2011微信刚刚出现,故事的时间背景也恰在2011年六月,在陈念的同学跳楼之后迅速在微信发酵出传播效应,短短半年时间微信远远未流行到如此地步,反倒是QQ、短信的发酵更为合理。其次像陈念这样的家庭贫寒学生,在智能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应该用老式的按键手机应该也更趋向合理。

更让人有点不能理解的是,胡小蝶跳楼死亡的惨剧,大家为何态度冷漠,都是看热闹的心态,常人不应该是感到害怕恐惧报警吗?一个个连杀鸡都不敢的高中生,怎么对一个人的死亡如此麻木了?仿佛鲁迅《药》中对人们游客一般观摩杀人的描述:
“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如此形容虽有些夸张,麻不不仁的性质却十分相似。好在影片剧情的丰满充实,演员张力十足的演技,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忽视了这些小细节。
我们深知一部电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但从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学校、相关人群的重视,电影本身的作用也就达到了。一部优质校园欺凌事件电影出来不易,真正能鞭辟入里的反映社会现实更加难得,而要做到引起社会重视则更是难上加难,《少年的你》成功的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希望陈念与小北的故事不会在现实中发生,也更希望以后的孩子们都能沐浴阳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