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当大人好点,记性会变差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想问一个问题,18岁孩子刚刚考完高考,却进入监狱。 看者对她是什么态度? 蔑视,认为这个孩子犯了滔天大罪;同情,对于这孩子仅仅关心而已! 可是,这不是事情的真相。 进入监狱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坏。 她,只是一个青春活泼的孩子,刚刚经历过残酷的高考,还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漠然,失去尊严,失去人格。 孤独的时刻,没有人陪伴,没有人知道,最后爆发了。 这个人便是《少年的你》女主人公陈念。 1.为了逃避现实,曾经选择主动躺下 镜头中的陈念,穿着肥大的校服,努力学习,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 魏莱带着跟班欺负她,以言语为武器,用行动去攻击。 满身伤痕的她忍不住跟妈妈打电话,却在电话那一头选择不哭不闹。 后来,下楼绊倒、砸球、故意散发谣言,甚至拍裸照…… 一开始陈念默默地接受,仿佛应正了“我在看深渊,深渊也在看我。” 那一刻,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格。 人格,指的是人的尊严、品格、价值等。 在成长过程中,先天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可是很少人重视。 人们会在婴儿车上挂满了稀奇古怪的玩具,制造出一些声响,有些新生儿会自然转向发出的心声,有些则不是。 著名大学剑桥大学心理学家Brain研究发现,转向声音的孩子更有可能成长为外向,反之是内向的孩子。 这就是每个人存在的心理胚胎,影响外部刺激反应。 弗洛姆说过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作的木偶。 假设父母对于孩子表现出不错的态度,比如说宠溺抚摸。 很有可能是孩子的“宜人性”过高,常常会表现出可爱的一面。 因为精神胚胎也影响着我们所成长的环境,从而能够造成人格的形成。 换个比方说,孩子的梦想,他们会自觉选择寻找符合自我个性的环境。一个想要成功的孩子,觉得大城市会给自己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于是决定到大城市发展。 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陈念的内心,努力复习,考上北京大学,因为这里不适合她。 大人式的东西,还没有建立。小孩子的东西,已经开始倾塌,他们面对的是一地瓦砾,一片荒凉。 2.为了温暖,牺牲自己 家庭决定成长环境,孩子与父母形成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从母亲怀上孩子,他们俩的关系似乎像一个生物性的整体,如果母亲的爱过于侵犯或者让孩子喘不过气。 与其他孩子更早与母亲保持距离,甚至在成年后,与人的亲近感不适。 当陈念遇上小北,满身是刺的人们在深处泥潭里经历过放弃、挣扎环节,寻求最后的光芒。 其实小北很难,比陈念还要难。 13岁的小北没有妈妈了,他再也不喜欢吃肉包子。 因为妈妈买回肉包子后,哭着打小北,最后离开,也没有带走拖油瓶—小北。 与妈妈“共生”的日子没有了,剩下只有未成年的孩子单打独斗。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决定了基本气质。 一开始,小北是个小混混,而陈念是个好学生。 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不需要过高,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尽可能接受平庸、不完美的自己,才是努力变好,成长的孩子。 影片的高潮,便是小北甘心为陈念顶罪。 为了第一次有人问他“疼不疼”;为了美好的未来…… 也许陈念就是第一个值得小北牺牲的人! 世界并不是大人承诺给我们的美好愿望,少年陷进复杂成人判断标准,发生扭曲,变形。 唯一温暖的牺牲自我,成就大我。 3.找到自我,从零开始 自我认同形成,是每个人需要看到分分叉叉人生选择;是每个人喜欢和什么人交朋友…… 认识道路上,我们要做不同尝试和选择,才能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 前期陈念被同学欺负,不敢告诉缺席的妈妈,只能努力探索自我,寻找自我,没有办法得到答案。 前期魏莱以施暴者的身份,面对警察谈笑风生,但是却不敢告诉父母。 陈念的妈妈,以一个失败者消失所传达。魏莱的父母,用一个成功者的言行所示范。 或许质问自己的做法对与错,往往在主观上感到处在危机,形成延缓的情况。 那群少年们不理解自己,不理解未来的发展。对于父母渴望,看似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容易否定和怀疑,这种情况属于“自闭”。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找到自己,形成自我认同,仅仅有20%的人在18岁就形成自我认同,大多数人要在24岁才形成。 《少年的你》电影后期的人物与其说长大,还不如说觉醒。 陈念学会与重要的人分化,曾经过度的依赖小北,导致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 警察找到陈念,原先死不认账的她,选择放手。不是因为恐吓而崩溃了防线,而是为了小北的安危甘愿牺牲自己, 在探视室里,只有一墙之隔的陈念和小北,相互笑着,一句话也没有说,又似乎读懂各自心。 寻找自我的路上,没有尽头,只是一望无际的大路。 不必为曾经青春的你,或者错过成年期而感到惋惜,不必为了一点点成就而感到焦愁。 因为你就是你。 我希望自己有三个自我,一个是基因的我,无法改变,一个是环境与文化影响的我,积极争取,一个是寻求自我价值,获得成就的为。 就像小北说的:“你追逐世界,我们追逐你背影,你保护世界,我们保护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