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全世界的博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刚从平遥电影展回来,《少年的你》就被票圈各路影评人大佬吹爆,于是抱着5星的期待坐到了影院,脑补着之前上映过的各种青春片,有逃学的,有打老师的,有堕胎的,还有出车祸的,心想这次会是什么,能让大佬们夸赞这部电影是华语之光。
刚开始电影讲校园霸凌,小蝶就是落得自杀命运的霸凌受害者,但整个事件的结果,随着大多数的沉默,也只能不了了之。所有人都只关心事情的表象,而不知小蝶走向绝望的心路历程。但霸凌并没有因小蝶而结束,渐渐的,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也渐渐走进故事中,因缘巧合的步入了霸凌的乱象怪圈。而这一切的背景都是在离高考60天的日子里,校园里贴满了各种立志的条幅,把学校描绘出了战场的感觉,好像60天后,所有人不是生,就是死。不是对,就是错。完全忽略了瑕疵也有可能呈现出动人的美,虽然万物皆有裂痕,但毕竟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还有就是关于暴力,关于解决暴力的最好方式,一定不是以暴制暴,因为这不是问题的根源,暴力只会产生暴力,一个从小受压迫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女性,长大之后只会成为压迫女性且重男轻女的老太婆。对于这个问题,找到根源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而不是出了事情,警察去找校长,校长去找班主任,班主任去找家长。结果呢,家长出外打工了,整个链条呈现一种恶性循环。

除去这些关于霸凌的题外话,片子着重表达的还是少年之间的一些羁绊,霸凌不过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催化剂,揉碎并掺杂在陈念和小北之间的调味剂。两个人就像两种较有韧性的食材,虽然在一起但永远不会串味儿,完全两极化的对比和反差,充斥在两人之间,陈念要保护全世界,小北只想保护一个人。这个时候,已经迷糊了【全世界】和【一个人】的区别究竟在哪,也或许这一个人,就是他的全世界。导演用很多对比蒙太奇来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一个整天打斗的小混混,难点在于如何将这种反差融在一起,无缝的去进行对比。两个人之间的信任,在摩托车上也表现出了越来越亲近的意象。最后探监的那场戏,又通过玻璃的镜像将两人同框,但并没有重合,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但永远不会重合的隔离感。

对于高考这个背景,片子没有着重讲述,但只要切到高考相关,一路体现出的都是热血激昂、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昂场面。但无论是等到了庭审的判决,还是高考的结果,也终究得不到人生的答案,没有一节课教过怎样去成长,没有一节课教过人生究竟是为什么。而陈念和小北,就以他们的方式去成长,和选择他们的人生轨迹。
最后拉回我们的主旋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