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uesd to be our playgroud.


陈念其实不是弱,而是倔强。她知道她受的苦,只要忍着,就可以逃出去。小北与此相反,他失去了逃出去的那种渴望。两人仿佛站在世界的两极,一个执念于未来而妥协现在,一个对未来绝望而困在当下。此时一个魏莱(未来)将两人撞在一起,恐怕便是长大了吧。

个人观点,表演,尤其台词还是用力过度了,比如郑易与陈念在车上的交流,比如陈念与母亲的交流,再比如最后的审讯室阶段,什么长大,什么遗忘等等毫不克制的心灵鸡汤大段大段出来,反而破坏了电影之前蓄足的力量。对于人物脸部的大特写镜头,可以用,点缀在剧情其中是妙笔,而大段大段的使用不但视觉疲劳,也是一种“蓄力失败”。


最难开口的,怕是立意与主题。本片自然是在一个审查环境下并且修改过的产物,我只是针对这个最终公映版本说出观点。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从魏莱的死亡开始,结局似乎与之前的剧情脱节而不合理。陈念爆发的原因,小北与陈念关于认罪的一致观点的达成等等诸多处理不够细腻一笔带过的地方。你可以说他们是“少年”,就是那么情绪化与倔强,你也可以说是倒序剪辑的需要,但个人观点对于这些地方应该需要更多笔墨。 更深层面,“少年”做出的选择,无论你说什么,最终是有人死亡了,不管你的认定对方是否可恶,死亡终究也是对一个“少年”,对一个与陈念,小北,胡小蝶并无多大差别的少年的完全否定。本片最后的处理,以及片头和片尾的校园欺凌教育之中我收到的信息是,这场悲剧是关于陈念小北等等的,与魏莱无关,对于这场死亡他们的做法是可取的,不论最终警察对他们如何如何,法律对他们如何如何,他们依然出了一口恶气。 个人一直喜欢探究“恶之源”,也即阿伦特的“平庸之恶”,放到这里就是去掉所有所有的戏剧化成分后,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活的好好的“魏莱”们,千千万万个也没有做出可怕事情的“陈念”们,他们真的就是光明与黑暗这种尖锐的对立吗?或许在现有的环境下,电影层面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好好这样讨论。

但还好我们会忘记,也喜欢忘记。找寻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我们对抗这世界的应激反应。你看,陈念面对魏莱的哪一次欺凌不是更多的第一人称镜头呢?有时候主观视角我们认定对方为十足的恶,与之斗争过我们就满足了,无论什么形式。更多时候“魏莱”与“陈念”是互相“成就”的,甚至互相换位的。
但终究,本片奉献了一场出彩的挣脱家庭,学校,社会,挣脱命运的青春大逃亡,不论怎样,This uesd to be our playgr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