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的少年经历中寻得相似感受

时间拨回五年前,回到高考前夕。那时少年的我,我熟知的少年的他们,都不是陈念和小北,我们相对温和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我们更像影片中不知名的路人甲乙丙丁。学校的大门打开,人群乌泱泱的涌入,我们的特立独行被同一形色的校服和高考的压力所掩盖,大部分人中规中矩,听话懂事,双手的食指堵住耳朵,早自习的时间就在哗啦啦的背书声中度过。
那时,只觉得学知识累,考试烦,考不过别人伤心,想着高考两日是通向自由的门槛,等高考完就可以脱离义务教育的苦海,就可以穿喜欢的衣服,看小说,谈恋爱,就不会被繁琐的知识禁锢,就可以通向更广阔的自由。
对,是自由,我终于找到了高三的我和高三的陈念期待的相似的东西。没有家庭和朋友关心的高三里,陈念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高考,上好大学,去北京,脱离被追债的日子,摆脱被欺凌的束缚,寻求更广的自由。
可是,高考结束之后的我们,真的自由了吗?确认,我们逐步实现了逃课自由、穿衣选择自由、零钱支配自由、恋爱自由......书本堆成小山的日子里的自由渴望看似一一成真了,可随之而来的,是更激烈的竞争引发的欲望火苗,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需求变得庞大而复杂,自由好像永远在远方和别处。

人人都说,学会和孤独相处是人生必修课。这堂课,有人上的早,有些人晚,但是课程老师,都是我们自己。
我觉得陈念和小北比同龄人更早得尝到了孤独滋味,家庭没有给予安全感,校园霸凌带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社会有残酷的生存法则,为正义而建的机构也不是百分百公平。
当小北载着陈念,穿过城市昏黄的街灯,孤独感从屏幕内散发出来,一直浸染尽我的身体。23岁的我感受到了18岁陈念的孤独。如果非得让孤独成形,那可能就是忙碌一天回到出租屋,饭桌上没有热腾腾的饭;水果刀误伤了手指,也没人递给你创可贴;委屈和不满不能再任性地发泄;用搞怪的表情图掩盖一切坏情绪。孤独终于降临在我体内,它好像不能被治愈,只得一次次忍耐。
如果忍耐让一个人变得成熟,变得学会收敛孩子气,那么孤独怎么会是一种病呢?不用非得想方设法根除它呀。它只是让人不好受,自古以来,让人不好受的东西好像都可以让人学会成长。

陈念和小北在审讯室里展现的默契桥段有点过瘾。怎么说?就是让你感觉到两个小小的身体,因为彼此依靠相互信任,而迸发出强大的对抗外部世界的力量,让司法人员眼看破绽摆在眼前却无从下手。我承认,他们的决定非理性不值得肯定,但我也不想隐藏,两双叛逆而坚定的眼睛带给我的感动,那刻他们拥有相通的无畏力量。这种无畏,只会蕴藏在年轻的身体里,大人的世界里看不到,甚至也不会出现在长大之后的陈念和小北心中。
长大是变得越来越理性的过程。年轻时的热烈、任性让人痛快,可没有人永远年轻,年岁增长,责任和理性会磨平任性的棱角,社会法则告诉你,成人世界容不下随心所欲,学会克制和忍耐是常事。
如果电影让人共情泪流满面是好电影的特征的话,那这是一部好电影。校园欺凌的题材引发社会关注,男女主的演技不会让人出戏,观影过程中数次击中内心而泪目,看完后还能让我写点关于成长与孤独的没有逻辑可言的小感悟。阔以了阔以了,称得上年度观影十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