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音家隔壁的那个男人

长假期间家庭聚餐,一女亲戚每饭必diss电视剧《在远方》,说她对男一姚远有一种来自灵魂的鄙视,关键她还每天都看,我用尽洪荒之力才忍下来没有问这位女姓长辈:是像王境泽对农家菜那种来自灵魂的鄙视吗?
架不住她天天负面推广,不怎么看电视剧的我也跑腾讯找《在远方》,一口气刷到昨天播出的二十集……没毛病啊?姚远错哪了?
后来我意识到那位女亲戚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她的女神林徽音,并深以为然的是,家里有一个深爱不变的,书信往来有一个才华横溢的,隔壁还住着一个为其终生不婚不子的。在她眼中这样的人生,对于女人是真正的顶峰。
回到昨天亲戚吐槽的主题,她认为:刘爱莲就不该回来,算什么啊?说一套做一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刘爱莲的归来如同“娜拉出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显而易见刘爱莲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女性,与女研究生路晓欧比起来,她更接近传统女性,病危之际替所爱姚远发声,唤回他心中仍有爱意的晓欧,是她对他最后的爱。然而造化弄人,刘爱莲连非典都挺过来了,从传统的价值观出发,她当然的选择了“让”,退出是一种成全。这种“让”里有爱,也有看清自己配不上姚远的自卑,而刘爱莲的归来,正是对自己的一种突破!就算要从感情里退出,也要体体面面,清清白白,当面锣对面鼓,而非留书出走,软弱的暗自饮泣。
之所以留书出走,无非不敢面对,三年风雨相伴,甘苦与共,如果当面说走,于心何忍?爱莲怕啊,姚远不留她,她怕,姚远若是留她,她难道不怕?逃避看似藏起所有的矛盾,但实际上却是把情绪在三个人心里都打了个结,将来谁都过不去,不如坦坦荡荡的归来,让自己和对方都想清楚。
再说晓欧,她聪慧,果断,双商俱高,只有唯一一个死穴——姚远。在姚远身上,她投射了太多的情结,依恋、救赎与被救赎,甚至当年被母亲抛弃的恨意,也似乎企图从姚远身上得到“补偿”,最新一集看到晓欧与妈妈通电话,哭着叫了一声“妈”,从她十二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这是晓欧第一次开口叫妈,所以在晓欧与爱莲情感博弈的过程中,也是她个人成长的过程。她会认识爱情,认识母亲,也认识自己。
看到晓欧总想起《蓝莓之夜》、《最炎热的国度》这两部影片中的角色,霍梅说晓欧的心理年龄有六十岁,在我看来,她何偿不是那个十二岁被母亲抛弃,一直活在自己情绪里不肯长大的少女。她之所以犀利冷静,是因为她在小时候经受人生的真相:即便母亲也会因一已私利毫不留情的离开你。她理所当然的认为感情是靠不住的,每个人恐怕都会如母亲那般离开自己,无法挽留,所以她很难信赖他人,她的痛苦与惧怕,阻碍了她的成长,除非像《蓝莓之夜》中的女主角那样,离开深爱的人去重新成长。
再说姚远,姚远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一个:重情义,两个女人都恩重如山,都对他付出所有,让他张口跟哪个说再见,都难。但是他还是向晓欧提出分离,我揣测除了爱,更重要的一点是姚远明白爱莲更离不开自己。从姚远的人生经历和创业过程来看,他是那种私欲很少,很好面子的人,但恰恰在感情中,需要自私一点,冷酷、决绝一点,越怕伤着谁,越会三个人都受伤。但你会因为姚远不决绝去责备他吗?他的个人魅力就在于“角斗士”一般的开辟版图后面父性的温存。
亲密关系是最难说清道明的,我认为最好的亲密关系是彼此欣赏、鼓励甚至批评,成为最好的自己,也成就对方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要求亲密关系中的两人既不依赖对方,也不占有,克服女性的软弱,男性的刚愎,女人中带着男孩的特质,男人有女性的优点。能做到这一点的爱人非常非常少,在电视剧里纠葛的三人显然都具有这样的潜质,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暂时离开认为是全世界的对方,向真正的世界托付自己,全然的忘却,全然感受痛楚与甘甜真正的滋味。试问,当晓欧纠结于姚远爱不爱她的时候,她能品尝到饭菜中的咸甜吗?恐怕每咬一粒米,其中都包含着两人美好过往吧。
我仅存的人生智慧提醒我不要向那位质疑姚远是“大猪蹄子”的亲戚说出这一席话,就让她以林徽音为榜样,年逾六十还幻想着隔壁住着一个痴心爱人,一辈子只爱她一个人。那么我担心的是什么呢?是很多女观众在这样的影响下,未来也长成我那女亲戚,急于贴标签,急于下定义,没有看到全貌就愤然说:不要。毕竟这部电视连续剧只进行到一小半,人物命运怎样只是揭开一角序幕。
每个人都要在尘世间磨砺修行,我能看到姚远有超越刘云天的眼光,他也比刘云天更能吃苦,更坚韧更沉着,种种艰难都是姚远在尘世间的修行,爱莲与晓欧也未尝不是,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相信这位以“远方”命名自己公司的汉子不会囿于个人情感,而将自己从情感中抽离出来,在情感中观察,学习,进步,修行。
一个成熟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不会受影响,会拿出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对这部好剧的片面评论指责不会影响更多人观剧体验,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尝。你成为林徽音,梁思成,徐志摩,都好,只是不要成为林徽音家隔壁的那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