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这部电影

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叫了这个名字就该是一个人和国家漫长的历史交叠,这样主题是我,一个小我到大我。 可是,这是很多个故事,故事里的人物都不不算英雄般出色,甚至不足以讲一个故事。这是祖国的编年史里很大的几件事,穿插着一群一些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小人物故事,时而温情,时而热烈,很暖很暖,又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祖国的强大,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民! 我不知道,大家认为这部电影有多少泪点,或者更多的是像在电影院里切了洋葱,走出电影院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才开始眼眶红润。 进电影之前,我在娃娃机那里买了十个币,夹了两个布娃娃,一条鲨鱼,一个胡巴送给了一个剪了胡巴头发的小娃娃。我几乎从头哭到结束。有记忆的泪点有两个,一个是开国大典的旗杆终止球,欧豪缺点什么都是在屋顶上随意地喊一声,最后一次需要的却是老百姓都不知道三种金属。发电机又停了,一片黑暗,解放军战士满大街地找三种金属。黄渤是那样的绝望,忽然整个屏幕被纸灯笼照亮,整个电影厅,包括每个人的心里都像点上灯笼一样,亮堂堂的。那么多人送来希望,知识分子把实验室里的唯一也带来了。那个时代老一辈人的情怀,爱国与爱国,像一节生动的教育课。我自然而然地哭出来了,那是感动。
第二个泪点,是汶川来的农民工的孩子。我一直以为那个故事,是个调皮的孩子偷了家里的钱非要来看一次奥运会开幕,那是青春的放肆,青春的狂妄。可是,他说着川普,说自己想去会场,想靠近主席台,想摸摸主席台的栏杆,因为那是他在地震里的没了的父亲搭建的栏杆。破旧而且脏兮兮的衣物,别着国家对于他父亲建设奥运场馆的表彰。我忽然泪奔了。我想我爸爸了,他其实很爱这条铁路,他很想成为这条铁路的骄傲。我回忆里他有一次拿着铁路局的一本书,他站在车务段外说那是他年轻的时候想走进去的地方。我好像忽然听到了火车声,然后是汶川地震后在课室默哀的那十分钟,捐的20块钱。然后,北京奥运的喜悦,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掏出的奥运会门票,一切那么清晰,又那样遥远。然后,我放肆的哭,眼泪鼻涕一起留下了了。
女排三次冠军,那个温情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故事,我们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偷偷留意一个男孩子的时候吗?那个时候,分离是可以很遥远很遥远的,可是有些人有些事心头会是甜甜的。原子弹爆炸,那个公交车上追着给喜欢的人讲两个人的故事,好像我自己也做个那样的事情,直白相信,幸福从此很是简单的。香港回归之夜,旗手那个失误的噩梦,像极了考试或者重大面试之前焦虑的自己,一瞬间的大脑空白,怅然若失!
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了不起,一是因为中国了不起,一是因为我们了不起。这些导演把这些小事,演绎成很多人的人生,也是自己的人生轨迹,用中国的强盛去唤起一种爱国的共鸣。这也是他们的初心,他们的坚持,以及他们对这个国家对那种情怀崇高的敬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期待每个人能忆起最初的自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能像国家一样披筋斩疾,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
加油中国,加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