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普及之作
这是一部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罗曼.波兰斯基自己对《雾都孤儿》的定位,因此不难理解,波兰斯基对狄更斯原著大刀阔斧的删减,极力使原来“恶”的分量降低,代之以微弱的“善”。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费金团伙上,波兰斯基抓住了书中每一个角色身上可能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使得这个犯罪团伙在罪恶之外多了几分人性色彩与趣味。首先,费金这个匪首,唯利是图中多了几分滑稽的琐碎。参见费金数钱一幕,台词以及神态尽显一个守财奴略带可爱、偏执的猥琐状,而原书此处费金口中的阴谋、算计则被剔除。因此,波兰斯基镜头中的费金只能算作猥琐的作奸犯科者,而非十恶不赦,正如他与奥利弗的关系,不残忍亦不仁慈,却在威逼利诱的碎碎念中映射着某种暧昧的温暖。其手下如托比.克拉斯基不入流的时髦感及不合时宜的幽默,“溜得快”自以为是的成熟,甚至赛克斯那只恶狗无条件的忠诚,都被波兰斯基敏感地捕捉到,使费金团伙在罪恶中仍不失如马戏团般无伤大雅的欢腾感。 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以及要将全书几百页的内容压缩在一场电影的约摸两小时内,波兰斯基主要选取了以奥利弗视角出发的情节,并完全除掉奥利弗出身这一点,使影片结构大大简化,成为一部单纯的孤儿历险记,宣扬人性善良的可贵。情节的大幅度删减,使影片某些地方的说服力略显欠缺,同时也使影片担负的内涵较之原书大大减少。但考虑到波兰斯基的本意,针对儿童片,以上的问题可以说并不构成太大问题。 最大的问题可能还在奥利弗.退斯特的扮演者——小演员Barney Clark身上。这孩子的长相完全胜任奥利弗的清秀漂亮,演技在简单的情节中也说得过去。但他的眼神远没有奥利弗的敏感与懂事,换句话说,这孩子缺乏奥利弗身上的苦难感,无法激起观者应有的怜爱之情。另外,作为一部宣扬“善”的电影,不应忽视原书中奥利弗自身的善良对周围人的影响与震撼,可惜的是,Barney Clark同样欠缺奥利弗这种“逼人”的善良与纯洁的气质,不能不说是全片最大的遗憾。不知算不算先入为主,看书的时候我是揣着Freddie Highmore(《寻找梦幻岛》、《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形象比画奥利弗的,换成这个孩子,似乎更能“刺激”观众。 在波兰斯基所有的作品中,《雾都孤儿》无疑是承载着最浅显意义的一部。但他作为电影大师的手笔,还是深刻植根与全片中,体现在对书中场景氛围惊人的一致上。十九世纪伦敦街市略显昏黄的繁荣,穷街陋巷里呈墨绿色的破败腐烂,唯一接近真实的色调出现在奥利弗逃离的途中与布朗洛家里,构成波兰斯基最大的隐喻,关于一个孩子若隐若现的希望。 波兰斯基试图借电影,传达狄更斯笔下美好的意愿,将这部家喻户晓的名著,再一次推向世人视野之内。反过来讲,也是狄更斯的这部小说,让《雾都孤儿》电影版在波兰斯基的标志下格外平易近人,也等于让波兰斯基被更多不那么深刻的影迷接受。所以,这实际可看作,两位大师隔着两个世纪的时光,对彼此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