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一直努力创造的中国式科幻世界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曾经对于科幻的喜欢中带着些畏惧,因为那里的世界新奇酷炫却又宏大黑暗。
感谢科幻给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世界,也同时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之心。
而刘慈欣的作品,让我明白,我们的敬畏之心,应该更多给予我们自己的同类。
关于设定与科技树
连地球都打包带走?事实上连刘慈欣自己都明白,飞船才是末日人类最合理最有意义的逃离方式,每一部灾难片中逃难的人总是需要被通知:带上你能立即收拾好的东西,拿不动的别费心啦。
小破球就是这里我们拿不动的东西。
不过《三体》也论述过逃跑派本身面临的道德绝境:生存权的不公平,是人类文明无法忍受的倒退,甚至威胁到存亡的时候依然是最大的障碍。
结论就是,我们除非地球安好,人类可以远游,地球不好了,我们哪都去不了。
这么说来,带着地球走,还是有人文逻辑基础的。最后再给那些没信心的人心里点一盏浪漫主义的蜡烛:这是一种浪漫的逃离。
也许在第三方眼里,这种行为和刘备当年带着百姓一起每天五里的“逃难”方式也没太大区别吧。如果这是史实,那我们倒真的有理由相信,道与生存,是可以同时达成的,即便代价巨大,但不是失败。
就像《三体3》中超级计算机对于地球生存演化的模拟,无论如何,无法用机械逻辑推演生命的诞生与对地球的影响: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们只是继续表达下一个结论:生命就是一系列的奇迹。
而具体的材料、结构、生物学科的科技树是怎么在2019-2075年点出来的,讲道理我们这些落后的人怎么能真的精准判断合理不合理呢?时间往回推导六十年,我们才刚刚经历第二次启蒙运动,最酷炫的媒体是电视机,计算机怎么可能变成一张极小又极薄的平面呢?
而我们的幻想又总是很超前,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技术水平,我们延迟了20年还没做到。前沿理论的发展也一直进展缓慢。
连我们的现在,都一直处在“也许、可能”当中。任何较真的“一定可以”和“一定不可能”都是特别无聊的取闹。
而对于构成四十多亿票房的大部分人来说,看电影,主要看的还是故事,而不是背景。
事实上描述未来是一件简单又复杂的事情,人类无法直接创造同时也无法理解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因为这样没有一点归属感;但同时又单纯地不认同“过了几十年怎么生活还是老样子”(这种情况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明显,因为发达国家这种心态居多的已经是上一代人了)。所以在春节档拍春节是一种很取巧的思路。中国人在春节期间是对复古和怀旧包容度最大时候,也是现在和未来最好的最有效的连接方式。
当然还有北京大裤衩和上海2044奥运大厦。
还有贯穿新中国的标语式的官方信息与宣传:
比如班长对希望的造作叙述(只是成年人离这个年龄段远了一点,事实上这样的场景一直在啊);
比如北京第三区交通委的提醒语;
比如王磊的小分队征用达叔的卡车时候说的话;
当然也有韩朵朵最后那段广播。
其实这些反而是逻辑上最真实的,未来会发生的段落。
也是当前“中国式”的一个典型表达。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再回头看,这部分引起尴尬但是却很真实的段落才会被慢慢接受吧)
但是,导演还是没讲好故事啊。
讲明白了,但是没讲好。
叙述能力一直是中国电影最近二十年的大问题。
即便连年的IP拿来,也没能解决电影的本质核心。
对于小破球来说,就是开上帝视角频率太高了,自己玩游戏开作弊器是一件具有碾压快感的事,但是,你直播作弊,看客就索然无味了。那最后的胜利,也就少了许多快感。
以及……有些情节转接有些硬,尤其是空间站和地面之间的切换,有一种主角光环一闪就能获得导演小纸条一张的作用,然后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父子亲生的啊),甭管你是否提出来这个计划,我都要放个炮仗试试。
最后居然联合国都帮你们一家子开挂,之前联系不上现在全场广播……讲道理吧,这个不是作弊,什么是作弊啊?
当然,泪点抓得很不错了。毕竟大场面,配合BGM是很容易烘出眼泪的。
祖孙父子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是每个家庭都在面临的问题吧,一旦捅破这个疤,自然共鸣得泪如雨下,两个老爹前赴后继用冰火两重天去演绎亲情里面的爱,除非铁石心肠,总是要擦一把脸的。
但还是会边哭边吐槽:这还是作弊啊。
如果节奏好一点,就好了。
科幻的世界前设交代、场景叙述是一件极端重要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男低音画外音、或者一些一闪而过的镜头就能解决的。这点真的可以学学日本人的叙述能力(比如演过几百集的死神小学生,银魂Gin他妈之流的),人家真的言简意赅清清楚楚。
最后一点细节……
你拿地球上的氧气和木星上的氢气炸了个爆竹,地球倒是被发射出去了,面向木星的一面被炙烤成了三文鱼寿司,这倒也罢了。可这个爆炸形成的水,绝大多数还是会留在木星引力范围内的,我们还剩下多少能用呢?最好行星发动机烧石头不需要氧气,不然吧,小破球就是个哑炮了。
从这部电影主角之间的对白来讲,其实不是中国电影,是北京电影……全员标准普通话就算了,可至少老爷明明是上海人啊,户口们被关押的地方是山东啊。还有“刘户口”和“李长条”这种外号梗,真的很北方很北京的文字游戏诶。
这也是南方人不太看春晚的原因:热闹很好啊,可是你们玩的小品相声二人转,真的南方日常没共鸣啊。
这个可能真的无解。就跟大部分人看好莱坞电影不能理解英语语义中的历史背景和双关一样。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冷感。
要不说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呢。
如果算上科幻电影的影响力,小破球是真的成功,数一数二的成功那种。
如果有一个不失败的系列,可能这种科幻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星战》《星际迷航》系列。
而我们,有足够理由为此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