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微博上看到豆瓣电影转了一篇“堪比熔炉”的韩国新片,虽然在那个每周排行榜里早就看到,今闲暇无事我也就看看。
先说电影,看完的观感,不是很好,打开导演的作品列表,也是一堆及格线的作品,整个故事情节推动细节,有些简陋,不是那么完整自然,更别拿他和《杀人回忆》《辩护人》《素媛》《熔炉》相比了,也可能是上面那些已经能把个人面对社会大环境的绝望无力处理到了极致。这部更像是一个拍煽情言情片的新手作品一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转折生硬,细节经不起推敲,有些情节就是为了可以煽情来煽情,那个金刚的证据怕也不是后面现加上去的吧。但是吧,整体也还行,及格线。至少能拍出来拍出来让人反思一下,一天对着那么多商业爆米花电影也有些乏味。
在评论中看到有个正常打孩子和虐待孩子不同,还有今天母亲都在给我说你幸好是当初我打得多。(棍棒出好人的观点),突然想到高中时看胡适的书时看到观点。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出自胡适先生《我的儿子》。中式或者是东方人教育观点里,父母好似很大,在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权益是永远不对等,父母总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处”来教育孩子。好似这种“我几十年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都多。”“你是我生下来的,你身上流淌着我的血,你一辈子你都还不清。”这种之类言论无疑不是时时刻刻充斥在我成长的路上。
后先生与汪长禄的来信交谈中也谈论自此。先生答汪长禄有这么一段话“ “父母于子无恩”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从前有人说我曾提倡这话,我实在不能承认。直到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我们糊里糊涂地替社会上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的责任。说得偏激一点,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下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下了祸根。他也许养成坏习惯,做一个短命浪子;他也许更堕落下去,做一个军阀派的走狗。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自己减轻罪过的法子,只是我们种下祸根之后自己补过弥缝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 ”
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