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能做什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80-1982年,美国正值战后第三次经济危机(世界第三次经济危机)1981年的美国旧金山,街道上的行人形色匆匆,克里斯如同往常一样,将儿子送到了托儿所中。整个世界都笼罩在失业危机中,克里斯出来时指出墙上的“幸福”拼错了,并且不能让孩子看到这个带有“F”的英文单词,透过玻璃窗他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脸,与此对比的是栏杆的背后是一群欢乐的孩子在玩耍,渲染了环境,表明父子两人过得并不幸福
克里斯把他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搭公车】(Riding the bus)克里斯的医用骨质密度扫描仪始终贯穿着全部故事。作为一个贫穷的推销员,他必须把这批扫描仪全部卖掉,克里斯不得不走过每一个房间面对着每一扇门,敲门、推销、最好是握手道别。 这一扇扇门不仅是“门”而且是克里斯的“转机之门”, 他多么希望当幸福来敲门,但残酷的现实是贫穷的他在敲门。电视上一直在播报着美国经济陷入窘境的报告,而克里斯只是默默的玩起了一个魔方,魔方为他的某一个人生阶段做了重要的铺垫。 证券公司的大门前人来人往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克里斯第二次质问自己内心:为什么幸福不来敲自己的门?
就在自己一家将要被房东扫地出门时克里斯步入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蠢到家】(Being stupid)推销扫描仪的主要任务依旧贯穿着这个人生阶段。 不幸的是扫描仪被吉他手拿走。
几天后当克里斯在街上再次看到拿着扫描仪的吉他手时,他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狂奔】(Running)克里斯用自己的智慧和人事部主任搭上话,并立即编了个理由和人事部主任坐车在一起。当时魔方还是一种新兴的玩具极少有人知道正确的玩法,当克里斯发现自己的谈话并不能引起主人的注意力时干脆给他演示了还原魔方的正确方法。虽然主任草草的下车了,但是还原魔方这件事上极大的帮助了克里斯在日后成为证券公司实习生。不幸的是克里斯在冲进地铁时,扫描仪被卡在门外无奈之下只得将其丢弃。其实人生路上就是要有所舍有所得,有时舍弃一件东西往往会带来更多的东西。
美国的《独立宣言》中有这样说过:人民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写它的人似乎很有远见特意在幸福前面加上了追求二字,也许是因为某些人只能追求幸福,但永远都追不到。
克里斯在电影中特地强调诚恳和努力都非常重要,这也毫无疑问使他顺利通过了面试。但克里斯同样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知晓这家公司的六个月实习期内是没有任何工资的,这也不得不使他在实习期间内再次用贫穷来敲门。“既然有梦想,就要去追求,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克里斯在调侃儿子的时候,郑重其事地说道: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能做什么!
接着克里斯进入了他的下一个阶段_【实习生】(internship)公司的竞争异常激烈。克里斯为了每天能多打几个电话,甚至省掉了喝水的时间。在他面谈自己的大客户时,他第三次质问自己为什么幸福不来敲自己的门。
克里斯的下一个人生阶段再次来袭,那就是【纳税】(Paying Taxes) 克里斯再一次的穷困潦倒了。在免费住宿的教堂中克里斯晚上走到走廊里修理起了扫描仪。终于,当扫描仪发出新的亮光照亮了夜晚的整个教堂,光亮仿佛新生的太阳,在这里也暗示了克里斯父子的新转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实习期结束之时领导告知克里斯明天就可以正式上班。他并没有笑,反而眼睛布满血丝几乎就要哭出来。他飞奔出公司大门走在街道上,努力地舞动双手为自己喝彩。克里斯把这个小小的阶段乘坐当幸福来敲门(Happyness)
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他所经历的事情也和电影的内容大同小异。在电影的结尾真正的克里斯与演员擦肩而过,而电影中的克里斯则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
正如电影中里根总统说的那样:美国人民必须面对现实,努力改善现状,事情一定会有转机。而克里斯正是这样,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又一直的在改善现状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电影中的片段也许人们或多或少都正在经历着。残酷的事情并不是像电影中的这样不停的碰壁,而是明明自己正在努力的追求着幸福,却被残忍的现实掐灭。但是不得不承认生活就是这样对人们做着痛苦的事情。正如电影片头中里面那个错误的拼写单词一样: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but there is an I。幸福并不会在自己的抱怨中到来。真正的关键在“I”(我)的身上。这个道理一直贯穿着电影的主题,正如电影中一直讲的: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会过去,不要抱怨,不要怨天尤人。努力的去生活,生活,终究会回报你。不管结果与否,在困难面前,这是唯一一个能让结果往更好方向发展的道路。
当幸福来敲门,其实又何尝不是自己在为自己的幸福敲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