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每个孩子都有快乐的童年

几期节目下来,虽不能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全貌,却也是真实缩影。从家庭教育衍生出来的婚姻和亲子关系值得深思。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焦虑的妈妈,接送上学,辅导作业,生活照料,协调各方关系,课外兴趣班的选择和坚持等等。妈妈不知不觉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双亲(妈妈为主)包括单亲(奶奶、姥姥为主)家庭都一样,女性主动亦或者被动的被放在了教育主要负责人的位置上。母亲们的女性自觉比想象的要更主动,虽然还缺乏理性,但好过我们母亲一代。
爸爸几乎都是缺席缺位,始终在家庭教育里不发声或鲜少发声,甚至还有帮倒忙的。做到最好的也不过是不激化矛盾而已。至少在这个节目里,没有看到优秀的爸爸。有很多事业都做得不错,但是生活上明显能力较弱,情感表达和处理大多生硬直接,几乎都需要专家的引导才能发现发觉个人情感,对孩子对妻子的感情表达完全不自然。
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在新生家庭的复制几乎家家存在。有人自觉,有人茫然,但还算理想,专家们也都通过一些提点让求助者找到出口。但可能因为一些顾虑,许多东西没有更深的剖析,亦或是剪辑问题?比如大奇的故事里,个人认为妈妈所表述的想生个儿子,可能更多是向往异性相处模式,因为大奇妈妈跟爸爸一直有很和谐的相处,另外父亲来京照顾孕期的自己后去世,所以对大奇的出生心里可能有点怨恨(个人分析,不一定对哈)。所以她爱大奇,却始终不知道如何表达,让孩子心生敏感。怀疑不够被深爱。
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真是比想象中的大很多。夫妻之间的冷漠,争吵,以及疏离,婚姻本身的问题和矛盾直接会作用在孩子身上。那个不够好的孩子,那个渴望爱的孩子,当在父母的亲爱之前却无比无私,在那一刻感觉孩子十分成熟,成熟到宽容,可以让他们甚至放下自我。只要你们好好爱着,我就无比幸福。孩子真的比想象的敏感和聪慧,他们懂,都懂。
还有专家团的老师们,跟着每个家庭喜怒欢笑,甚至愤怒失态,流泪争辩,真好,有这样心里暖热的老师,遇见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虽然弹幕说讨厌主持人应该立场客观,但因为他有立场,我反而觉得可爱。
孩子们都很纯真,可能长大以后就真的很难再做到,那么轻易的原谅。顺带说一句,陈建斌老师的儿子小老虎真的很圈粉。温厚淡然,真好。
这是一个会让人不自觉会流泪的节目,因为你会在这里看见,你,我,孩子,父母,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