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52倍电影人生》电影课讲解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大标题:摄影机再度“破墙而出”的时刻
第1-3段:影片基本信息
1945年罗西里尼的杰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清晰地标识了一个电影史的时刻,1945年是二战结束的那一年,反法西斯同盟战胜了轴心国的法西斯主义势力,人类平安地度过了一个灭顶之灾般的大灾难,这部电影在战争结束的那年出品,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一幅特定年代的“罗马风情画”,它展现了战争的严酷场景,是战争的严酷场景当中的个人生命、人的尊严、人的信念所面临的考验。
第4-10段:影片历史意义
电影史上有一个重要的时刻-1927年,这一年的美国电影《爵士歌王》当中,声音作为一个全新的元素进入电影艺术,使其从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变成了一个视听艺术,之后,电影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会使用声音,把握声音,把声音从视觉艺术转换为视听艺术的过程,很有意思的是,在电影史的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遭遇并且目击这样的过程,电影艺术是随着技术的改变而不断改变的,经常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革命造成电影艺术的巨大的转折甚至造成电影史的断代。
电影史的一个奇特的情形是新的技术进步,电影的空间会因此打开,但是电影艺术会经历一个奇特的堕落过程。新的技术元素在提供巨大的便利性和可能性的同时增加了很多限定,当声音进入电影,在人们艰难地学会使用声音的时候,电影的堕落表现为它迅速地再度室内剧化或者是舞台剧化。
当故事完全成为了室内剧、客厅剧的时候,电影也一度堕落为所谓的“优质电影”或者叫做“白色电话电影”。换句话说,充满了银幕的“布尔乔亚生活”。是烦人琐事,是琐屑的爱情故事,是日常生活当中微末的悲欢离合。
战争结束之后,《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标识着这样一个时刻-摄影机再度破墙而出,朝向人生,朝向社会,朝向真实,朝向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严酷的历史时刻和人们仍在继续经历着的战后光复时期极端严酷的现实生存。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创了一种可能给电影摄影机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一个巨大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封闭在四壁墙当中的靠尽管也十分精美但也相当单调的场面调度来完成。
作为一个电影史的时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开启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最重要的电影史现象-新浪潮运动。它是一个在不同国别当中连绵不绝地传递的电影艺术运动,每一次电影新浪潮不仅会带来一场电影美学革命,不仅会刷新电影艺术来表现社会,表现现实,表现人生,表现心灵,同时它也再度向整个世界宣告电影在现代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位置-电影史介入者,是参与者,是阐释者,是召唤者和构造者。
第11-12段:影片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二战结束之后,随着对战争的反思,对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兴起的追问,随着一全新的艺术电影运动在欧洲的兴起,一个巨大的社会变化开始出现,这个社会变化使得20世纪后半叶在现代历史当中显现出一种极为特殊的色彩基调。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人们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道德伦理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立场,社会角度和社会认同。在这个时期,无论身处社会的哪一个阶层,整体的社会文化当中都会有一种朝向弱者、朝向底层,关注苦难众人并且跟他们感同身受的伦理取向。
20世纪是一个背叛的世纪:它是人类历史上鲜有的一次背叛:高阶层的人背叛自己的阶层朝向低阶层人,认同低阶层人,并且跟他们站在一起。这是此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当中最为强有力的一种情感的力量,一种道德的力量。
第13-14段:影片人物-皮娜分析
第二大标题:风情画与全民抵抗
第1-4段:影片人物-神父分析
第5-8段:影片文本分析
在这部电影当中,大时代,英雄群像,抵抗运动会,同时是和深切的对于日常生活,对底层人的认同与体认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
第9段:影片视听语言分析
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奇特之处在于又大量的街景,大量的战争场景。这些场景的相质很差,这是因为所有这些场景都是导演罗西里尼在战时偷拍下来的纪录片素材,他使用新闻片和极低的照度之下拍摄的素材本身就使得画面在当时放映时具有了这种粗糙的不符合技术指标的特质,但是导演同时用胶片的颗粒给我们一种历史的质感,给我们一种体认历史的媒介形态,这正是这部影片的一个非常独特和非常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