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惊叹与敬畏的大自然-未完待续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集:从南极到北极 (From Pole to Pole)
开篇第一集就向我们展现了地球从南到北的季节更替。从互相取暖的南极皇帝企鹅到冬眠了四个月的北极熊,从寒带的扁长的针叶林,到热带硕大丰沛的雨林,从萧索刺骨的灰黑到色彩斑斓的春,该片向我们展现了地球最基本的定理:寒暑往来,昼夜更替。地球上的生物从北向南迁徙,向阳而居,所有的生物包括敏捷的身姿,绚丽的羽毛,尖锐的鹰隼,所有这些特征都是为生存权,繁殖权经过数千万年自然进化的结果。
第二集:高山(Moutains)
第二集则将镜头聚焦于地球上的高山。这些高山是地球板块碰撞的结果,随着地球板块的移动,每年又在不断升高,比如喜马拉雅山。而有的山体则是火山不断喷涌的火山灰日积月累堆积而成。热带亚热带炎热的气候将印度洋,太平洋上海水蒸发,风携带着温暖的水汽像山体进发,沿着山体攀爬,最终在山顶形成奶白色的气体,则为云,云形成降雨,汇入山川河流。而即使在寸草不生的地区,也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迹象,比如为繁殖权而决战的螺角羚羊,比如鹰,比如雪豹。山体在雨水风霜的切割下如尖刺般插入云端,俯瞰之下,犹如利齿狰狞威严。熊猫和金丝猴则是唯一在中国境内村存在的物种。当成群结队的衰羽鹤,一次次的折回与尝试,最终飞跃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唯。为求生存,追寻阳光的勇气与坚韧值得赞扬。这是唯一可以飞过喜马拉雅山的鸟儿。
小知识:风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物质由于性质不同,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温度也不一样。海洋温度升高慢,陆地岩石温度升高快。当陆地温度升高,空气膨胀,密度变小,空气开始向上移动。当陆地地面的空气向上移动后,地面气压变低,这是海平面上的气压高,于是高气压区域空气向低气压空气流动,形成分。当海洋的温暖空气遇到高山向上爬坡时,则形成降水。
第三集:淡水资源(Fresh Water)
有高山,则有流水。所有大江大河从高到低,或流向大海,或形成湖泊。这些淡水资源,成为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宝藏。如同生物向阳而居,大象们经过长长的迁徙,只为了那一口甘甜。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贝加尔湖,鱼类丰富,多达三千多种。越往热带走,鱼的种类和色彩则更加丰富。从高山倾泻的流水裹挟肥沃的沙土在平原区放慢脚步,形成广袤平原,这些泥沼地成为生物的天堂。这鲑鱼们在繁殖的季节则往往要逆流而上,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将下一代繁殖在天敌较少的区域,以便它们能顺利存活繁衍生息。而他们的到来则也可以让水獭饱食一顿。一集印象最为深刻的无疑是大白鲨飞跃海面捕食的场景的。
小知识: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二大河,流量世界第一。位于南美洲北部,最终的巴西汇入大西洋。世界四大河流分别为:尼罗河(Nile)流经非洲东部和北部,自南向北汇入地中海;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最大,支流最多的河流,造就了生物种类奇多的亚马逊平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往东,于崇明岛注入东海;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红石溪。
世界之最: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世界最长-尼罗河;含沙量最大-黄河;流域面积最大-亚马逊河;世界最大内流河-伏尔加河
第四集:洞穴 (Caves)
提到洞穴,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昼伏夜出的蝙蝠。他们栖息在洞穴上方,产下的粪便是蟑螂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而这些蝙蝠存在于位于马来西亚婆罗洲的鹿洞,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洞穴通道。黑暗中的星星点点,穴萤火虫吐出粘液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守株待兔。黄石燕平均要花费三十天建造一个鸟巢,却是人类世界价值堪比金银的补品。河流冲刷着石灰岩,形成洞穴。石灰岩是海洋底的贝壳等物质堆砌而成,只有石灰岩组成的山脉才会被侵蚀成为洞穴。冲刷石灰岩的流水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结成晶状物,分别形成钟乳石和石笋。在洞穴最深处,难以享受阳光的世纪黑暗里,生物们不仅失去了色彩,也失去了眼睛,比如神仙鱼,蝾螈,某一种蟹。雷修古拉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洞穴,洞穴遍布天然水晶雕塑,如一株株巨大的雪花随处林立,每一件都是罕见的艺术品。从蝙蝠,到失去眼睛的蝾螈,到鬼斧神工的雷修古拉,这一集实在让人惊叹地球的神奇。
小知识:雷修古拉(Lechuguila Cave) 的形成并非依靠水的侵蚀,而是依靠硫酸的缓慢腐蚀。原本的石灰岩与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纯净的生石膏。这些生石膏透明晶莹,但非常脆弱。让人惊叹的是,在现有洞穴的最末端,突然呈现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球形空间,从穹顶上垂直吊着一盏高达六米向四周伸展的巨大石膏雕塑,人们称之为“水晶吊灯大厅”,它以一种终极景观的姿态征服每一个到达这里的人。这盏水晶灯耗费大自然600万年的功夫。BBC 在进入洞穴拍摄之前整整等待了两年才得到许可。
第五集:奇幻沙漠(Deserts)
缺水,风沙,干旱,高温这些都定义了沙漠。然而,风沙塑造了奇幻的沙漠景观-从蒙古的戈壁沙漠,到非洲沙哈拉,到澳洲沙漠,到美国西部,再到巴西智力,沙漠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面积。生存在沙漠里的动植物,都有各自的应对生存手段。爬行类动物如蜥蜴,蛇有坚硬的外壳应对风沙,甚至沙漠里的蛇类在风沙来临之时隐藏在地底下。澳洲的袋鼠通过舔舐手臂,刨开炎热地表来降温,非洲的耳廓狐昼伏夜出,夜间的非洲沙漠展示了这里的生机勃勃,美国的索诺兰的树形仙人掌,在一次暴雨过后粗大的树茎能储存高达五吨的水分,为其四个星期的花期为迁徙的过客提供休憩之地。南美洲的原驼依靠仙人掌的果实补充水分,流经智力的冰洋流随风吹入沙漠,水汽凝结的水滴为附近的生物提供水分。沙漠骆驼,非洲大象,彩色蜥蜴,剑羚,狮群,不得不感叹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生物不是天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孕育,在地球最早期的时候,随着板块移动,有些动物漂洋过海定居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于是开始进化。几十亿非洲蝗群是对气候最为敏感的生物,向水而生,真正可谓是随风逐流,因为有风大概率带来降雨,也意味着食物。
第六集 冰雪世界(Ice Worlds)
北冰洋,南极洲。以前读书时代,一直没注意到原来一个是洲,一个是洋。两个独特地球极点分别孕育了不同的生物群体。而从形状上看,又进一步印证着板块移动学说。于是我们可以猜想到,数万年前,随着板块移动,同一物种分离,于是进化了不同的生物特征。在南极的企鹅因为冰雪覆盖,翅膀逐渐退化,而南极的海雀则因为稍微繁华的生存环境翅膀进化,用飞翔来躲避天敌的捕杀。相比南极洲的萧索,北冰洋附近可谓物种繁华。以北冰洋为辐射范围,有长长的毛发垂到地面的麝牛,有敢于挑战这种物种的北极狼,有玲珑的北极狐,还有兔子,绒鸭以及凶猛的贼鸥。当然还有珍惜物种北极熊。于是我们看到了纪录片第一集里的画面:北极熊妈妈带着冬眠四个月的两只北极熊宝宝在冰雪消融之际赶完南方觅食。而在南极,真正是冰天雪地,全球90%的冰雪覆盖面积,这里可谓是企鹅的天地。裸露的岩石地表如沙漠中的地表那样重要,为企鹅的繁殖提供最佳婴儿房。这一集看的可真是既心痛又暖心。雄北极熊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不得不进化游泳的技能,在北冰洋上漂游了几天,终于上岸。因为冰块消融,海豹无法栖息在冰块上,饥饿的北极熊不得不单枪匹马的在皮糙肉厚伶牙俐齿的海象群里夺食,最后因为被海象刺伤而不得不刨一个浅洞静待死亡,因为他已经丧失捕食的能力。而在南极,雌帝企鹅因为生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孵育下一代,于是重担交到雄企鹅身上。在整整长达四到六个月的冬季里,企鹅爸爸们紧紧抱团取暖,将企鹅蛋宝宝护在温暖的肚子下,以及留着最后一口食物。因为这口食物是刚出生的企鹅宝宝度过生命前几天的重要口粮。天气回暖,企鹅妈妈们满载满腹的食物回来,为饥饿了一个冬天的企鹅爸爸和企鹅宝宝带来食物。而其实,抚养企鹅宝宝的重担又再次交到企鹅妈妈的手上,她要教会企鹅宝宝在冰天雪地里生存下去。说到这儿,不得不感叹,唉,谁还不是一个宝宝呢...
小知识:南北极的永昼永夜现象
地球以23.5度的倾斜角绕日公转,所以南极和北极在每年有半年的时间都会陷入永昼和永夜。
第七集 辽阔平原(Great Plains)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场野火袭击了外蒙古大草原,一场春风野蛮生长。很难想象,覆盖地球三分之一的草类竟然能养活地球上那些庞大的兽群:大象野牛,牦牛。。跟随这一集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北美大草原的美洲野牛如何为交配权战斗,北极冻原的雪雁如何和北极狐搏斗捍卫自己的后代,非洲大草原的三十只雄狮在极端情况下围捕体型巨大的野象,西藏高原的西部狐狸匍匐靠近猎物短耳野兔以及牦牛野驴在干旱的西藏高原迁徙。仅仅因为一山之隔,喜马拉雅山阻挡了丰沛的水汽,却给印度带来了茁壮的野草,侏儒猪在这片草地上欢歌雀舞。旱季结束,雨季带来新的生机,动物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享受这短暂的饕餮盛宴,狒狒滑稽的在浅水中探寻美妙的食物。
第八集 丛林 (Jungles)
就像阴暗的洞穴总是带来许多未知神秘与多样,这一集热带雨林专题,则让人感叹物种丰富,的同时也刷新了三观。五大雨林:新几内亚,亚马逊,婆罗洲(东南亚),非洲刚果以及乌干达。生命的交替循环是地球永恒的话题:新几内亚的老树倒下,为了给新的生命带来充足的阳光,于是我们看到镜头下的植物蓬勃发芽壮大,从一颗小树苗到参天大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争夺那最宝贵的阳光,所有的植物都向阳而生,而只有少数才能屹立独享丰厚的资源。三百六十五天平均每天十二小时的日照,带来了丰沛的阳光资源和雨水。亚马逊丛林的雨水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亚马逊河,这些雨水大部分来自森林里蒸发的水气。快速流动的地下水资源带走了泥土中丰富的营养物质,而真菌,则是雨林繁茂的关键因素。真菌庞大的地下网络组织缠绕着大树根部,将快速消化的物质输送到树干。难怪导演说,没有真菌,就没有雨林。即使可怕如真菌的品种之一:冬虫夏草,也是平衡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们潜入子弹蚁的身体,控制他们的头脑,迫使他们向上移动,直至从子弹蚁的身体里伸出触角,爆裂,追寻下一个寄宿目标。这一切不是发生在动物的尸体上,而是在动物还活着的时候控制它们的大脑。这或许是某些科幻片的来源吧。冬虫夏草子实体还针对不同物种进化不同的种类。有了它们,任何一种物种都不可能独大。镜头下记录许多种颜色形态各异,妖娆艳丽的真菌竞相开放这也是我这么喜欢这一集的原因,导演记录下了整个植物,真菌破土到长大的过程,零次栉比,眼花缭乱,视觉的饕餮盛宴。亚马逊丛林的猴子真是多,他们对无花果也真是热爱,以至于在乌干达的黑猩猩种族部落,一百五十只黑猩猩的集聚地,为了争夺食物与领地,驱逐同类,胜利之后,残忍的将战败方幼小的猩猩分食。以部落的形态聚居,同时为争夺土地成群协作,最后分食被驱逐者幼小后代,从这些或许可以窥见人类进化史上的痕迹,也难怪人类祖先是猴子了。每一高度,都有不同的交响乐。晚间的大树蛙求偶声此起彼伏,它们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宽大的脚蹼充当降落伞作用,缓冲了落地的震动。
而在婆罗洲的雨林里,我们看到了滑行在空中的飞狐猴以及不可思议的生物共生关系-猪猡草和蟹蛛。猪猡草色彩眼里,边缘如涂了蜡般的滑,稍有不慎给,猎奇者就会掉入猪猡草鼓鼓的肚子,这里储存着雨水,足以淹死他们。蟹蛛寄生在猪猡草上,尾部长长的丝线让它在轻易捕获掉入猪猡草笼内的小生物后还能安全返回。饱食一顿之后,蟹蛛还不忘小伙伴,将剩下的残渣留下,作为猪猡草的营养来源。
在非洲刚果盆地到热带雨林,非洲象们挖食深埋水底下的黏土来对抗叶子的毒素。这种粘土要是能用在医药或医美行业该多好...
第九集 浅海(Shadow Seas)
人类自古就有孟母三迁,为了子女下一代而不断转移生活环境,宁愿自己受累。动物界自然也是如此。座头鲸在热带浅海里呆足足四五个月之久,因为这里气候温暖,天敌较少,适合小座头鲸的存活。而在小座头鲸长到五六个月时,母座头鲸就会代领着小座头鲸前往温带海洋,那里有丰富的水稚鸟供他们储存脂肪,以供下一次迁徙之旅。绚丽多彩,蔚蓝澄澈,是对这一集观后之感想。洋流流经的地方,会带来海底丰富的养分,比如美国加州海岸洋流,南非南部,印度洋与太平洋交汇的地方。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海胆,乌贼,大白鲨,海狗,海狮,国王企鹅....
小知识:珊瑚礁的形成原理
珊瑚礁仅占全球1/1000之一表面积,却拥有全球1/4的海洋物种。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莫过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大堡礁生活的鱼类有1500种,占全球海洋鱼类的1/10以上。大堡礁有这么丰富的生态系统得益于珊瑚礁的形成,而珊瑚礁则离不开珊瑚虫。1.4万年前,大堡礁还是一块平坦的陆地,随着冰川世纪结束,大量冰川融化带来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这块平坦开阔的土地。这片浅海域光照充足,阳光明媚,堪称珊瑚虫的理想家园。而珊瑚虫体内有一种共生藻类—虫黄藻。这种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能量氧气,虫黄藻在代谢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根离子,与珊瑚虫体内的钙离子反应行成碳酸钙,从底部分泌出来,经过一万年的积累,巨大海底城市诞生。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家园和庇护所。随着人类对这块领域的探索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珊瑚白化日益严重。珊瑚白化是珊瑚虫驱逐共生藻类的结果,目的是为了自保。而共生藻类是珊瑚呈现色彩多样的关键。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第十集 季节森林(Seasonal Forests)
针叶林里大多包含水脂,因为防止水分流失,口感较差,但是它们的果实水分充足,往往是动物的最佳晚餐。阔叶林大多生长在温暖的气候区,叶片硕大肥美,利于食用。热带雨林位于赤道附近,水雨充沛,光照充足,所以四季常青。而季节性森林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冬天落叶,春天生长,夏季繁茂,秋天凋零。因为冬季干燥寒冷,这些森林需要牺牲一些东西保存能量来度过寒冬,无异于人类经济世界规律。在这一集里,我们看到一个很神奇的物种-周期蝉。在地底蛰伏17年才会苏醒,在一夜之内蜕变出能够飞行的翅膀,并且生命后期在短短的几天,尔后就会归于尘土,等待下一个17年。而猴面包树则会在晚间开放,可口的花蜜为鼠狐猴提供餐前甜点。
小知识:1)周期蝉
北美洲一种穴居17年才能羽化的蝉。是昆虫界最长寿的昆虫。幼虫孵化后钻入地底下,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在地底下度过,靠吸食树根底下的汁液存活。科学家解释,十七年蝉的这种奇特生活方式,为的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破土而出后,在四-六周内迅速羽化,交配,产卵和死亡。仿佛他们破土的目的是为了交配和延续下一代。在交配完之后,雄蝉会死去,雌蝉在产卵之后也会死去,他们的尸体是土地难得肥沃的肥料。每隔十七年出现的蝉,数量繁多,为周边的动物提供了一顿饕餮盛宴。
2)树木冬天为什么会落叶
树木落叶的现场大多存在亚热带温带的地方,因为秋冬季节温度低,水分少,宽大的树叶极易蒸发水分,消耗本体能量于是为了自保,树木在秋冬的时候会落叶。除了在有季节更替的地方,在一些夏季干旱的地方,由于缺水,数木也会落叶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