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娥皇舞尽花蕊谢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李后主与赵匡胤》之娥皇、花蕊CUT篇 观后随感,非剧评
2007年5月1日,《李后主与赵匡胤》(彼时旧名为《问君能有几多愁》),央视一台首播。
2016年7月14日晚凌晨,观罢。
剧终时,觉得心里堵的难受,觉得内底的爱似乎欲喷涌而出,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美丽神伤的角色,这样的花容月貌、我见犹怜,当年怎么就没有见到呢?
不由想责问,2007年5月,我,何在?
努力的回忆,掐着指头算……终于忆起,2007年时的自己,整天被家庭和工作挤压,几乎是没有时间看电视的,最多也是在午休时间用电脑速食下电影之类。
真是可惜,如果那时打开电视,可能只是一瞥也会钟情吧,我对这样的女子从来是无抵抗力,可是缘分就是这样磨人,当年虽然早闻刘涛大名,但是直到九年后的当下,才通过安迪爱上了她。
这份欢喜,整整晚了九年。

出场和谢幕,犹如花开和花谢
初看此剧时,我还笑二千年后的剧,还是新白时的风格和选景,服装和音乐还是恪守古风不做与时俱进的改良,一股子陈旧味。李煜的讷、娥皇的妆、赵匡胤的老,还有镜头的闷和故事的老套,甚至让我想到小时候看的那些潘迎紫的剧。只不过唯一比老台剧先进的是,这次多是实景,那些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比老台剧棚里的岩石是铺绿布的高仿要真实好看多了。
但,因是抱着补刘涛旧剧的心情来看,所以剧是怎样倒不在意了,就如网上的段子那样,所谓重要,再重我也要,所谓刘涛,就算再不入流我都滔滔不绝的爱。
可是多看了几集后,突然有种曲径通幽之后,渐至美好天地的感觉,慢慢的对其的诟词少了,赞叹多了。突然变好看了呢~
一直觉着那些年的台湾导演的审美与我们有些不一样,多了些古典文化的浸润,也多了些鸳鸯蝴蝶派的情怀,拍出来的片子便多了些戏曲的感觉,昆曲、歌仔、黄梅或者别的吧,一股子软软濡濡的南方味道。纵使英雄的气概,也是装裱之后唐宋传奇再生,那么的脸谱化和书面化。甚至有时候为了唯美和说愁,不惜把历史调了又调,历史不再是历史,而是一段段命运的骊歌。现实成了衬板,为一场场的情爱纠缠布幕,美名其曰,戏说。游戏之说,戏谑之说,戏剧之说。
但是,我就是吃这一套啊!现实枯燥,暂时游离,品品令人惊艳的花间波澜,围观下旖旎缠绵,万千风情的传奇,也是几分自我调节的乐趣,有何不可?人生如戏,不过还原。
以戏说为旗的《李后主与赵匡胤》,便多了几分传奇色,少了几分待斟酌的现实感,略了些草莽间的金戈铁马,政客间的尔虞我诈,添了些话本里的儿女情长。
无论是娥皇还是花蕊夫人,出场皆是明媚的,如朝阳底下的花儿破蕾绽开,鲜嫩的明媚。一个是螓首娥眉赛花娇,高台起舞,明妆丽服夺春辉,扬眉转袖若雪飞,一个是妃子璀粲,转眄流精,光润玉颜,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轻香盈路,过街市。
可怜命运从来就是嫉妒美人,惊艳亮相之后,便是曲曲折折,一路黯然去,爱也罢,不爱也罢,怜惜也罢,摧残也罢,最终都是魂归落泉,烛灭灯息,灰暗落幕。犹若花凋而谢,徒留人间一缕香。
【 南唐 周娥皇 】
情窦初开终是隔于宫墙外,明朗不复换端庄,数年后,宫闱变泪涟涟
美人舞中来,周娥皇的亮相是惊鸿一瞥,亮了夜空,亮了世人的眸。
小酒馆初初相遇,美人豪气万千,两壶酒一干而尽,斗舞婀娜又妩媚撩人,明朗的让人想拍掌叫好。
情窦初开,湖畔笑颜,草上策马,止于礼而动于心,兼有知遇之恩,一世情种就此埋下。
应邀入宫,佳节错别,水边濯足,坊中合鸣,至尊家的倾心,如何避的过逃的了。
不妨说所有的悲剧都是命运的戏弄。他可以带她走,但是她却不能走。人活着岂是只为自己活着,偏偏有一颗顾全的心,注定了从此之后,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收了活泼敛了情愫,贤德淑良母仪天下,对于旧人的痴恋,避,避,避。然最终还是被解破。近十年的锦瑟合鸣抵不上对旧日的猜忌,写过再多的宠溺不过是纸上墨迹,不以他心换你心,只是一味的,逃,逃,逃。
然后,便是泪涟涟。夫疑、妹叛、母伤、子散,硬生生的把一个芳年华月逼成了灯枯油尽、香消玉殒。
妆容的不甚喜欢,让我一开始对娥皇,还谈不上爱慕。喝酒斗舞是女儿飒爽,是引起了我的好感和好奇,但是不足以为爱,水边濯足的是活泼可人,脚腕蝴蝶是别致魅惑,但是也不足以为爱,此时她妆容虽娇俏,花钿虽美,但雍容富态的唐代发式过于厚重,显得脸颊略宽,明眸皓齿大气足矣然秀美不足,倒是后面受到伤害渐渐消瘦忧郁的脸颊,愈发秀美清丽起来,让人怜惜,才不由升起爱慕之情,随着剧情愈发虐人,对娥皇的爱就愈发深刻。自认为刘涛最擅长最好看的表演是哭戏,尤其是爆发性的哭戏,她能演得细腻到位又走心,娥皇中后期哭戏甚多,无论是忍泪敛眉,还是梨花带雨,还是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 还是后来见妹妹抢夫母亲不公又兼之丧子时,哭得恸绝心肝,刘演员均表演的极有层次极富感染力又不失美感 ,将角色完全立了起来,她在剧中凄凄切切,我在剧外悲咽难抑,常常恍然间已觉那不是戏,而是真切切的事儿真切切的娥皇,曾在历史的某个点上发生,而我们只是幸运的知晓了。
终是历史不是架空,再改动的故事也要被套在史实的大框架里,所以娥皇不可避免的玉碎香消。被剧情牵引的悲伤在美人仙逝时彻底爆发了,泪如泉涌。从此娥皇便是心底的一株虞美人,不胜清怨月明中,而李煜容你再表演不舍,依旧登上了我心底的渣男榜。
早知今日何苦当初。
【 后蜀 花蕊夫人 】
艳冠蜀中奇女子,刚烈世无双,才情传千古,换得两朝君主爱,却换不到一寸幸福
与娥皇相比,花蕊夫人在历史上无准确的名讳留世,也无详细的生平记载,只是留在传奇里一个似有似无的名字,几段让人唏嘘的典故,就算是诗名也是同另外几位花蕊夫人相争了数千年。而此剧中与大周后这条线相比,花蕊夫人的线也拍的粗糙多了。也不知为何,虎头蛇尾成为影视作品的通病。娥皇这段用大幅篇章进行铺垫、描写、刻画,大至做到了细腻生动,就是拍摄时镜头语言都仔细而丰富,但是到了花蕊这段,表述突然变得有些仓促,一场连着一场,急冲冲的象赶路,剧情的交待、演员表演情绪还没有很好的释放就转场了。好似花开两蒂,但一蒂吸养分太多,而另一蒂就会营养不足。也好像周母对两个女儿的爱,一薄一厚。
但是,拍的再不好,当剧终时,我还是爱花蕊夫人爱得更深沉。
先不说妆容,后者居上,就是喜欢上的速度,也是后者啊。花蕊一出场,气场顿开,几乎是第一眼就感受到顾盼生姿的绝色之美,可能是前期有同相貌的娥皇做了铺垫,可能是审美上艳丽明亮的更吸人眼球,也可能是想急急的从娥皇逝去的悲伤里抽离,反正当坐着轿子并受百姓赞美的花蕊初初一登场,我就打心眼就爱上了。
找来何中华演四十多岁的后蜀国主倒也妥当,年纪虽大生性虽弱但不失儒雅,后面花蕊夫人对其的念念不忘也说得过去。那些在蜀中的日子,花蕊也的确恩宠在身,过了好几年尊贵享乐的日子,也成就了她的才名和艳名,但是自后蜀降随孟昶入宋之后,便是一路的悲剧。娥皇好歹有数十年的宠爱,有两个男人的一世倾心,有子嗣遗世,死后亦有封诰,可是花蕊有什么,前一个是贪生怕死却死于非命,还要帮他抗起孟氏族人数百人生死的大担,后一个口口说你与她不同却确实是因为她而喜欢上你的男人,虽有担当但终是高山仰止,中间再夹一个禽兽不如的。纵有天赐绝色,惊世才情,可惜有何用呢,不因此得福反而因此遭祸。
据说历史上花蕊夫人不过一个美称,是形容女子生很美。此剧眼见是将史上几位著名的花蕊夫人史实和轶事典故相融而塑造出的人物,所谓艺术的再创造吧。然而我却愿相信这位花蕊是一个真实的人物,隔着屏幕,见她双瞳剪水、千娇百媚,时不时一股子不输男儿的傲然之气迎面扑来,虽然是柔弱的,但是极有气节,尤其是她在宋帝面前,吟出那首传诵千古的《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数年后,我们极爱的那个霓凰郡主的英气已依稀可见。
这样一个奇女子人设如何能不爱。极聪慧富才情,谈吐不俗见解非凡,还有一颗仁义心,不忍别人为已受累逐放了假画师,入宋后又为了族人忍受欺辱。难得是她还能看的通透,又是极为倔强,受辱不诉,就算偶有垂泪也是任之流之,不做委屈小女儿态。花蕊的哭戏与娥皇的哭戏完全是两种状态,后者为情到深处不能自抑,夜夜碧海月明心,而花蕊是烈情刚强忍辱负重,仿佛偶有泪下却流的不是泪而是血。娥皇泪眼是婆娑迷蒙,而花蕊流泪时的眼里还是精精的气、不屈的硬朗和勘破人心的决绝。其实剧在花蕊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BUG,花蕊在母后死后明显想要复仇,想利用兄弟俩对她的垂涎挑事端,达到兄弟阋墙的目的,所以说花蕊不是白莲花,她是有心计的,可是不知为何,剧演到这一步却没有发展下去,甚至后面她的剧情完全是靠兄弟俩加李后主之类来推动的,好像那个念头,还有为了表现那个念头,刘演员辛辛苦苦做的眼神表现,都只是随便演演就算了。
入宋,夫亡,受辱、赐婚、逃离再加上回宫,故事性强却拍的蜻蜓点水。因为看的个人CUT,不好说别的线找描叙的如何,但这条线每集不超过五分钟。
恩,花蕊可怜,被强了,看晋王那猥琐的眼神,看夫人脖间的伤痕,是哦,好可怜 ~
恩,被侮辱了还不能告诉皇帝,明知道不能拿人家兄弟怎样,是哦,好可怜 ~
恩,终于明白白白牺牲也换不来族人安全,不如逃走,但是怎么没逃出去,是哦,好可怜 ~
恩,好歹被皇帝救了,获得自己,又结识到窅娘,怎么又被禽兽捉回去了,是哦,好可怜 ~
……
好吧,一切悲惨际遇,拍成了为了表现而表现,走马灯似的刻画,我只能看着花蕊夫人身上的伤和眶内盈盈的泪,还有她让人无比心疼的看破世事的表情,不停的脑补,发散思绪,一曲悲歌自心弹。
后期唯一的长处大抵算是花蕊那几套衣服,还真是好看,比起娥皇的要素雅不少,但是配色考究,绣花镶边依然精致,发式、佩戴也比大周后的更利落秀美一些,基本符合野史上对她空谷幽兰的形容。
当年看新白,我对胡媚娘的喜爱更甚于白娘子,因为媚娘更为悲惨,而这部剧里,我那泛滥的对弱者的同情,让我对花蕊夫人更为怜惜,再加上我的审美情趣一直是以悲怆为上,不是江南烟雨温婉绮丽那种,而是天高云苍大江东去大时代这种,花蕊倔强硬朗气质的更为符合,所以让我更为倾心。
传奇里,花蕊夫人被封为贵妃,与宋太祖也恩爱了数年,但是电视剧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演绎,只是最后有几个略为亲近的交谈和捏肩镜头,也不晓得代表了多少日子。既然已拍了亡国诗、送子图等等典故,再多拍一点有何妨。最后花蕊死的也拍得仓促,本来是最为悲情的一幕,极易煽情和感染观众,可惜却处理的太草率,没有让我体会到应有的悲痛感。
看完真觉得这一幕,我还不如选一首忧伤的曲子,然后一边听着一边在脑海里自行想象呢。这一幕真是此剧最大的败笔,太失望。花蕊闭上眼的时候,这首美人绝唱一如弦断,嘎然而止,剪CUT的人也真狠心,硬是突兀的黑了屏,我硬是楞了半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也罢,人物也罢,终是一捧黄土,不过早晚而已,娥皇、花蕊夫人,料你们如见到后主与太祖的结局,也没有什么好伤怀的了,唯一句,双姝走好,已托青鸾载魂归。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 2016年7月15日 已无蝉鸣,只闻雷声的午后
(补充:谢谢刘演员演绎的这两位历史人物,真的很好,沉浸在剧中时,已全然忘记现实中的你,只感受到真实的娥皇与花蕊夫人。哦,窅娘和艳娘也是极喜欢的,义薄云天性情中的女孩儿我都是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