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之爱是爱情吗?

1
当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种奇观。
一个四十多岁男人和一个十四岁少女的恋情,一个父亲,爱上了他的继女。
如果这还说不上是一种不伦,那至少可以说,这位中年男人犯了某种禁忌,一种法律和道德上的双重禁忌:禁忌和未成年人通奸。
这种禁忌是否合理,是否有其普遍性的根源,亦或仅仅是一种偶然、人为的规定?这些我们将不做讨论。
我们更关心的是,当一种关系被命名为禁忌之时,踏入这种关系的当事人,是不是便再也无法无辜的拥有这种关系?
无疑,答案是肯定的:禁忌的命名本身,将深刻地影响这一关系的每一阶段。
也就是说,受禁忌的恋情,将无法像一般的恋情那样发生、发展和终结。
无论恋情的当事人是不是浪荡不羁,无论他是否拥有较之普通人而言更开放的道德观念,他总要受到禁忌这一命名的影响。
2
被禁止做某件事,至少从两个方面对亨伯特和洛丽塔的爱情发挥着作用。
第一,禁忌呼唤着我们去打破禁忌,但凡在有禁忌的地方,总会有人尝试去打破它。
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犯禁的冲动,只不过,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有勇气。
亨伯特爱上洛丽塔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被禁止这样做。
正如未成年人点燃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支烟,是因为他们已经多次接触到这样的信息:吸烟是不对的。
第二,禁忌意味着一种不可能性,而不可能性正是爱的本质。
回顾艺术史上所有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几乎每一种都在一开始被标示了“不可能”的标签。
好例子不胜枚举:罗密欧与朱丽叶、公主和青蛙、张生与崔莺莺、至尊宝和紫霞仙子、杰克与萝丝。
什么让这些爱情变得不可能?家族世仇、人兽之别、仙界规定、阶级差异。
如果“在一起”从一开始就是可能的,那么上述这些爱情都将不会发生。
这对于日常中的爱情是一样的:我们命定般地爱着那些不可能爱我们的人,一旦这种不可能变得可能了,我们也就不会再爱了。
如此说来,婚姻只能是爱情的坟墓:婚姻彻底消灭了爱情所必需的不可能性。
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人唯一的处置方式,不是轻蔑,就是漠视。
3
如果从亨伯特和洛丽塔的爱情中拿走禁忌这个命名,我们将看到一种非常典型和纯粹的爱情。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一种回忆。
《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回忆的例子。
一日,小说主人公吃到了一种名叫“小玛德莱娜”的蛋糕,立即体会到一种异常熟悉和奇妙的感觉。
什么时候吃过这种蛋糕?小说主人公开始回忆,与此同时,各种少时往事纷纷涌入他的脑海,使他正式开启了追忆似水年华的旅程。
过去存在于哪里?
它既不在主人公的脑海中,也不在他吃到的蛋糕中,而是在蛋糕的味道中,在他品尝蛋糕的这个动作之中。
蛋糕的味道之所以让他感到奇妙,是因为蛋糕使他将当下和过去联系了起来,使当下和过去的本质差异暴露了出来。
而爱情的本质,或者说爱的感觉之所以奇妙,就在于它恰恰也是一种从当下对过去的回望。
我们面对一个新的对象,我们将我们的爱投射出去,这种投射,亦是一种纳入,我们将这个新对象纳入到所有那些我们爱过的人的序列中。
纳入的动作,产生了类似与差异,而这个既是类似又是差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爱。
影片在一开始就向我们揭示了爱的这一本质:在亨伯特的少年时代,他曾对一个年龄相仿的少女产生过强烈的恋情,而这个少女后来死掉了。
这么说,洛丽塔是少年时代那位少女的替代品吗?
不,爱的对象不仅无法替代,而且也与替代无关。
爱是一种关系,是从亨伯特的视角来看,洛丽塔与他少时恋人的关系:既是类似,也是差异。
4
在禁忌之外,我们也仍然能看到一种爱的不可能性。
相比于身份差异、客观环境造就的不可能,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恋情还有一种更内在的不可能。
这个不可能的意思是说,即便没有禁忌,亨伯特的恋情也不可能“成功”。
剧情上是如何演绎这种不可能的呢?
亨伯特永远无法把握洛丽塔在想什么。
洛丽塔就像一阵风,在愿意的时候她会将亨伯特全身笼罩,其它时候,她吹向别处。
她令亨伯特心生嫉妒,仿佛有若干个竞争者伺机潜伏,随时准备夺走洛丽塔。
但这不是亨伯特无法把握住洛丽塔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爱的对象从来就是无法把握的,正因为她们无法把握,我们才会爱。
我们有我们的目光,爱的对象则另有她们自己的目光,我们分别用不同的目光感受世界,因此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两个世界是完全相互阻隔、无法沟通的。
被爱不是爱的目的,被爱仍然无法让一个爱的人满足,因为他想要的,是以与爱之对象完全相同的目光来感受这个世界。
占有一个目光和这个目光感受到的世界,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要么就这样一直想占有而不可得,要么就失掉这种占有的欲望,而这也就意味着爱情的终结。
5
在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之后,洛丽塔最终还是从亨伯特的身旁逃离,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过起了平庸乏味的生活。
在电影结尾处,亨伯特在一片高地上俯视一个小镇,从小镇隐隐约约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喊叫声。
令亨伯特遗憾的,不是洛丽塔不在他身边,而是这群孩子里没有洛丽塔。
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洛丽塔不再是个孩子了,她失掉了她的纯真,失掉了她在亨伯特眼中的所有魅力,她丧失了她作为爱的对象的资格。
洛丽塔怎么可能不是一个孩子,怎么可能过充斥着茶米油盐的世俗生活,怎么可能也成了苟且活着的一个人?
这是亨伯特的疑惑。
但这是谁的责任?是社会的责任?是洛丽塔自甘沉沦?毋宁说,这是亨伯特自己的责任。
社会仍然是那个社会,洛丽塔也仍然是那个洛丽塔,但亨伯特已经不再爱了,他没有能力再为洛丽塔赋予以前的那些特质。
洛丽塔心里怎样想的,亨伯特可能依旧无法把捉,但他对此已完全丧失了兴趣。
他非常失落,仿佛是洛丽塔的沉沦导致了这一失落,而实际上,失落感只意味着一件事:他失去了对洛丽塔的欲望。
6
整部电影电影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伤感的气氛(音乐、旁白),这种气氛,是否与电影讲述的故事以及它讲述故事的方式协调呢?
我认为是协调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亨伯特以追忆过往的旁白将我们带入故事,而此时他已经因为谋杀受审,等待他的是服刑的命运。
往事已经消散,未来之路黯淡,这是我们通常之所以伤感的两个主要原因。
其二,这是一个爱情故事,爱的不可能性和注定失败,给了主人公的伤感以充足的理由。
其三,亨伯特是一个对生活不抱有任何期待的人,在他看到的世界中,已经没有任何东西让他感到是有价值的。
他是一个心如死灰之人,而洛丽塔是他的一根救命稻草。
我们看到过不少跟亨伯特同类型的人,如《缺席的人》里的理发师,《美国丽人》的凯文·史派西。
亨伯特和他们一样,是感觉世界虚无的人,因此也和他们一样悲观和伤感。
巧合的是,在《缺席的人》和《美国丽人》中,都有主人公爱上未成年少女的桥段。
少女们就像一束光,在少年时代,她们令我们的未来闪闪发光,到中年时代,她们映见我们前路上的深渊。
这部电影既是讲爱情,也是讲一个中年男人的处境,既是原著作者纳博科夫的处境,或者也是本片导演阿德里安·莱恩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