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悠闲时光被反噬的日子

60年代塔蒂的预言似乎正在印证。现代钢筋水泥的高楼鳞次栉比,标榜着便捷简约的设计内里却涵藏越来越多潜规则,人际关系的隐形隔阂与追求虚妄娱乐的狂欢,人们整日忙忙碌碌用时间被积满的假象掩饰内心的空虚,人类是否正在自己为自己建造牢笼。
效率提高没带来悠闲反增浮躁,生活质量上升却静不下心好好生活。
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解放人类,给予我们更多玩乐时光(或者说追求天性),但消费主义和欲望的多层叠加反而使隐形压力步步攀升消磨了更多悠闲。
认识到这点的原因是因为不知何时我发现自己患上严重的知识焦虑,我必须确定我投入的时间与回报要成正比,否则我就会认为自己在浪费时间从而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谴责。我的认识面不断拓展的同时欲望不断地累加,于是便寄希望于每时每刻的紧绷努力来达成目标。但人脑毕竟不是机器,每天高强度的吸收不仅难以消化还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我尝试通过之前纯消遣娱乐的方式解压却发现全程脑子里都在敲着警钟提醒我又浪费了一分钟。丧失了享受悠闲的能力令我毛骨悚然,这意味着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快乐可能被自我内心的囚牢隔绝在外,对于一个曾经彻头彻尾的享乐主义者来说,这无异于一场大骇。
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不再满足于物质资料的充裕,也让以前酒饱饭足便悠然自得的心态变得异常难得。生存条件达成以后,接下来要干什么呢?剩下的大把精力聚焦于这个问题。既然快乐无法通过衣食住行来满足了,那么消费、娱乐、社交…各式各样填补空虚的方式应运而生,这些需求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而行业的发展反过来倒逼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此。你以为这样就能快乐,就能满足,实际只是陷入了资本主义的圈套,在短暂欢愉后便再次变得空虚,像是那场深夜狂欢后陷入怅落的巴黎清晨。
总是有声音告诉你要跑,于是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在康庄大道挤成一团,却很少有声音告诉你为什么要跑。
资本主义提供的是即时的,短暂非连续性的满足,只有走在忠于自我内心需求的前进道路上才能得到精神长时间的饱和,拾起被大时代吞噬的悠闲。
现代人被欲望和消费主义驱动前进,却忘记停下思考奔跑的意义。空虚的根源在于没有明晰真正想要的东西就盲目随浪潮,以致尽头所得无法填补内心缺漏。
……
其实构建这么繁复的心理不如一句“Take it easy”。在讽刺了那么多现代弊病之后,他将最好的视角在片尾摆出来。如果能返璞归真像孩童一样把世界看成个游乐场,那么其他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