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浅谈影评《绿皮书》的创作形式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随着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完美落幕,揽获包括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的《绿皮书》打败了夺冠大热的《罗马》和《宠儿》,在国内,目前豆瓣,猫眼评分9.0,可谓是今年的一匹黑马。
影片基于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绿皮书》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出版物,该出版物旨在帮助黑人在旅行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住宿和餐馆。背景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Tony作为一名白人作为一名黑人钢琴家tang·Shirley的司机,协助他完成南方的巡回演出,在旅途中二人由最初的对立,到最后消除彼此心中的芥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在题材选择上,巧妙的选择了一直备受人关注的种族问题,并且依靠演员富有张力的喜剧演技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得这个沉重的题材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在于,这部公路片巧借此题材,实际运用了两种对比强烈的创作手法,增加了冲突点,进而使其更具可看性。
一. 身份的对比性
在影片中,以白人演员Tony来说,他粗鲁无比,常年混迹于酒吧夜总会之中,靠耍小聪明想敲诈有钱顾客一番,却不料酒吧发生冲突被迫停业,自己待业在家。他歧视黑人,却为谋生,又不得不接受了为黑人钢琴家演奏的工作。而黑人钢琴家Shirley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有修养,不仅拥有三个博士学位更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在舞台上,他是受人尊敬的钢琴艺术家,但下了台,他依旧无法改变自己作为黑人被歧视的命运。对于性格及身份塑造,一改以往观众对于白人与黑人的固有印象,最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便是在行车途中车出现故障不得不停下修理,作为黑人的Shirley走下车,看到远处正在辛苦务农的黑人同胞,大家看到他停止了手里的农耕,仿佛在看一个外星人的样子打量着他,阶级差异一览无余,没有多余的同期声和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片中以一种近乎压抑的画面构图来表现了种族歧视的现状。
二.态度的对比性
影片中通过很多细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回到两位男演员相遇的第一个场景,Shirley博士坐在家中好似国王宝座一样的凳子上面试Tony,此段多用仰拍镜头形成了一种疏远感,来表现Shirley博士渴望受人尊敬,也十分自傲,而身着极富民族特色的服饰和充满精美艺术品装饰的城堡也从细节上形成了对比,让人大跌眼镜。
不仅如此,从色彩上也能看出编剧的用心。在两人在公路上行驶的途中,Shirley博士的着装由最初一直身着黑色深色西服,到毛衣最后变为颜色越来越明亮的休闲衫,色彩反应人物心境,Shirley博士由开始的孤独,自傲,到随着与Tony友情慢慢深入发展,身着服饰越来越休闲活泼,说明人物性格态度也在随着电影节奏不断变化。
而作为另一个主角白人Tony来看,起初的他是傲慢的,对黑人存在偏见,扔掉他们用过的水杯,看不惯Shirley的作风,却为了工作一直在隐忍,但随着旅程的持续推进,Tony逐渐开始散发出对于博士高超精湛的音乐水平的喜爱和仰慕,也开始慢慢设身处地的为他出头,保护他。
二. 群众的对比性
所谓喜剧的本质便是悲剧,他要把美好的事物破坏掉,对于《绿皮书》也是一样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他们行进过程中,对于种族歧视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在西装店不允许黑人试穿,区别对待;对于黑人音乐家在演出前只能去非常简陋的公共场所,为此只能重新驱车回酒店方便;不允许黑人进餐厅用餐,哪怕是被餐厅邀请来的,只因这是餐厅的传统等等等等。
我们无法设身处地的想象真正的种族歧视是什么样,但对于肤色,他们也无法进行选择。Shirley博士为了以自己亲身来消除或是减退人们对于有色人种的芥蒂而选择巡回演出,在博士出狱后的一个场景,以一组推镜头通过镜子反射呈现出来他此刻的心境,这样的视觉影像具有多义性,紧接着一个镜中的面部特写镜头,眼中泛着泪光,表情痛苦,眼里却写着坚定和勇敢。或许Shirley博士的行为微不足道,但他也以行动来证明着自己,恰如他说的,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尊严是自己赢来的。
故事的结尾他们赶回家过圣诞节,又遇到一位警察查车,Shirley心中暗自不爽不免谩骂,谁知警察只是好心提醒车辆存在隐患,也并未因其身份而特殊对待。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彼得·法雷给了我们一个理想的结局,一个傲慢的黑人,一个偏见的白人最终放下了彼此的芥蒂,建立起了友情。
无论是冷眼相待亦或是毫无芥蒂,都是关于种族歧视的社会缩影,正是通过这些群众行为的对比,也使得影片呈现方式更为艺术化,但也不失社会性,发人深省。
电影是现实的梦,却也是一种反应政治立场,娱乐生活,思想行为的载体,《绿皮书》的成功绝非偶然,以公路片为载体,幽默风趣的语言,音乐与画面节奏的配合是点缀,关键在于它的呈现方式十分讨巧,以一种能被大多数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喜剧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细节情节编排设计上又巧用对比,无需过多镜头语言便可领会导演意图。我们暂且不考虑影片存在的争议点,单从反应社会性上来看,《绿皮书》作为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来说,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