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有哪些有趣的设定?
查看话题 >《绿皮书》夺魁,奥斯卡难得的大众口味胜利

文/changer
作为一年一度的电影届盛事,奥斯卡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昨天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看热闹的路人们还是关心奖项的影迷团,大家都吃到了不少瓜。
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奖花落《绿皮书》,也是狠狠地打了一波《罗马》支持者们的脸(比如我),已经连续猜错三年Bestpicture的我听到“Green Book”的时候差点没摔耳机……
怀着对学院的怨念一颗求知的心,今天还是想分析一下《绿皮书》夺魁背后,奥斯卡风向的改变,方便明年继续预(dú)测(nǎi)。

在昨天的毒奶中我也提到过,在8部入围影片中,《罗马》绝对不是最讨喜的一部,相比《罗马》,《绿皮书》更有趣,更轻松,更具温情,也因此更适合普通观众的口味。
如果光凭个人喜好的话,我也肯定选《绿皮书》。
但《罗马》的确是里面最耐看的一部,它值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观赏,而且每次重看都能得到新的体验。
最佳导演得主阿方索·卡隆凭借着对乳母、对母亲、对墨西哥的强烈的爱,拿出了他的生涯最佳水平,给《罗马》带来了强大的综合性和其他几部影片无法比拟的视听语言,也因此成为了评论届呼声最高的一部。
用数据说话,在影评网站「烂番茄」中,《绿皮书》代表观众喜好度的爆米花指数高达93%,远远高于《罗马》的72%。
但在代表影评人喜好度的新鲜度中,《罗马》则以340评325鲜的成绩甩开了《绿皮书》。

这样的差距在综合了全美媒体的影评网站「Metacritic」中更加明显,被打上了必看标记的《罗马》拿下了96的高分,而《绿皮书》的69分就有点相形见绌了。

还有一个信息也是影评人们更看好《罗马》的原因,那就是学院近几年一直保持的精英化和小众化倾向。
2018年,深受观众和影评人喜爱,得奖呼声极高的黑马《三块广告牌》最终还是重蹈了金狮奖的覆辙,倒在了《水形物语》脚下。
墨西哥鬼才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用一个残酷和唯美并存的成人童话以及他极度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征服了学院的心,捧走小金人。

2017年,《月光男孩》在世纪乌龙中最终胜出,“王家卫粉丝”巴里·詹金斯用空灵影像和暧昧情绪致敬王家卫的同时,从同辈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手上抢回了小金人。
该结果当时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堪称《断背山》以来骂声最多的一届。

2016年,拿下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两大风向标,还有小李子影帝buff加持的《荒野猎人》、在观众中拥有炸裂口碑的《疯狂的麦克斯4》纷纷落败。
最终是《聚焦》凭借冷静的叙述、克制的镜头和面对社会问题的极大勇气获得了小金人的青睐。

2015年,《爱在》三部曲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零差评”神作,烂番茄97%,Metacritic100分的《少年时代》,输给了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的《鸟人》。

综合以上信息,《罗马》的胜算怎么看都要高很多,但最后却是《绿皮书》在双雄争霸中胜出,狠狠地打了一众影评人的脸。
这个结果最出乎预料的地方在于,奥斯卡近几年在最佳影片奖项上一直以精英化、专业化、小众化的口味示众,而到了今年却一反常态,把票投给了虽然很好看但总感觉少了点大奖相的《绿皮书》。
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今年最佳影片之选有多不“学院”。
近几年每一次最佳影片公布都会遭到舆论的各种质疑,各种漫骂,每年都能听到“当看到最佳影片给了XX的时候我就对奥斯卡彻底失望了”之类的言论。
而到了今年,随着《绿皮书》夺魁而来的却大多都是赞美和吹捧,极少有质疑声。
甚至当《绿皮书》遭遇争议时,评论里也是一片的力挺声和对质疑者的批评。


且不论今后奥斯卡的风向会变得如何,但本届大众口味取得了胜利已成事实,这也让明年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但就算这样,明年也还是要继续毒奶最佳影片,我就不信我可以连续猜错四年!

被我成功奶死的三部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