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屁孩日记的影评 (119)

一个环境与四类人的故事
请让我发散,并允许对号入座一下。 于是整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并不正确的环境和四类人的故事…… 环境:在故事中就是那个主人公小屁孩Greg Heffley就读的初中。 第一类,就是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因为是绝大多数,仿佛环境也被染上了这些人的属性,可一旦把这...
(展开)

一切都会过去,但爱常在。
某天姐姐拿出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呲牙裂嘴头发梳得像是奥特之母的小孩,坐在哥哥姐姐左右,对着镜头翻白眼。 恩,这个小孩就是我。大概是十岁时候的我。 把照片翻拍下来,心想,小时候可真囧啊。现在的我,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在镜头前这样的,一定是嘴角上扬,睁大眼睛,拍...
(展开)

不是你想象的故事和你想象的成长——你吃没吃那片发了霉的奶酪。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曾经以为每一步成长的片子都伴随这主角的聪明伶俐,活波可爱。 但是,总有一部片子不一定,也许你就是14忆人口中的一员,你就是普通到不行,甚至有点平庸,扔到人群里没人会理你,在家里也不一定是最受宠的那个,这样的人千千万,但是从来没有人问问他们过得好不好,是不是有人... (展开)
有没人看着笑着笑着就哭了?
当你开始成熟了,人生的杯具就开始了,大部分时间你都在装,看到不喜欢的人,你装着微笑,讨厌的上司,你装着顺从。潮流的东西,明明心里不是很喜欢,但怕人说土便跟着掺和。想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怕被排挤被当成另类。不高兴时你敢站在大街上大吼一声吗?...
(展开)

多少人能像Greg一样step forward?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为什么要追求一个有完美性格的主角。讽刺的是,当我们用一些标准去要求主角的时候,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主角一样呐? 很多人说有七拼八凑嫌疑,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只觉得一个电影如果能给观众一些收获(也包括愉悦放松),不至于得分这么低吧。况且此片不仅仅... (展开)
有个片子叫小屁孩日记
总的来说这不是个给力的片子,远有《两小无猜》,近有《怦然心动》。好在编剧另辟了蹊径:真正的主角,是躺在地上的那片奶酪。而“+一个小胖子”这种模式司空见惯了。 不管是在哪里,都有这样的童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却又去模仿别人;找一个伙伴,却不停的教唆着他去和...
(展开)

你知道朋友之间不是想着抢风头 而是我可以去承担你的
感觉这样的生活就在不久以前,或者说是几个月前,在我的初中生活时,我们也曾面临过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之间的这样的事,当我们生气时我们都会抱怨对方是错的,心里觉得尴尬,想和好却又为了面子不愿去说,但是你知道在和好的那一刻是多么令人感动愉悦,我们的心都放开了,我们...
(展开)

这个人他就是这样的。
生活中总有人问:“这个人怎么这样啊?!”那语气里的厌恶简直是好像看到了这个人咬了黏在操场上的发霉奶酪一样。可就算这个人真吃了那奶酪又怎样,就算是cheese touch真的会像红眼病一样传染又怎样,有些人就是勇于做着自己,气场强大到让所有人都觉得怪的自然而然,甚...
(展开)

驳一驳说Greg在电影后半段不好的看法(仅个人想法,谢绝任何反对意见)
看完《小屁孩日记》以后我可以做出一个判断:导演不容易。整部电影可以分成两个章节,就像是两本书,前半段是带有介绍性的,所以你会发现许多精彩的地方及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都集中在前半部分,所以很多人前半部分看得开心;后半部分内容基调的突然改变,确实是有些失败,但是...
(展开)

不要忘了,当年我们也被叫过小屁孩
电影的开头,想起了刚上初中时的我,一切都跟小学不一样了。甚至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自己的标签由“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后来上大学时却能泰然自若的接受“大学生”这个标签。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初被称为小屁孩儿。 其实上了大学也依然被人叫过“小屁孩”只是意义不同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