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体的代价 短评

热门 最新

5 按时对话法 看过 2015-06-02 11:37:21

3.5/5 1.肉体的代价译名太差 2.才知道改编自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 3.看得出导演很愤怒的样子 但在一些地方的处理显得过于直接 过于尖锐 包括警长的设置 记者的行为方式 最明显的是最后葬礼上编辑的说话姿态 显得过于想表现讽刺 过于尖刻就难免显得低级 4.“并非故意 绝非偶然 且不可避免”

5 思考的猫 看过 2009-10-14 07:30:16

表现自由民主下,媒体局限性和群众盲从性的佳品,在同类题材中气氛更压抑。

5 ζωήιδ 看过 2012-10-31 14:12:11

还以为又是东德政治片,没想到最后竟然成了讽刺滥用新闻自由片,西德那时候也没好到哪儿去啊……越来越觉得德语好听是什么(洗耳洗脑)水平?还真吃冷美人那一套

1 醉梦·聊生 看过 2021-12-08 22:16:42

尾声被卡塔琳娜干掉的记者追悼会,将全片讽刺新闻自由这个重心不带任何隐藏地宣布出来,卡塔琳娜强烈爱上路德维希并极力维护的执著一面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坚持,相比单纯抨击媒体博人眼球挖人隐私,要更能激起观者心绪。

2 brennteiskalt 看过 2020-06-18 08:08:06

伯尔的这部时讽类作品是创作于震怒之中,因此才会写成一部辛辣的战争檄文,矛头直指《图片报》的颠倒黑白。施隆多夫和冯特罗塔的电影改编本出在更为客观的角度上,本应更深入地研究公权力与媒体如何沆瀣一气,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作反人类的勾当。但他们的改编太过中庸太过保守。一方面希望观众对女主角共情,却不给足够的剧情空间;另一方面又让媒体反派邪恶得如此无脑,剥夺了观众反思的空间。影片在形式上的僵化钳制住了它讽刺效果的发挥。

1 看过 2022-10-28 06:29:43 英国

#TGC# #New German Cinema# 长评 - 如此直给的讽刺现在看却是…现实?电影的结构是以戏剧五幕剧形式演绎的。强作者表达和写实风格始终还有些拧巴。感觉影片是想以女性主义为内核,讽刺某意识形态为主要叙事,其实影片女性主义方向和《让娜迪尔曼》某种程度上很相似,观众有强烈的参与感,刚好也是同年的作品,不过《肉体》的方向太弱,整体故事也太散了。浮夸的讽刺方式(其实仔细思考就能发现当时如此强烈的讽刺以现在的视角看确实近乎现实,这么一看似乎也没有那么拧巴了),写实的影片风格,女性主义表达(以个体对抗意识形态的强表达,以“血色环境”下的枪击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但女性角色在片中却受限于男人的身份),这些一起导致了这部一个半小时(篇幅较短)的电影却没有重点。

0 吉卜赛人 看过 2021-09-21 00:02:27

个体在世界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不堪。 执法暴力,媒体暴力,在强权制度下谈什么自由,尊严与隐私。

13 石墙 看过 2011-09-15 04:32:12

拨乱反正了。在极权的东德成为一贯的批判对象时,它告诉你西德的国家机器也是一样的令人不堪;在媒体的言论自由被寄予正义的厚望时,它告诉你没有道德准则的言论会给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民主和自由,都被利用了。

2 阿素喇 看过 2012-04-19 02:21:09

七十年代拍摄,表现媒体暴力的西德电影。对我国的新闻自由制度也是充满深刻讽刺——一面维护财阀权贵的利益,一面以媒体自由为名不断侵犯弱势群体隐私。PS.男主角路德维格(尤里根)就是后来饰演《从海底出击》里那个沉着坚毅的舰长

11 vivi 看过 2015-07-21 16:26:57

每一次都很佩服德国的女演员,他们体内就是有一股任性、韧性和野性。这操蛋的媒体。

1 mayfog 看过 2011-07-23 17:41:51

施隆多夫平淡无奇的电影,1975。故事的讲述有些散漫,冲突点多但不集中,不能为电影形成一种叙述的合力,压制着一种待爆发而隐忍的观影情绪。电影的结尾的说教方式,把留有余味的思考变成了直白的悼词,失去了美的享受。这是一部在德国的今天看来十分过时却在中国的今天十分应景的电影。改编自诺贝文。

0 鹰头猫 看过 2010-06-27 22:13:04

丧失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

5 YiQiao 看过 2021-02-05 17:59:58

口诛笔伐 言语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锋利和尖锐 当文字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公众领域流动 开始承担观念传播 思想传递的功能时 那么言语相当于不断进化的人类武器摧残被攻击者的精神和意志//或许有太多西方意识形态视角下批评东德统治的电影 然而国家而已 都是类似的//新闻自由已死 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献上花圈 来来往往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干净

0 萌萌 看过 2024-06-02 10:11:52 吉林

大厦暗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冰冷,只有代表个人心理空间的家有宝贵的暖色调。但随着媒体造谣,这个空间也被不断入侵,打光逐渐变暗。最后精神崩溃,主动将它弄脏。警察代表的公权力监视着一切个人隐私,可以随意践踏个人自由和尊严。像洒水车般碾压面前的一切,工人在铁丝网后被限制自由。遮挡屏幕暗示权力对于自由的剥夺,女主甚至被挤到屏幕的边缘。媒体为了利润对新闻添油加醋,掠夺者个人的名誉,甚至威胁他们的生命,相机里的准星成了瞄准个人的枪。代表资本家的绅士朋友明哲保身,代表法律的律师反而有人情味。反复出现的教堂暗示博爱精神的消逝。最后女主拿起了枪,面对公权力和媒体只能以暴制暴。狂欢队伍暗示自由主义带来的混乱,教堂照片暗示博爱精神,只有它能重新带来秩序。男主女主最后被警察分开,暗示着自由主义对于人类最美好情感的毁灭。

5 粟熙 看过 2009-04-01 19:10:28

德国的媒体暴力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儿和施法隆多夫展现得如此淋漓赤裸。而在“艳照门”事件和“明星电话外泄”后,国内影视人聚焦的却是“隐私暴露”和“艳色”上,为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便是如“601个电话”这样让人崩溃的电影。

0 上世纪的云 看过 2012-03-03 19:41:40

<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 从药家鑫到最近豆瓣上的大懒糖就是这个故事的翻版。媒体或者个人如果不考虑人道关怀去报道一个事件,这本身就披上了利用公众群体盲目而达到个人目的的外衣。

0 大1哥哥 看过 2022-09-19 11:04:35 四川

缺少了好剧本的施隆多夫是真的不行,这啥玩意啊,B级片都比你这好看,流水账?这是讽刺吗?一点张力都没有,这原著还是诺贝尔文学奖呢,拍的流于表面,失去了思考的深度,本以为结局还有个大反转,没想到..

2 有心打扰 看过 2019-03-10 19:26:31

在暴力的权力机构裹挟和无耻的新闻舆论操纵中,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和信任显得多么可贵。冷峻残酷的影像风格从头至尾,结尾处两个身穿囚服的犯人挚情拥抱和新闻老总义正言辞的演讲,多么有趣的一组对比。

2 幽灵不会哭 看过 2013-08-26 09:45:05

3.5施隆多夫的媒体道德讽刺剧,对新闻业自由主义泛滥的批判,一个普通人深陷名誉与道德的陷阱,真实刻画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影片叙事节奏偏慢,比较沉闷,剧情起伏不大,基本前二十分钟就完全交待了,后面就是事无巨细地表现主人公被伤害的过程,结尾的反讽比较出彩,凶手成了英雄,被害人却成了犯人

7 伊麗莎白 看过 2009-03-30 01:34:23

这个电影引发出来的议题很经典...媒体暴力的迫害,公众的盲目与浅薄,国家系统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