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表达、古今碰撞中“走进”嘉峪关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从历史再现到现实生活,嘉峪关这座城的故事在《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的镜头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烽火台,狼烟起,北元残余势力多次侵扰明朝西北边境,嘉峪关拔地而起。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开篇,伴随着缓缓升起的狼烟和滚滚风沙,嘉峪关的“历史大门”向人们缓缓敞开。那些掩藏于风沙中的历史与故事在影像的“演绎”中扑面而来。
11月25日至11月30日,六集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聚焦于嘉峪关城的历史命运和跌宕故事,该片通过不同的影像风格和多元故事还原了这座城市的昨日与今天、辉煌与坎坷。在电视端收获不错成绩的同时,该片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表示,该片值得一看,其音乐、内容和模式都值得细细品味。
回溯历史的同时,《河西走廊之嘉峪关》还着重于历史对当下的关照以及现实对历史的回应,这些人物与故事不仅描摹出嘉峪关的历史与真实样貌,更为当下带来了诸多启发与思考。
古今碰撞中,“嘉峪关”焕新颜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分为历史、近代、当代三个篇章。其中,历史篇《边关》《疆场》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了围绕嘉峪关城楼而展开的历史与故事;近代篇《曙光》《铸魂》则全部采用老照片和老影像,利用回忆录和史料记载,复原了近代嘉峪关城跌宕起伏的历程;当代篇《年华》《家园》采用纯纪实的方式,拍摄了几代嘉峪关人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情感和希望。
作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47年的历史。从历史篇切入,《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以公元1516年,正德十一年冬天,东察合台汗国大军进犯明帝国的西北边陲这一历史事件开篇,厚重而壮阔的历史在情景再现的演绎中娓娓道来。
在明朝开国名将、宋国公冯胜的推动下,嘉峪关拔地而起,从主动进攻到防御为主,嘉峪关的建立成为明朝战略防御布局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土木堡之变、哈密之争到闭关锁国,嘉峪关与明帝国的命运共浮沉。而在情景重现和多空间叙事的表达之下,那些立于滚滚历史中的“小人物”形象也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在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君王之外,嘉峪关游击将军芮宁以及进士出身的肃州整饬兵备道副使李端澄等人物形象及热血报国之精神,都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细腻、翔实地展示出来,由此,从嘉峪关延伸开来的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得到升华。
在《边关》《疆场》之后,镜头从历史转向近代。在以文献资料与画外音为主表达的“近代篇”中,嘉峪关的“相册”也由此缓缓打开。这座明长城最西端的宏伟关城,吸引了大批西方旅行家纷至沓来。他们在赞叹的同时,也用影像记录下近代嘉峪关城跌宕起伏的恢弘历程。无论是痴迷于东方之旅的“旅行家”莫理循,还是呼吁重修嘉峪关城的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敏锐,亦或是沿着摄影师威廉·盖洛的脚步重走长城的英国人威廉·林赛,他们都曾用双眼和镜头见证与记录了这座关城的坎坷与辉煌,也见证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复兴之路。
从黑白影像中走过,回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嘉峪关在火热的炼钢生产中向着现代化城市迈进。《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当代篇《年华》《家园》再次转变叙事形式,透过纯纪实手法,展现着当代嘉峪关中火热的人物与生活。其中,《年华》一集选取了四位不同行业的老建设者回望其奋斗的一生,工程师宋文蓂、公务员秦忠茂、教师石戈和助产士张秀珍,四位建设者分别工作在酒钢的不同战线,用亲身经历描述了酒泉钢铁厂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年轻时,他们忠于职守、艰苦奋斗;退休后,他们乐观生活,笑对人生。四位主人公既有家庭小爱的追求,又有祖国大爱的觉悟,青春无悔,奉献报国。
在六集的体量中,《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以多元化的创作方法讲述了嘉峪关的发展史。从古代、近代再到现代,每一章、每一集的主题和表达虽各有特色,但却围绕嘉峪关古今人文变迁这一核心,形成逻辑分明层层递进的体系。
从历史再现到现实生活,嘉峪关这座城与城中过往和当下的故事在镜头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小”关隘里的“大”格局
行至河西走廊的中部,便会经过“天下第一关”,这里是明代肃州卫前哨,西北防务要地。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自嘉峪关建成后,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2015年,一部名为《河西走廊》的十集纪录片在央视开播。在影像中,一段段被戈壁风沙所掩藏的历史与故事跃然于大众的视野。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是北京伯璟文化在《河西走廊》之后推出的一部续作,但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却不尽相同。作为《河西走廊》的纵深系列,《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将镜头聚焦于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力求通过嘉峪关这一座城的故事来反映河西走廊的故事,其中亦有中国故事。
据介绍,《河西走廊之嘉峪关》由《河西走廊》原班团队创作。相比于前作,该片有所延续,也有所突破。《河西走廊之嘉峪关》选择将嘉峪关置身于大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既突出嘉峪关作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壮阔,又关怀天下、视野开阔。
通过古代、近代、当代三大篇章,以情景演绎、影像资料以及纯纪实等多元化的创作方法讲述嘉峪关的发展史,同时对见证历史的人物进行解读、追忆故事,《河西走廊之嘉峪关》正通过嘉峪关的故事反映着中国历史于当下火热的故事。从为保家卫国而金戈铁马的明朝将军到当下为嘉峪关现代化进程而奋斗无悔的建设者们,在这些平凡的人物群像中,他们是国家中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但他们身上又承载了厚重的爱国情。
小切口、大情怀,不仅体现在人物故事与情感的展现中,更体现在这部纪录片创作的顶层设计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将目光聚焦于地处西北要塞的嘉峪关更有其独特意义。通过一个关卡的历史去反映这座城市的历史,进而通过这一重要地理节点反映丝路战略,《河西走廊之嘉峪关》在叙事中紧扣“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主题,由浅入深,浅故事中见大格局。
由古至今,在河西走廊这一方狭窄的土地上,有大漠孤烟、荒漠戈壁,有雄壮长城上的硝烟四起,有“戈壁变钢铁”的信念,更有无数人的青春与柔情……自然与历史、人文交织下,新时代下的嘉峪关也在续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