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电影
搜索:
  • 影讯&购票
  • 选电影
  • 选剧集
  • 排行榜
  • 影评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把两个少年纯真感情当成“同性恋”的人,本身就是...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0 22:51:34 已编辑 山东
"标题:"把两个少年纯真感情当成“同性恋”的人,本身就是电影所讽刺的怪物。 (注意,“同性恋”几个字,我用了引号)之前的评论讲的不明确,修改一下。

保利老师和早织阿姨两人的和解,也许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方面。

电影中人物内心都有一个怪物,从校长到保利老师,再到两个主角。导演是想通过展现少年特殊的感情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疫情后世界的看法,以及一些祝福。

真搞不懂,有些人揪着“同性恋”这个话题不放,导演自己明确说过并不是同性恋(导演意思是,比单纯的爱恋更高的感情)

剧本和电影明显不一样,电影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两个少年的感情故事,仅仅是一个出发点,最终还是落到社会和人性上面。

而且,性取向确立的早期阶段就是会对同性有一些朦胧的感觉,这是正常的。

只是有感,很多人看电影只关心什么性恋,我就觉得这很无聊。难道电影里没有更深刻的东西去看了吗?

毕竟,这部电影,之所以收到好评,不仅仅在于第三部分。前两部分,也很深刻,很值得深思。

影片中,其它问题,诸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单亲家庭以及性少数等,也更值得我们深思。

即便是同性恋又如何,就不能多些包容。我觉得,这也是《怪物》中所思考的问题。(这句话我没修改,感觉评论区很多人没看到这句话,我没有否认同性恋这一点,我只是觉得,和导演一个想法——他俩感情不只是友情,爱情以及爱恋的感觉,还有更高的感情在里面)

校长这个角色也很深刻的,总之这个电影值的深思的地方真的很多。

另外,评论区还是相互包容,所以我在这修改评论。

为何修改评论: 1、相对于写记叙类型的文章,我可能不太好把握论说性质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有争论空间问题的文章。 2、我写东西一般时间仓促,想到什么写什么,这就导致,有些话,前后矛盾,需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我又是一个懒于修改文章的人,写毕即丢。这次算是一个反常。 3、对于《怪物》,他本身就是, 是枝裕和转型性质的作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他的影迷,自然不可避免的用之前的观点看待他。比如日常化摄影这一点,在他《无人知晓》《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有大量运用,但这部影片,似乎有意减少了,比如,早织阿姨视角中,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刚开始的确让我一时无法适应,直到确定是是枝裕和的作品才慢慢接受。 4,这次作品的编剧,不再是是枝裕和,这的确让编剧坂元裕二有些喧宾夺主。 尽管是枝裕和删改了很多原剧本中的情节,比如原剧本更强调,两人的关系是“爱恋”,在车厢内的拥抱,也是由于生理反应而终止。剧本中凑不断接受自己的过程,更全面。但是,这些全部在电影中删除。 但毕竟坂元裕二擅长处理戏剧化冲突,所以,电影整体上,依旧还是在坂元设计的框架下展开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让他自己改编剧本,可能更能达到他所说的:想展现更多社会问题,以及两个少年高于友情和爱恋的感情。 5,有机会可以看剧本和小说,两个文本很明显的表现了同性因素,而不是电影中隐晦的表达,当然,是枝裕和电影表达的思想和文本是不同的,是枝更倾向于社会问题的展现(这是,是枝裕和影片中一贯存在的人文主义关怀)


赞
转发
回应 查看所有回应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7:44:30 二流演員陳奕迅
翻译错误,原话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指的是有生理反应,这种本能的身体反应也能用朦胧的情意搪塞
翻译错误,原话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指的是有生理反应,这种本能的身体反应也能用朦胧的情意搪塞过去的话,电影真的是白看了
... 沈惊蛰

可以移步到另一篇,在哪一篇我做了一些说明,来解释我的问题。
我并不否认,他们存在的特殊关系,但是也可以从其它方面理解。

最重要的是,是枝裕和也亲自承认过:并没有刻意描绘同性恋这个问题。是枝裕和想让我们更多关注,影片所展现的多个社会问题——家庭暴力、校园暴力、单亲家庭以及性少数(不只同性恋)等问题。

而且,看过剧本后,就更明白:坂元裕二剧本中的很多暧昧情节,都被导演是枝裕和删掉了,这也从侧面反应,是枝裕和的确不想过分强调爱恋这个事,他更想排除少年间的相互救赎的感情。

所以我才说,不管是理解为同性恋,还是理解为性取向确立期,对于同性的那种纯洁的感情。都是可以的,

况且,我没有否认两人的感情,我只是觉得,片中展现的感情,已经超过友情,爱情之类的,是一种更高的感情。

当然,我也没有否认同性恋这个说法,只是这部片子比是枝裕和其它电影更理想一点,也是是枝裕和又一转型作品,所以并不能像其它片子一样只用现实的角度来看。

赞(1)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8:01:24 二流演員陳奕迅
两个孩子确实是“同性恋”啊,咋了为啥不能说?
两个孩子确实是“同性恋”啊,咋了为啥不能说?
一时

看我括号里那些话,我的确没有否认。

赞(1)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9:16:29 二流演員陳奕迅
两个孩子确实是“同性恋”啊,咋了为啥不能说?
两个孩子确实是“同性恋”啊,咋了为啥不能说?
一时

为何修改评论

1、相对于写记叙类型的文章,我可能不太好把握论说性质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有争论空间问题的文章。

2、我写东西一般时间仓促,想到什么写什么,这就导致,有些话,前后矛盾,需要通读全文才能理解。我又是一个懒于修改文章的人,写毕即丢。这次算是一个反常。

3、对于《怪物》,他本身就是, 是枝裕和转型性质的作品,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他的影迷,自然不可避免的用之前的观点看待他。比如日常化摄影这一点,在他《无人知晓》《步履不停》《比海更深》等,有大量运用,但这部影片,似乎有意减少了,比如,早织阿姨视角中,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刚开始的确让我一时无法适应,直到确定是是枝裕和的作品才慢慢接受。

4,这次作品的编剧,不再是是枝裕和,这的确让编剧坂元裕二有些喧宾夺主。
尽管是枝裕和删改了很多原剧本中的情节,比如原剧本更强调,两人的关系是“爱恋”,在车厢内的拥抱,也是由于生理反应而终止。剧本中凑不断接受自己的过程,更全面。但是,这些全部在电影中删除。
但毕竟坂元裕二擅长处理戏剧化冲突,所以,电影整体上,依旧还是在坂元设计的框架下展开的。

我个人认为,如果让他自己改编剧本,可能更能达到他所说的:想展现更多社会问题,以及两个少年高于友情和爱恋的感情。

5,有机会可以看剧本和小说,两个文本很明显的表现了同性因素,而不是电影中隐晦的表达,当然,是枝裕和电影表达的思想和文本是不同的,是枝更倾向于社会问题的展现(这是,是枝裕和影片中一贯存在的人文主义关怀)


赞(1)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9:17:06 二流演員陳奕迅
星川肯定喜欢男孩的同性恋,他父亲知道所以说他猪脑子是怪物,他也说过“我也不是第一次被推开了
星川肯定喜欢男孩的同性恋,他父亲知道所以说他猪脑子是怪物,他也说过“我也不是第一次被推开了”。麦野和校长说喜欢一个人,那个人肯定是星川。
... 心的方向

可以看一下我修改的,可能之前表述有问题。

赞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9:18:38 二流演員陳奕迅
本来界限就很模糊,感情就是感情。非要说不是同性恋,说同性恋的是怪物,恰恰才是怪物的表现。有
本来界限就很模糊,感情就是感情。非要说不是同性恋,说同性恋的是怪物,恰恰才是怪物的表现。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大不了吗?
... AA

可以看一下修改后的评论,可能之前的评论有一些问题,没表述清楚。

赞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19:24:38 二流演員陳奕迅
翻译错误,原话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指的是有生理反应,这种本能的身体反应也能用朦胧的情意搪塞
翻译错误,原话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指的是有生理反应,这种本能的身体反应也能用朦胧的情意搪塞过去的话,电影真的是白看了
... 沈惊蛰

你说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在修改的评论里解释了,
本质上,是编剧坂元裕二和导演是枝裕和的不同艺术诉求决定的。

有时间看一些剧本,和我修改的评论。

小说和剧本的文本中,很明显的说明了两人特殊的“同性关系”,拥抱情节也是生理反应导致两人分开。
但在电影中,是枝裕和很明显的修改了这些,更强调两人超越友情,爱情的感情。随意,电影中这些情节是模棱两可的,这当然是一个缺憾,但这也是,是枝裕和想更多的表达社会问题导致的。(这也是是枝裕和一贯的人文主义坚持)

赞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20:05:24 二流演員陳奕迅
没理解同性恋为啥加引号
没理解同性恋为啥加引号
一时

这么说吧,就是说,导演要表达超过异性恋和同性恋的更广博的感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就被贴上了不承认电影中的同性恋这个标签,真的很无语😳明明我并没有这样表达,好吧,是我语言能力太差了吗?

虽然我知道自己的表述并不十分准确,也写的并不有趣,但我觉得大家还是没看完我的文章🤔其实后面都有解释。

赞 来自 豆瓣App
>
二流演員陳奕迅
2024-01-23 20:16:59 二流演員陳奕迅
同性因素是片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可掩盖也不可忽视。
同性因素是片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可掩盖也不可忽视。
二二二二二

讽刺的是,我一开始就想表达这样的观点。
可能有我语言能力不强的问题。但把我的文章读完,也一定不会认为我在否认诸如:同性恋问题。
但兜兜转转,我现在竟然要在评论区不断解释这样一个观点。

所以,还是希望是枝裕和回归吧,我更喜欢他平静记录生活的一面,于无声处起惊雷,这才是是枝裕和最打动人的地方。
这部影片,是枝想展现的东西太多,有点顾此失彼了。反倒,丢掉了一些细节。

赞 来自 豆瓣App
>

> 我来回应

> 去怪物的论坛

最新讨论 · · · · · · (全部)

一直不理解“只有一部分人拥有的那不是幸福”(垃圾豆瓣)

落入俗套 立意太小(P!nkFanny)

明为怪物,实则变态(游生Jack)

剧本中最立不住脚的一点:就是(Ben笨熊)

感觉把孩子们之间的友谊gay化了(豆友kcvI8BFhFg)

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悠悠岁月)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