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天 76 Days (2020)
76天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76天的影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76天》:准确地纪录了为何中国可以做到的,其他地方没有做到
#76天# (76 Days)(A)在看了很多关于生死的剧情片后,终于看了这部发生在不久前、关于生死的纪录片。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看后勾起恐惧回忆的电影,但最终看到的却是希望和乐观,甚至哭了很多次都是因为感动。虽然影片也有展示了武汉经历的磨难,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医务人员的...
(展开)
> 更多影评 29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二刷《76天》,几个细节让人泪目 | 来自张劳动 | 13 回应 | 2021-01-26 |
请问本片和《武汉日夜》是什么关系? | 来自Astro | 4 回应 | 2021-01-26 |
导演这段是要表达什么? | 来自新日暮里工业 | 10 回应 | 2021-01-25 |
76天 | 来自哈哈来 | 2021-01-25 | |
有哪位大神给整个中文字幕吧 | 来自管理猿 | 2021-01-24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电影【口碑榜】2020-12-23 更新 (影志)
- 【网络出源】文艺系 (稀有电影)
- 纪录片 (PhoenIx)
- 与中国和Chinese有关的纪录片 (鱼进锅)
- 2020年所有值得关注的电影 (皮皮鸦)
订阅76天的评论:
feed: rss 2.0
76天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544 条 )
88 有用 晚不安 看过 2020-12-05
开场几个跟拍,无须多言,一下激活了年初许许多多个深夜的微博记忆,一口寒气闷在胸口久久不散。算是一个有胆识的新冠纪录片,反应能力和捕捉能力都挺强悍,在最危险的时候进入疫区,已经配得上几分敬意;也没有立场先行,创作者尽量隐去了自己的观点,看不到显在的讴歌与批判,心思缜密地着眼在那些暗流涌动的细节上。但全片随着疫情变化由急向缓,整体其实剪得太温柔了,不过片如其人,这大概就是吴皓一贯的风格吧。创作态度是偏... 开场几个跟拍,无须多言,一下激活了年初许许多多个深夜的微博记忆,一口寒气闷在胸口久久不散。算是一个有胆识的新冠纪录片,反应能力和捕捉能力都挺强悍,在最危险的时候进入疫区,已经配得上几分敬意;也没有立场先行,创作者尽量隐去了自己的观点,看不到显在的讴歌与批判,心思缜密地着眼在那些暗流涌动的细节上。但全片随着疫情变化由急向缓,整体其实剪得太温柔了,不过片如其人,这大概就是吴皓一贯的风格吧。创作态度是偏保险的,打普世的温情牌。最大的挑战应该是项目管理?考验的是素材调度以及出片速度。所以透露出的不是中国经验,而是美式制片思维。@澳门国际影展 (展开)
98 有用 普通妇女 看过 2020-09-16
生活是一个中性的词,即使是在重大的疾病和苦难面前。在监禁的时候,仍然有绎动的心渴望跨越墙墉。在临终的时候,仍然有充气手套上的笑脸和“早日康复”。在千人一面的防护服上,仍然有梅花一支独秀。在身无一人被推入产房的时候,仍然有陌生的白衣人愿意牵着你的手。在呼吸湍急的时候,仍然能拨开一个红硕的柚子一尝清甜。在天低吴楚风沙满城的时候,仍然有星星点点以己为盾。不论如何,都在生活。平凡又伟大。
58 有用 2x WNZ 看过 2020-12-18
挺散的,也不苛求什么,条件恶劣,但是真实。真实限于历史真实,称不上艺术真实。场景主要在医院中,最惨烈的,最真实的却是在医院外。影片主要还是以医护人员的视角来看疫情,角度过于单一。还以为美国制片的能犀利一点,没有顾忌,结果并不如预期,至少记录真实的一部分。三分水平,处于对冒死记录的敬意,多加一颗星。
41 有用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20-12-11
医院内部跟拍带来的独特真实感。这场疫情武汉付出太多了,每个医护人员都值得一座丰碑。泪目。
26 有用 筆刀当炮 看过 2020-09-16
『这是一部拍出真实眼神的纪录片』感谢陈玮曦的战地日夜记录,和吴皓导演的助力,刻画了下了头尾两部分既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病房里共同经历劫难的人们的离别与重生……也许是纪录的时效性和区域性所限,局限的视角却给了这一方天地最好的记录效果,充满带领观众重返现场的巨大价值。说来也唏嘘,第一次看多伦多电影节的片就是在线上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压抑揪心和沉重贯穿始终,似乎瞬间闪回到半年前的现实网络中的种种绝望景象... 『这是一部拍出真实眼神的纪录片』感谢陈玮曦的战地日夜记录,和吴皓导演的助力,刻画了下了头尾两部分既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和病房里共同经历劫难的人们的离别与重生……也许是纪录的时效性和区域性所限,局限的视角却给了这一方天地最好的记录效果,充满带领观众重返现场的巨大价值。说来也唏嘘,第一次看多伦多电影节的片就是在线上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压抑揪心和沉重贯穿始终,似乎瞬间闪回到半年前的现实网络中的种种绝望景象,时至如今看片时也无法避免那种巨大的情绪低潮,所遗留残存的情绪涡流,令人不忍卒睹。如所有今后中外所拍的疫情题材纪录片一样,带着巨大的共情去见证那些真实影像的残酷与其中人的力量,这便是人们渴望了解而不得不面对的变故和情感愈合过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