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甫拉托夫 Довлатов (2018)
多甫拉托夫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多甫拉托夫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关于极权主义的记忆:世界在下沉,他们在狂欢。
(本文首发「奇遇电影」)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有一部来自俄罗斯的传记片十分引人瞩目,来自三年前凭借《电子云层下》入围柏林主竞赛的导演小阿列克谢·日耳曼。这位关注和擅长政治性题材的导演,带来了一部涉及前苏联历史的新作《多甫拉托夫》,一个关于个人如何与时代对...
(展开)

靠出名的文人绯闻泡姑娘
电影《多甫拉托夫》里什么苏联体制下的文化高压、对到美国做侨民做寓公的担忧等等都先不谈,有一个场景特别吸引我,就是多甫拉托夫靠出名的文人的绯闻泡姑娘。他手上正在写的东西(那些以后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作品),姑娘们未必看得懂,但是故作高深的俏皮话见效就快多了,用来...
(展开)

《多甫拉托夫》截图和台词
“我很早就放弃了‘美’这个理念,艺术是美的,不追求美,没有人会创造艺术,但美不是终点,它是诱饵。” “没有美,我们无法超越美,但席勒说过,所有发现美的人终将意识到,在美之后,是真。真是什么?你无法用理性来定义它,但你可以感受它。” ——切利比达克 正文数不能少...
(展开)

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多甫拉托夫(Довлатов,2018)一片,台灣翻譯「文字慾」採「文字獄」諧音,該片描述一名菁英的堅持,絕不委屈意志,也不出賣良心。流亡的知識份子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題材,中西古今陷入文字獄中的菁英,不乏民智未開時被視作危言聳聽惑眾者,或在教會、各樣政體(包... (展开)> 更多影评 10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电影【口碑榜】2020-12-23 更新 (影志)
- 【2018HKIFF·第四十二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北岛淳子)
- 2016新电影(这些,可以期待) (桃桃林林)
- 柏林电影节2018 完整片单 Berlinale 2018 (LORENZO 洛伦佐)
- 奇遇电影字幕组 (HellStrange)
订阅多甫拉托夫的评论:
feed: rss 2.0
多甫拉托夫的短评 · · · · · · ( 全部 428 条 )
22 有用 brennteiskalt 看过 2018-11-24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实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风格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大相径庭。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理方式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 我是真的很希望自己懂一点俄语,好能从语言的细节里分辨出哪些是宣言式的权力话语,哪些是刺人也刺己的苦涩讽刺,哪些是真实的情感释放。不过我猜小日耳曼的风格确是在取消这些细微的区别。带着柔光效果的长镜头滑过一个又一个场景,好像是在发梦,又像是在带着感伤而缅怀。这和多甫拉托夫真实生活里的艰难大相径庭。不得志的艺术家哪里都有,可影片如此寡淡如此间离的处理方式让他的挣扎既不像西西弗斯般富有存在主义色彩,也没有抗争式的愤怒,只剩下一些磨平了的苦涩感,放在嘴里如同嚼蜡。说不定这就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时代精神:一种麻痹了的宿醉感。 (展开)
8 有用 把噗 看过 2018-11-24
调度太舒服了,塔可夫斯基加费里尼的合体。比《盛夏》好一百倍吧。
6 有用 Lycidas 看过 2018-02-17
4.5 多甫拉托夫的抒情曲,漫无目的四处漂游的一周。导演个人风格刻痕依然显著,画面低对比度色调柔和,仿佛蒙着一层轻雾,梦境般的虚幻气息弥漫在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这里是艺术家们挚爱的故乡,他们播撒热情的荒凉游乐园,但他们却不存在,亦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4 有用 踢迩达 看过 2018-02-20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浮光掠影地记录文人插科打诨的日常琐碎,自以为英雄气的个体反抗多是徒劳。不过问题就是太过琐碎,缺乏某种凝聚的轴心,耗尽了观众的震撼感。
2 有用 Настя 看过 2018-03-04
对男主无感,感受不到应有的魅力,觉得若是对作家全无了解的观众,看过电影大概也不会想看他的书了。但那些作品真的很棒啊,笑着笑着就哭出来那种。九点半早场全无意料的上座率,买到楼座末排仅存的两个座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