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短评

热门 最新

34 Peter Cat 看过 2018-09-01 03:47:18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8 科林 看过 2020-03-29 23:38:04

多条叙述线,多方角度,事无巨细地还原历史原貌。厉害的是,这史实越滑稽荒愚,越真实得可怕。历史是闹剧、是喜剧、是惨剧、更是悲剧,能把这五味成杂揉捏,还能料理出原味的,才是大师。待到1900,那女婴已然85岁当上祖母,她的世界会更美好,而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历史剧另一最大要点是借古喻今,迈克·李老爷子 很厉害啊!

28 西楼尘 看过 2019-04-01 01:25:58

士兵没有死在滑铁卢战役,却死于彼铁卢屠杀。婴儿没能享受到投票权利,却为争取权利而牺牲。一件外套男人受刑吊死自由,一首悲歌孩子长大世事沧海。为了修改谷物法,获得投票权,国家机器惧怕革新,觉醒民众呼唤自由。每次演说都振聋发聩,我们可以原谅孩子惧怕黑夜,可悲的却是,成年人怎能惧怕光明。

15 南悠一 看过 2018-09-01 04:03:19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6 粪海狂蛆 看过 2019-03-22 00:01:37

一场对颈椎承受能力的沉重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前三分之二可以命名为《曼彻斯特茶话会》,后面的叫做《通往坟头的蹦迪之旅》。不过这片子里演员台词控制能力令人惊叹,说别的都是欺负人就这个口白能力就够学习的了。但是大量的文本台词重复度极高意义不大,肯特虽然是注定失败的演讲但也未免太失水准了。

1 焚紙樓 看过 2019-07-08 22:42:41

有三幕極其精采:馬虎判案的交叉剪輯、在地牢最陰暗面拷打的長鏡、節制濫情的結局。其餘則長的無用又無趣,乍看像對話的絕大多數戲境其實就只是用以變相的敘述時空背景而已。不過這就是麥克李的目的吧……

21 世界已夷为碎片 看过 2018-11-03 11:31:06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7 文森特九六 看过 2019-02-28 09:40:51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21 烤芬 看过 2018-11-03 08:20:36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9 字母君 看过 2018-09-01 03:54:06

迈克李拍了个肯洛奇该拍的题材,而且竟然还拍得很不错。油画般的画面质感水平依旧,最后彼铁卢爆发的调度更是惊艳。美中不足的话,虽说事无巨细的描写并不是什么错,但十分钟就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观众怎样看都会疲了吧……

3 обломов 看过 2019-03-30 21:37:35

的確有的場景偏話劇風有點敗味,但是歷史本來就是空話堆砌出來的殘卷,最後只剩下統治階層笑呵呵的馬後砲和那一堆堆墳土。開篇小伙子在戰場的凝視和臨近結束被殺前的茫然,邁克雷通過他的眼睛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2 Chardonneigh 看过 2019-06-28 05:48:30

惨案背后复杂的国情社情似乎并没得到完整铺陈,电影片面的将更多矛头引向无产阶级与政府保守派、地方资本家,而缺少对存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民众间矛盾的描写,事实上,参与清场任务的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积蓄已久的仇恨,才是加速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而骑兵队大部分成员正是来自当地的商人团体,人民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取舍后的剧本虽能更好的引发世人对政府及权力阶层的警惕,唤起又一波捍卫民主的呼声,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具有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片,弃轻取重也成了其美中不足的一点

26 陀螺凡达可 看过 2018-09-01 04:12:09

能理解戛纳为何要拒,这的确不是戛纳想要的片,但同时也完全能理解迈克李这么拍的初衷和必要性。最后那场屠杀戏展现了迈克李大师级的掌控力。

9 热带素描 看过 2019-03-05 22:34:14

170年后,一场规模更大武器更现代化形式更彻底的彼铁卢发生在更大的广场上。

1 cliosong 看过 2019-06-05 20:33:37

(7.0/10)开头的滑铁卢意味深远,疲惫的胜利者回到家乡迎接他的是没有出路的生活,倾覆的拿破仑帝国却已把革命的火种撒遍欧陆。无论旧制度的维护者们如何抗拒,十九世纪已经降临了,所以我原本很期盼这片的结尾能延伸到至少1832年议会改革。不觉得本片像是肯·洛奇的菜,洛奇的劳动者所要挣脱的枷锁正式本片正谋求建立的。对秩序的反抗永恒存在,而形势的变迁能带来本质的区别。迈克·李显得克制得多。以一场大规模冲突为顶点的故事似乎欠缺了走向那不可避免的结局的必要步骤,人们喜爱的矛盾步步升级被一场场演讲所代替,说实话这非常地英国。可以给本片中的演讲做个集锦学习一下。令我不解的是,色调太明快了,简·奥斯汀要安排人出来谈恋爱吗?

3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19-11-04 18:20:27

英国宪政史最黑暗的一页,虚君共和制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一场血腥屠杀。迈克·李关于大型历史群戏的场面调度完全是宗匠级别的,长短起伏的演讲不但推进剧情,而且展现了民主参政的时代风貌。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看这部电影会有更深刻的联想——国家机器与民众的互不信任,于偶然中隐藏着必然,究竟谁更可能成为暴怒决堤的洪水?

5 LORENZO 洛伦佐 看过 2018-09-01 04:13:05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3 欢乐分裂 看过 2019-08-03 22:04:54

3.5;两个半小时的长篇大论+全程激情演说,稳妥工整厚重写实的拍法,若非大银幕,实在很难在家用心看完。古典审美的油画质感,打光超级美,群像站位考究,老李功底妥妥的。这片最令人感叹的是,人家拍的是两百年前的事啊!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滑铁卢到彼得卢,从战败而归的青年士兵视角切入,见证无论妇孺老弱的民众走上街头抗争,高呼“自由或死亡”,真叫今人我辈汗颜。民众和政府内部各有分歧争议,每条线索都埋伏/发挥得好。

1 寒枝雀静 看过 2019-07-21 11:58:03

D / 无法理解这个拍法。除了最后半小时,其他时间完全迈克·李托腮.jpg。

1 三十 看过 2018-11-08 21:24:27

书写历史有不同种语法,如果你觉得历史很枯燥,那么你一定会觉得重塑历史事件始末、并且几乎没有drama的这部电影很枯燥,更何况没有现实世界的语境所照应(脱欧算吗?)。人物从一个室内到另一个室内聊天、集会、争吵、审判,三线并行交汇在一起的故事线,迈克李几乎将他在《厚望》中类似的电影制作方式带进了这部历史题材影片当中。集会就是集会,聊天就是聊天,仅有其表面的单层意义,一则则何以命名“Peterloo”的解释和事件重塑,时而暗暗流露淡淡的家庭温暖。然而电影仍然难得地(虽然很琐碎地)立起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寻常人物,让人无法忘却每个镜头下鲜活的角色和单镜头内的群像姿态。迈克李仍然在关心城市空间和身处其中的寻常人关系,不论是熟悉的伦敦街头还是此处100多年前曼城的广场,勾出了导演一如既往的公民自由和生存意义的现实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