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娜 Madonnen (2007)

导演: 玛利亚·施佩特
编剧: 玛利亚·施佩特
主演: 桑德拉·惠勒 / Luisa Sappelt / 苏珊娜·洛塔尔 / Coleman Swinto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 瑞士 / 比利时
语言: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07-02-11(柏林电影节) / 2007-12-06(德国)
片长: 120分钟
又名: Madonnas
IMDb: tt0768209
暂无评分

麦当娜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热门 /  最新 / 

1 罗宾汉 看过 2021-06-21 09:28:03

有金棕榈导演达内兄弟监制的作品果然不同凡响,题材遥相呼应金棕榈影片《孩子》:年轻人未婚生子却无力抚养骨肉。故意不透露完整的信息,使情节带着悬疑色彩,也使女主角的形象和动机充满谜一样的趣味。拒绝融入主流社会的女性始终是施佩特的关注对象,从她们叛逆的姿态里打破当代女性身上的社会标签,破除种种刻板印象。桑德拉·惠勒交出了影后级的表演水准,把一个反复无常的未婚妈妈塑造得恰到好处。

0 电个爆炸头 看过 2021-06-16 21:30:55

如友邻所说,仅从题材上而言,确实会令人联想起达内兄弟,但本作肯定做不到达内兄弟的深入,也做不到由小及大,整体来说,还是拍得比较局促的,节奏也不好,总让人觉得里面的人物和情绪都有种莫名的卡顿感,而且故事只停留在表面,讲了那么久,其实剧情并没有真的在推进,很多叙事段落都不过是在自我重复,所以看得有点闷。

0 uncannyblue 看过 2021-03-17 17:14:32

囿于孩子们繁琐的日常与情绪问题中的母亲,冷静的质感有几分达内兄弟的影子,细碎的日常片段也使影片丧失了一定的深度,即做到了展示某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却没有更进一步的探讨。

1 刘浪 看过 2021-03-25 23:53:00

散漫的公共场所生活。男友往新居里搬来家具跟家电,第一反应是恐慌和拒绝,如此精准的临时性。全片也都是类似的临时状态,哪怕有些许迟疑想沉溺于此刻,也让当场情绪在当场完结不延宕至下一场,极度统一,可以通透地还原出每一段生育前后的轨迹。

0 Muto 看过 2021-03-17 12:26:17

渺小个体对抗庞大体制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了。同样是有关底层的移民(城乡冲突)和难民(温饱住房)议题,美国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呈现非法堕胎;法国的《孩子》和俄罗斯的《小家伙》和意大利的《索莱》追踪买卖儿童;德国的《系统破坏者》展示寄养收养;日本的《楢山节考》聚焦遗老弃老,而中国的「贫嘴张大民」则以嬉笑怒骂的姿态控诉了荒唐又悲哀的计划生育政策。可惜,试图以小见大的《麦当娜》却也因大失小,这个故事... 渺小个体对抗庞大体制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了。同样是有关底层的移民(城乡冲突)和难民(温饱住房)议题,美国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呈现非法堕胎;法国的《孩子》和俄罗斯的《小家伙》和意大利的《索莱》追踪买卖儿童;德国的《系统破坏者》展示寄养收养;日本的《楢山节考》聚焦遗老弃老,而中国的「贫嘴张大民」则以嬉笑怒骂的姿态控诉了荒唐又悲哀的计划生育政策。可惜,试图以小见大的《麦当娜》却也因大失小,这个故事因过分离奇而显得不太真实。这个生下六个不同肤色孩子,一边求索帮助一边又在拒绝帮助的年轻「大家长」实在无法令人共情。尽管从社会变迁和PDST层面来看,这会是一种迫近而又急切的现实,但毕竟不像中国的《盲山》和《盲井》那样,振聋发聩的黑色幽默背后有着沉重又坚实的民族文化,以及幽深而晦暗的历史阴影作为支撑。 (展开)

> 更多短评 15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麦当娜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罗宾汉 2021-06-20 15:02:05

五个不同肤色孩子的妈妈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玛利亚·施佩特在第二部长片《麦当娜》里,用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展现出复杂棘手的社会现象:教育缺失、未婚生子、移民、种族,以及用性别互换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当代女性的困境,引出耐人寻味的思考。影片以怀抱小孩的女主角前往比利时寻找生父拉开序幕,饰演生父的是比利时演员...  (展开)

> 更多影评 1篇


讨论区   ·  ·  ·  ·  ·  ·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0条)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麦当娜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