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熟悉的话语体系
感受到了
7/10
果然好的片子还是一眼就能感受到好的//也可能是对尤其具体的人物的展现让影像也变得具体起来 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总是存在着些许偏差 个人的痛苦和快乐或许都算不上什么
7.5 《平静的工作天》前奏。
从影像方面没有之前的几部那么有特色。这部有很多社会历史元素,害,不太了解波兰历史啊
出乎意料的带有社会与政治反思性视角的纪录片,感到惊奇才知道是我们没有人敢在wg中期就开始这样干。
口号,思想,伟大的旗帜,形式主义都是虚的,只有自己亲手砌好的砖头,盖起的楼是真实的,能让内心满足。 以小见大,没有过度批判什么,诗意的讽刺了xxxx,劳动阶级忘记了劳动,走向了官僚主义
要砌到第几块砖才是一堵墙
砌砖就像堆积木,放眼望去能一眼认出哪个建筑是自己经手的,但那个被称为英雄工人阶级的辉煌日子已不再,只有掌心的砖头依然。
TO THE PEOPLE, FROM THE PEOPLE.
爱具体的工作。不必爱抽象的理念。公车倒影那段好牛哇,怎么拍的...
早期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纪录短片中比较喜欢的一部,终于用了彩色胶片。乘坐电车时窗玻璃反射的街景,庆祝五一的游行队伍,接着再通过一段航拍来呈现当时的华沙,再用一段工人砌砖的镜头结束。“如果你曾试图砌砖,你一定会喜欢它,因为它就像是在玩积木一样,你把一个放在另一个上面,或许会有其他东西显现”。对于砌砖的政治隐喻配上全程旁白式叙述,一个时代与一个人的一生。
历史的一瞥只能唤起同国家人的记忆,我等外国观众看这种纪录片只能觉得无聊,本国社会题材的局限
砌砖,还是砌砖最实在。
交完纪录片后再看基耶斯真的会觉得帮助很大,虽然已经晚了,这才是纪录片啊。
砖匠比政客对社会的贡献大多了
很喜欢。
4星。劳动最光荣
个体生命所记载的历史里,属于集体的记忆以一种浓缩的形式呈现于彩色胶片发旧的意象内:一名工人,经历过厚重的起落,回到最初的起点,由是而非,突然空旷得荡出一声回响。他登上光辉的舞台,直到帷幕落下,恍然如黄粱一梦,而历史的河流头也不回地淌过了。
> 去 砖匠 的页面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类型: 短片
地区: 波兰
片长: 18分钟
上映: 1973
0 有用 louie 看过 2023-03-18 22:09:15 海南
熟悉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