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 La salamandre (1971)

导演: 阿兰·泰纳
编剧: 约翰·伯格 / 阿兰·泰纳
主演: 布鲁·欧吉尔 / 让-吕克·比多 / 雅克·德尼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士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1971-05-23(戛纳电影节) / 1971-10-27(瑞士)
片长: 124分钟
又名: The Salamander
IMDb: tt0067701
5星
32.1%
4星
43.4%
3星
21.6%
2星
2.3%
1星
0.6%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蝾螈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42 条 )

热门 /   / 

7 蘇小北 看过 2012-01-13 23:33:56

事件的多向度解讀,記憶的虛構重組,遊走于現實與虛妄之間,到最後模糊了兩者的界限而處於夾縫之中無法拔離,但是故事講到最後,依舊是現實那昭然若揭的平庸細瑣,一種失控下的疲軟狀態或許是存在的本相所在。那麼,趁著,某一次的激昂,給生活一個出口,不管結局如何,且往下走,瀟灑的一抹笑,溫暖。

3 泡泡 看过 2016-05-08 21:49:09

浓郁的法国新浪潮气息。故事从探究一个事实变为了解一个女人。所以,到底是谁开枪已不再重要,而是这个女人,美丽、性感、玩世不恭,又毫不在意,成了影片的精神领地。

10 鹿包 看过 2008-10-07 02:02:31

喜欢她最后的笑,那么老,又那么年轻…

4 看过 2025-01-26 10:50:05 英国

#BFI 长评-多重现实的嵌套。瑞士新浪潮作品,内核仍然带着极强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对于女主角的刻画讽刺了当时瑞士社会对于女性的边缘化,结构感觉是多重现实的嵌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戏中戏的结构,采用不同视角和解读方式形成了一种关于现实与虚构的对话。开始是感受是女主始终处于被观察和被建构的地位,看到一半我突然想到影片开场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旁白,其实这恰恰打破了客体化叙事的结构,同时又不得不让我怀疑... #BFI 长评-多重现实的嵌套。瑞士新浪潮作品,内核仍然带着极强的社会批判性,通过对于女主角的刻画讽刺了当时瑞士社会对于女性的边缘化,结构感觉是多重现实的嵌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戏中戏的结构,采用不同视角和解读方式形成了一种关于现实与虚构的对话。开始是感受是女主始终处于被观察和被建构的地位,看到一半我突然想到影片开场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旁白,其实这恰恰打破了客体化叙事的结构,同时又不得不让我怀疑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构建还是回忆,这种现实与虚构的流动性实在是太迷人了。女主的角色是十分鲜活的,其实那个形象让我想到了《雏菊》,甚至某种程度上他们是同一种表达。运动长镜头拍的非常美。据说泰纳仅用 26000 英镑的预算,女主在23岁时已经是一个“被社会驱逐的流浪者”,这让她与芭芭拉的《旺达》十分相似。 (展开)

1 丁一 看过 2012-01-02 21:48:42

裸看无字幕,看过留脚印。王家卫式结尾美~

> 更多短评 142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蝾螈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2025-01-26 10:54:35

多重现实的嵌套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BFI 瑞士新浪潮作品,内核仍然带着极强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影片通过对于女主角的刻画讽刺了当时瑞士社会对于女性的边缘化,当然其中的保守主义的批判也是非常的明显的。 结构上,这可能是我最近看过比较复杂的结构了,感觉是多重现实的嵌套,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  (展开)
任天堂调停天体 2025-04-20 20:34:22

艺术本身和人生本身都在结尾的表情里

我们的罗斯蒙小姐就是缤纷,危险而罕见的蝾螈。这部片子用两个艺术家和一个女郎的燃冬故事意图探讨一些极端复杂的问题。 一是艺术本身,从作品创作的角度来说,最终想象派的保罗还是战胜了事实派的皮埃尔。这是作家和主人公,作品与原型的区别。从意义本身出发,真实永远是不存...  (展开)
2024-05-27 01:19:04

补短评

想象力较低的神经症【不纠结于本片的一些事实,但一个性瘾女的就不能直接诊断为神经症女的(性堕简直是对女性心理太粗糙的解法),家庭成长史学和性格心理风格学也不完全是同一个东西(机械因果论得少用点,而且个体史学和个体存在论与表现论这个东西不是一对一直射反应关系)...  (展开)

> 更多影评 3篇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蝾螈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