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局:禁止接触 Out 1, noli me tangere (1971)
出局:禁止接触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出局:禁止接触的影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Hélène Frappat:入局与出局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发表于《电影手册》第716期,2015年11月号 作者:Hélène Frappat 翻译:TWY 包含《出局》剧透,慎入 译者注:所有《出局》中角色的名字会保留其法语原名,但会翻译其扮演者的名字,原文作者大多数情况使用的是演员名字指代角色。 In and Out 在我们生命伊始,那里有遗忘。一... (展开)
新浪潮到底有多浪?(附每集观后感)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里维特的《出局》仰慕已久,这几天终于下定决心得空看一下,共八集。 第一集的场景大概就用了六个,符合里维特的简约舞台风,说到舞台风,有两个场景就是关于两个戏剧团队的排练情况,镜头风格几近纪录片,其中之一的戏剧排练更是用了长镜头,如果不是间或穿插了两个另外场景,... (展开)
关于《出局》的随堂笔记和碎念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E1 大段落歇斯底里的临场编排;即兴演绎与进入捕捉;参与释放与调和控制;侵入性的排演intro(二元),偏执、游离和独处。 E2 文本围读;关于“十三”的谜面初现;排练剪接和“跳出肉体的灵魂视点”;令人几近昏睡的车厢对白(想起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的冰冷触感)... (展开)
推荐,只要你能挺住。
《出局》是法国新浪潮大师雅克·里维特的享誉于世,但是大多数观众一直无缘得见的作品。影片根据巴尔扎克小说《十三人的故事》改编,时间则搬在1968年法国五月革命之后作为背景,借用法国社会气氛一片萎靡的景象,构建八大章节的时代浮世绘(但其实并非导演本意,是为了方便拆...
(展开)
> 更多影评 7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Theyshootpictures.com电影网站评出的影史经典电影250部 (ForbidenPlanet)
- 七十年代电影精华(200部不应错过的电影+实验电影22部) (ForbidenPlanet)
- TSPDT影史最佳电影1000部(2016年版) ([已注销])
- TSPDT1000大电影(2015) (劉圍觀)
- 美国著名影评人rosenbaum最喜欢的100电影(世界篇) (ForbidenPlanet)
订阅出局:禁止接触的评论:
feed: rss 2.0
出局:禁止接触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76 条 )
15 有用 我不管 看过 2011-10-16
基本上就是av的拍法
5 有用 夏萝 看过 2021-01-18
群体的共同行动使得忠诚和承诺成为一种初始的狂热奉献,新人的加入离去又迅速瓦解和扭曲原本目的即不明的团体,虚构的迷恋和梦想被消灭,普罗米修斯在沙地上沦为只身一人。观众发现其难以从残骸中找出叙事的主线,十三个小时的电影在不断拼凑中又不断将自身宣泄扬弃,五月风暴的后遗症引出整个社会的追问,却只换来等待戈多的空缺和偏执的破坏性暴力,这场革命由外向内逐渐瓦解,在巨大的怪物面前倒下,而另一头的十三人又将重启这... 群体的共同行动使得忠诚和承诺成为一种初始的狂热奉献,新人的加入离去又迅速瓦解和扭曲原本目的即不明的团体,虚构的迷恋和梦想被消灭,普罗米修斯在沙地上沦为只身一人。观众发现其难以从残骸中找出叙事的主线,十三个小时的电影在不断拼凑中又不断将自身宣泄扬弃,五月风暴的后遗症引出整个社会的追问,却只换来等待戈多的空缺和偏执的破坏性暴力,这场革命由外向内逐渐瓦解,在巨大的怪物面前倒下,而另一头的十三人又将重启这场猎鲨之旅——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悲剧浪漫情怀,轮回延续。难以说这是杰作,却一定是壮举,几场伟大的实验性的剧团即兴和跟拍长镜头必载入史册,尽管时间流逝和沉浸是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在多大程度上必要却是一个问号。 (展开)
4 有用 KuningTelur 看过 2021-01-17
68之后行动和组织都消散了,好日子也过上了。两年后,有人愤愤不平,其实所有人都不好过,但组织和行动也不会再有了。被期望的年轻一代,迷失在这些乱码和噱头里面,最终以回归日常(骗钱)和戏剧化的极致(死亡或者表演的血浆)out——还有那办不起来的进步杂志。最具行动力的组织,是最后一声枪响的小帮派。很是悲伤,但又终归是“巴黎社交圈”(人类学式自反敲门砖)里的第一世界的悲伤。可能有戏剧即兴的身体经验的人来看... 68之后行动和组织都消散了,好日子也过上了。两年后,有人愤愤不平,其实所有人都不好过,但组织和行动也不会再有了。被期望的年轻一代,迷失在这些乱码和噱头里面,最终以回归日常(骗钱)和戏剧化的极致(死亡或者表演的血浆)out——还有那办不起来的进步杂志。最具行动力的组织,是最后一声枪响的小帮派。很是悲伤,但又终归是“巴黎社交圈”(人类学式自反敲门砖)里的第一世界的悲伤。可能有戏剧即兴的身体经验的人来看那些长段的伪纪录片部分会更有感触。 (展开)
4 有用 圆首的秘书 看过 2021-01-18
三点印象深刻:1. 细部无处不在的虚构性/防共情暗示(暴露的录音师;打断的画面;倒放的声音;费德莉克死时的假血;入画的群众…),让人始终对影像和人物保有意识,并刻意留住悬念(或不存在的真相);2. 大面上强调的对称性结构,四条线索交叉对称(两组多人戏剧 - 两组单人“侦探”;两组直觉型 - 两组逻辑型),直到后半部分相互融合不分你我携手走向虚无;3. 戏剧训练方法令人惊叹,一组强调直觉/即兴由内向... 三点印象深刻:1. 细部无处不在的虚构性/防共情暗示(暴露的录音师;打断的画面;倒放的声音;费德莉克死时的假血;入画的群众…),让人始终对影像和人物保有意识,并刻意留住悬念(或不存在的真相);2. 大面上强调的对称性结构,四条线索交叉对称(两组多人戏剧 - 两组单人“侦探”;两组直觉型 - 两组逻辑型),直到后半部分相互融合不分你我携手走向虚无;3. 戏剧训练方法令人惊叹,一组强调直觉/即兴由内向外,一组强调造型/精确由外向内,二者各有所长但没成想最终全部归于失败。无他,戏剧终究不是解药,短暂麻痹后仍需面对无法控制的现实——古典式团体粘合力的彻底失效。13个小时看下来,原本对角色和情节的期待一一落空,也正是在此建立起巨大的关于时间和影像的惊喜。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再看很多遍。 (展开)
2 有用 李君棠 看过 2015-11-30
也许这种电影才是「抓住真实」?与其他和剧场交融的电影不同,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剧本与导演控制能力,但Out1则依赖演员的天赋以及彼此的默契。Improv的部分完美,无法复制,长镜头也棒,对声音的玩弄也很棒,更多是生活本质的细碎的把握。所有行为都是为生活强加意义,最后集体失败,结局太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