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尔之战 短评

热门 最新

32 西楼尘 看过 2018-04-30 09:59:33

罩袍面纱下是反抗的炸弹,迷彩军装里是镇压的枪炮。卡斯巴的阿拉伯人尚在梦里业已四分五裂,聚居区的欧洲人还在舞蹈突然血光连天。解放阵线神出鬼没穿梭在街巷,殖民军队擒贼擒王轰炸着楼宇,双方都如同正义的化身,没人在意平民的死伤。那些一同躲藏在暗室里的少年,以为为了理想牺牲,却也无人歌颂。

74 [己注销] 看过 2013-01-19 23:46:16

导演彭特克沃是共产党员,拍这种所谓“反映西方殖民者暴政”的影片没有政治心理的压力。作品视点相对中立(也只是相对,影片对阿方暗中褒扬,只是对作为反派的法国的塑造没有东欧红色经典那么妖魔化)。片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双方领导人高喊漂亮口号,但“作战”时主要杀害目标却绝大部分是对方的平民……

71 幽灵不会哭 看过 2015-11-03 13:49:06

第4次重看,真是太棒了,这是最伟大的号角,吹响了殖民主义的挽歌,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当镜头对照单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坚毅、懦弱、绝望与愤怒,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人物仿佛走出了阿尔及尔的狭窄纡回的小巷来到了观众的面前,超越了预设立场政治层面

37 吞火海峡 看过 2009-09-14 10:27:23

利益是永恒的矛盾之源,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一切罪恶都是可以辩护的。

55 木卫二 看过 2017-06-25 10:51:53

根本不是什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好嘛!后半场看得心悸惨烈,街头暴乱场面拍出了汪洋大海的阵势,静与动的反差冲击、爆炸的震撼和恐怖的嚎叫,到了乱真的地步。更不必说魔力康配乐的神鬼无双。三个女人提着篮子放炸弹简直是恐怖残酷教科书,冷静纪实克制的中立视角不停在阿法双方之间切换。

48 冰红深蓝 看过 2016-07-29 17:32:41

1966威尼斯金狮奖。游击战实践指南+(反)恐怖主义教科书+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反思。非职业演员、黑白写实影像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本片效果接近于历史纪录片。导演立场几近中立,对战争双方的暴行及人员伤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画。配乐由莫里康内与彭特克沃本人联合奉献。ps:酒吧中的炸弹。(9.5/10)

27 米粒 看过 2016-10-02 11:41:07

粗粝的纪实风格影像让每个人物无需太多言语就足够真实,导演对阿尔及利亚的人民的感情都在那些特写里,凝固的泪痕和坚毅的面孔。最后烟雾中人们缓缓出现,高喊“阿尔及利亚万岁”,是多么震撼而热血;而同时它又如此令人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暴制暴在升级,无数看不见的生命在牺牲...

27 🌞娘卷卷🌙 看过 2014-03-29 17:41:46

闪回结构。莫里康内的配乐。漂亮灵动的黑白摄影,变焦。特写和视点镜头。立场与客观,情感和叙述之间的平衡。真实的冲击力。总之很赞,影响深远。

11 Futurismus 看过 2018-10-12 11:05:08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天上落。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第一次从影像上如此真切地感觉到,革命的残酷,即使是在正义的一方,反抗殖民主义的一方,也会残害到无辜者 那些评判标准不再适用,有些电影不能单纯从美学上风格上形式上看,有些电影要从生命经验、历史经验甚至鲜血上看 非常粗粝生猛的影像,比如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 不要再奢谈革命 21世纪真的幸福 以及,毛泽东神之所在 —— 《阿尔及尔之战》可以作为哈内克《隐藏摄像机》的前篇,两部作品联系紧密,关乎法国和过去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历史及现状,可以互为参看。前者是欧洲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和典范之作,整个大背景关乎二十世纪左翼力量、共产国际及第三世界的反殖民主义和独立建国运动浪潮,后者则是前者的现代延续,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清算思考历史的债务或遗产。

17 JoshuaLi 看过 2016-03-04 15:21:27

8.4 其以时间为线索推进的叙事十分扎实与高效,且对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记录式拍摄手法有着极好的运用。它想要塑造一种真实与中立的叙事风格,但显然它的镜头是有偏好的,展现革命群众的段落繁多、细腻、多用特写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而展现法方角色的镜头多为全景跟中景,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14 甘草披萨 看过 2014-03-23 17:05:30

几乎等同于纪录片的民族解放运动详实记载,反殖民统治的英勇图景,笔触理智冷静不煽情,大型骚乱场面比炸死“绦虫”头更激越,雾中的自由与尊严的呐喊沸腾;“萨特又写了篇文章!”、“他怎么老是反对我们!”边上的阿姨们为此大笑,阿姨们笑点好棒,阿姨们品味好棒!

13 风间隼 看过 2018-04-25 20:16:26

剧情片的叙事和剪辑,纪录片式的粗糙和质感。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场民族革命,对立双方人物的群像都有正邪两面,表现出反殖民斗争中的复杂性。法军出动拖拉机镇压市民暴动时,前排老太太激动地掏出手机来屏摄,结果被隔壁电影青年喝止了,真是无趣。

8 看过 2020-08-08 14:33:47

#CC#杰作。其纪录片的拍摄形式令我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见证]功能:兼顾剧本与真实报道,甚至让民族解放阵线(FLN)领导者亲身参与,以血肉之躯为本钱,演绎他们使用城市巷战抗击法国殖民主义的危途与死亡。 影片中客观地表现出法属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两难,也是阿尔贝·加缪当时所面对的问题:一面是法国知识阶层漠然无视普通民众的痛苦,一面是FLN等地下激进革命组织制造大规模的平民死伤来增加政治筹码,法国驻军变本加厉的酷刑和恐怖政策,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种族歧视。 加缪否定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恐怖,试图寻求一种自由化的折中方案,但事件如此两极分化,将加缪推至边缘,只得退守沉默。这种无力与绝望,恰好是这部影像客观性所显露出来的感受,让何谓[正义一方]的普遍思考变得蛮荒谬化了。

22 胤祥 看过 2012-07-26 06:06:28

难得的全景式大手笔。导演Gillo Pontecorvo主要拍纪录片,这部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同时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的佳作。莫里康内作曲

8 巴伐利亞酒神 看过 2019-10-23 21:48:10

差点被名字骗了,本以为50多年前的“战争片”能拍出什么花头,看了才发现这三个字只能加引号。意大利左翼导演将镜头对准卡斯巴哈,一个阿尔及尔最古老的街区,还原民族解放阵线的阿拉伯人和法国军警之间的战斗。对阿尔及尔人来说,法国殖民者是原罪,他们必须要争取民族独立;对于法国人来说,对面就一群恐怖分子,他们在平民中制造恐怖袭击,必须予以消灭。这仿佛是一场教科书般的游击战和反恐演练,导演在立场方面展现出极大的克制,画面写实到连空气都在颤抖和窒息。最终,民族解放阵线被逐一消灭,但1962年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叫阿尔及利亚的国家。当星星和月亮的旗帜飘扬在阿尔及尔的上空,他们的血便没有白流。

27 汪金卫 看过 2013-08-10 00:23:31

个人豆瓣第1300部电影。法属阿尔及利亚时代法国殖民主义和殖民地恐怖主义的对抗。一个殖民地国家独立之路如此让人感慨。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能够中立地展现对抗双方的战斗,不加过多态度,颇有纪录片的色彩。难怪在多个殖民地地区禁映。距历史事件不到10年即能拍出如此生动的佳作,不错

19 一只麦麦 看过 2018-04-25 18:17:57

"欧洲电影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难分哪些是纪录镜头哪些是表演,非常真实。地道战,游击战,妇女小孩传递情报埋伏炸弹,独立运动领袖被逐个击破,还有最后最震撼的对游行群众扫射...历史总是相似的。

5 mecca 看过 2017-06-29 11:30:35

6/24@和平Atmos 克制、肃穆、平衡,新现实主义余波,仿新闻纪录片shot。前半疑心反殖民首作的影史意义为重,看到后面还是震,特别那简洁有力的苦狱蒙太奇。灵动的无言面孔与巷战调度,想必得益于早年巴黎纪录片拍摄的训练。意裔犹太导演Gillo Pontecorvo,Morricone合作配乐。当年金狮。 #SIFF20

6 发条橙 看过 2018-05-23 20:16:20

一个国家的诞生。贵在真实,好在客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电影,其主旨内核的批判性以及对时局的讽刺意义都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制、纪实的整体风格加之深刻的思辨性更让它几乎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不单是展现,更多的则是反思这段历史。枪炮何惧,自由万岁,永动的思想是永远杀不死的。

4 醉梦·聊生 看过 2014-08-14 16:15:45

阿尔及利亚独立,不是简单的一句阿尔及尔万岁的口号,而是所有觉醒的人不懈的追求,靠着意志,用身躯去抗议,他们将炸弹隐藏在女人的篮子里,不间断摧毁殖民者的无视,解放组织要以魔鬼的姿态,让动乱笼罩,为自由的明天。

> 去 阿尔及尔之战 的页面

阿尔及尔之战 La battaglia di Algeri

导演: 吉洛·彭泰科沃

主演: 让·马丹 / Brahim Hadjadj / Yacef Saadi / Samia Kerbash

类型: 剧情, 历史, 战争

地区: 意大利, 阿尔及利亚

片长: 121 分钟

上映: 1966-08-31(威尼斯电影节), 1966-09-08(意大利)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