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声音 短评

热门 最新

17 有心打扰 看过 2016-08-10 20:26:19

画面不对称会死、人物不居中会死、镜头不平移会死、每隔5分钟不唱首歌会死、每隔6分钟不转换时空会死...这导演太多“毛病”了,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影像风格。厉害!回忆时是恨,缺席时满是怀念。

10 米粒 看过 2016-05-09 10:35:29

今天看了戴维斯最早的几部短片和这第一部长片,才发现他拍了几十年其实拍的都是一件事:对暴力的父亲的恨(和悔),对温柔母亲的爱和不舍,对性向的迷惘,对旧时的不断回溯。拍处女作就能“想到哪就来一段”,感觉太好了

7 胤祥 看过 2011-05-19 23:58:45

几乎想打五星的片子。特伦斯戴维斯第一次拍长片就如此出手不凡,叙事NB到一定境界了(《长日将尽》就差了),能在“时间”这个题目上拍到如此高度真是少见。后半段“still life”控制力稍弱。色调讲究,声画关系特别有想法。场面调度上不给定场镜头,偏于舞台化调度。音乐虽好但是太多……

5 冰红深蓝 看过 2019-06-21 06:17:21

特伦斯·戴维斯处女作&代表作。1.前半部极佳,以婚礼与此前父亲的去世(父权的阴影与消逝)为核心建构了回忆空间,流转跳跃的时空中盈溢着恩典与神意,婚礼、丧礼与圣诞夜的歌曲极富感染力。2.后半部基本转为顺时线性叙事,以片段的方式展现三位子女之后的成家过程,遗憾的是歌曲太多,且并无充分唱歌动机,与前半部相比,割裂与不协调感明显。3.多用横移或横摇镜头,以对房屋局部与家庭物件的深情注视(如楼梯、窗户、壁炉与地上的玩具等)转场过渡。4.除闪回外,多以画外音(声画分离)中过去的对话来重构回忆空间,充分发挥了声音的作用。5.歌曲如何参与叙事和渲染情绪,歌词如何辅助与补充情节,本片是一大范例,只是稍有过头。(8.5/10)

2 HurryShit 看过 2012-02-14 11:28:23

80s最佳之一。像是從遠方吐出一口聲音,傳進無人的建築空間,聲波振動塵埃,塵埃在陽光照射下發亮,再撞擊另一塵埃,不同塵埃反射的光,在名為記憶的宇宙裡互相映照,眾像環生;而後再聚集,光點朝著遠方,一邊哼著歌,一邊聚攏,遁入寂靜。對稱構圖。暈黃色調。光的漸曝。流行音樂與經典好萊塢。

7 Lycidas 看过 2019-06-19 11:58:36

重看。断裂的画面就像是记忆宇宙深处投射而来的光线,明明灭灭,跳跃在窗棂门楣,眼角唇间,扫过泛黄的相片,积灰的纸页,时而聚拢时而分离,最终乘着时间之河的波浪遁入空无,散失如朝露。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是永远无法读懂的秘密,那么近又那么远,令人不知所措却无法触碰,彼此刺伤又互相需要。所以即使痛苦,我们也可以忍耐和歌唱,然后不顾一切地去爱他们。正如Norman Maclean所写“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

4 火娃 看过 2023-11-12 12:04:36 福建

7/10。戴维斯用低饱和的色调营造出曲终人散的哀戚感,开篇镜头驻留在屋子的前门,伴随天气预报、雨声和雷声,母亲开门去收集台阶上的奶瓶,此后镜头走进屋里,凝视空荡荡的楼梯,母亲叫孩子们起床,脚步声四处回荡,镜头却空无一人,幽灵般的声音填满了回忆的物质空间。镜头往返于排列式连接的屋舍前,物是人非,一家人穿戴精致合影的画面中,离世缺席的父亲的照片挂到了墙上,接着梅奇回忆父亲的残酷,她清理地窖换取去舞会的钱,遭遇家暴,托尼则想起为向父亲示威而自残,父亲躺在医院病床上,镜头切到艾琳的婚礼,她哭着要爸爸,片中多次特写父亲的照片,这表明孩子们难以从对父亲的复杂情感中解脱。每逢节日聚会或婴儿洗礼,人们都会在酒吧合唱,表达对家庭婚恋的五味杂陈,结尾为托尼举行的喜宴解散后,黑暗处一家人挨着走回头,迈向生活的新台阶。

2 sirius_flower 看过 2019-11-04 10:54:24

Blimey, this is BEAUtiful! 一言不合就唱歌之充斥着清唱段落的非音乐剧影像记忆书写。前半部分相当有想法 通过对家这个空间不断的镜头探索诱发出记忆中的soundscape 穿插于父亲的葬礼和大家对父亲的回忆 对父亲暴力的处理通过同空间异时间的交错得以被融进更复杂的情感表达当中。说是记忆书写很关键的就在于影片的传记式叙述几乎是没有事件性故事情节的 多半是一些琐碎的记忆片段和情绪化的残篇。色彩处理上也很讲究 总体呈现出一种老照片的发黄的sepia质感,人物基本上以家庭照相的排列方式接近定格地穿插于具体的片段叙述当中,大量的正面背面直角侧面机位完成一系列对人物的profiling。很诗意 但也很私人

3 mecca 看过 2014-08-22 00:07:11

看了十来分钟觉得眼熟,一搜果然是Terence Davies的第一部长片。依然是从沉思的静态入画、过曝淡出、纯人声歌谣、唱诗、平移镜头的转场串连起来的叙事风格,不变的回忆录,风格浓重的情绪碎片呈现,却准确捕捉了飘忽的潜意识里那些未讲出的伤痛和欢乐。作为处女长片讲足够老成了,只是进步空间也显见。

0 hitlike 看过 2012-01-09 13:25:14

沦入形式的泥沼,以致呆呆的镜头充满无聊的歧义。至于音乐,噢,算了吧!

1 三十 看过 2018-07-20 01:35:32

此泰伦斯(戴维斯)和彼泰伦斯(马利克)都是大胆、独特而精雕细琢的导演,此片也是如此。朦胧的复古画面配合固定镜头特地做旧成“老照片”的样貌,谱写了一首“回忆”之歌。不过从技术来看画质的模糊和色调的黄应该来自35mm摄影机(IMDB)和调色。电影有家庭内外日常的琐碎情感冲突,也有日复一日的酒馆时光,是英国人(利物浦人)的样子,也是回忆里最深刻的内容。说“伤痕”谈不上深刻,说“故事”又冠冕堂皇。一种看似淡如白水的美,却又有“岁月如歌”的煽情修辞。可以说是一种“纪录”,不过谁的艺术作品不是一种记录呢。作为80年代末英国电影,或“Kitchen sink drama”来看确实耳目一新,但内核并未看到任何改变。

6 冰山李 看过 2009-02-15 19:14:20

8.9;为了把破碎的情感拼装成完好无损的心脏

4 欢乐分裂 看过 2019-06-19 12:25:11

#重看#3.5;几乎是戴维斯的自传变奏,宗教的影响与父权的阴影均已呈现,碎片化的简略叙事,固定机位的凝视,平移长镜里达成的时空转移,以及日后偏爱的楼梯场景。在这座房子里,年华老去,爱情式微,婚礼和葬礼交替出现,生命长河平静流淌过日日夜夜。

2 看过 2019-06-17 20:30:09

如同一串珍珠般被民谣歌咏串联而成的英国平民家庭编年史,每一段碎片记忆都饱含埋葬着深挚的情感,叙事不仅丝毫未见凌乱,反而如歌谣般悠远绵长,余音绕梁。戴维斯将声画不对位运用至登峰造极的神境,摄影、灯光与构图均极具艺术性,黯淡灰蒙的色调中散发出微明昏黄的光线,仿佛房间里时间积落的尘埃,其古朴典雅、细腻柔和、深沉内敛的气质与风格非常英国。

3 寒枝雀静 看过 2019-06-19 12:11:43

D+/ 声音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死亡。假如说一开始声音还作为与画面分立的力量扰动着牵引着叙事,最后声音几乎完全被碎片化的情节拼贴所规训,成为强硬推动但实则附着于画面的卑微力量,太虚张声势了。

1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1-05-27 03:05:52

9.0/10。①一个英国普通工人家庭在40—50年代的生活,前半部分是暴力父亲在世时的少时家庭生活,后半部分是三位子女成年后的大家庭生活和各自的成家过程。②通过大量唱歌片段(每隔几分钟就有一首)和碎片化跳跃化的时空(通过J-cut、遮挡转场、长镜头等方式实现)来构建反叙事的抒情诗歌。③以低饱和度老照片质感的摄影和有时梦幻的打光奠定了一种既怀旧又痛恨过去的复杂的情绪基调。④以大量严谨构图(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浅景深、固定镜头的注视、横摇和横移和垂直升降镜头(以便在保持严谨构图的基础上观察场景内的人与物的细节)来辅助塑造一种宗教画般的恩典感。但在该片中此气氛的渲染非常依赖于第②点的质量,所以后半部分由于歌曲和剪辑逐渐格式化平庸化导致这些视听特点无法产生足够的恩典体验沦为鸡肋。

0 言午多多 看过 2010-04-17 12:12:50

交错的镜头,交错的时空,倒也连贯。个中滋味看你咋个体会、回味了。

2 woniu2048 看过 2019-06-19 12:51:39

第一次看特伦斯·戴维斯。影片是回忆家庭的片段,凌乱的表象下是无处安放的情感,一个暴戾的父权家庭,每个子女都可以仇恨到可以弑父,软弱的母亲只能默默承受,众多英式民谣穿插的每个瞬间,子女离家、结婚、生子、父亲病危、死亡……是在把破碎的家庭关系重新拼凑成看似完整的样子。而女性角色婚姻仿佛又是另一种不美满的延续,离开了原生家庭而结婚后也只是延续了另一个桎梏,只有歌声才能释放自己,其他则是委屈求全。无处安放的爱,无法改变的宿命。

0 shininglove 看过 2010-04-16 18:09:59

说个题外话,那个女人真像苏珊大妈。

0 coney 看过 2011-07-30 20:44:06

形式大于内容,不过震撼人心的东西还是在。每一帧画面都很美,光影做得特别好。

> 去 远方的声音 的页面

远方的声音 Distant Voices, Still Lives

导演: 特伦斯·戴维斯

主演: 吉恩·波特 / 弗蕾达·道伊 /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 / Michael Starke / 宝林·奎克 / 肯尼斯·威廉姆斯

类型: 剧情, 音乐, 家庭

地区: 英国

片长: 85分钟

上映: 1988-05-13(戛纳电影节)

> 豆瓣违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