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 Tystnaden (1963)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 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 英格丽·图林 / 古内尔·林德布洛姆 / 约根·林德斯特伦 / 霍坎·扬贝里 / 比耶·马尔姆斯滕 / Lissi Alandh / Karl-Arne Bergman / Leif Forstenberg / Eduardo Gutiérrez / Eskil Kalling / Birger Lensander / Kristina Olausson / Nils Waldt / Olof Widgren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语言: 瑞典语 / 英语 / 德语 / 法语 / 西班牙语
上映日期: 1963-09-23(瑞典)
片长: 96分钟
又名: The Silence
IMDb: tt0057611
5星
32.7%
4星
49.7%
3星
15.5%
2星
1.5%
1星
0.6%
好于 59% 剧情片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沉默的短评 · · · · · · ( 全部 2967 条 )

热门 /   / 

62 失意的孩子 看过 2017-01-21 19:35:26

7.1 第八十九分钟时,伯格曼借英格丽图林台词“我困了”一语道出我内心情感,霎时对大师的景仰简直有若滔滔江水。

45 巴伐利亞酒神 看过 2018-06-24 22:45:16

从一列沉默的夜车,到一座不宁的酒店。一个孩童的观望,两个女人的对峙。世事吊诡,精通语言的翻译家,也无法击破人与人之间巴别塔般的次元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吧。死亡是重新获得贞洁的唯一途径。片尾,母子在雨中的列车上渐行渐远;而散场后的美琪大戏院,人们在倾盆大雨中落荒而逃。

32 小熊QQ 看过 2015-10-02 01:45:21

无法与某人沟通就别沟通,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无法与所有人沟通,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了。人是群居动物,而另一些人则是独居动物,独来独往其实也挺好。没有哪种人生是完美的,爱意味着无私奉献与束缚,自由则意味着孤独,总需要放弃某些东西才能获得。而贪婪的完美主义者总是导致人格分裂与病态。

51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03-13 11:13:47

"神之默示"三部曲终章,伯格曼的象征主义室内剧。1.上帝至终缺席,两姐妹化身灵肉冲突之象喻。2.孱弱临终的精神与放荡不羁的身体间以走道房门为分隔,另一中介是镜子(直面或羞于直面自我&被道德监视)。3.巴别塔式沟通困境:一是姐妹心灵间的隔阂,二是与宾馆老服务员的语言不通——但Musik(巴赫)竟是唯一相通的语词(影片亦仅有巴赫配乐)。4.坦克视像与战机轰鸣作为冲突象征。5.迷宫般的巴洛克宾馆走廊似[... "神之默示"三部曲终章,伯格曼的象征主义室内剧。1.上帝至终缺席,两姐妹化身灵肉冲突之象喻。2.孱弱临终的精神与放荡不羁的身体间以走道房门为分隔,另一中介是镜子(直面或羞于直面自我&被道德监视)。3.巴别塔式沟通困境:一是姐妹心灵间的隔阂,二是与宾馆老服务员的语言不通——但Musik(巴赫)竟是唯一相通的语词(影片亦仅有巴赫配乐)。4.坦克视像与战机轰鸣作为冲突象征。5.迷宫般的巴洛克宾馆走廊似[去年在马里昂巴德]。6.大量深焦长镜,以景深或布光分隔(即便)处于同框的姐妹,冷郁压抑。7.姐姐痛苦而孤独的垂死呻吟与多次复现的钟表滴滴同质于[呼喊与细语]。8.一正一侧的面孔重叠恍若[假面]前奏。9.四角色在心理与生理年龄上构成互补网络:姐姐-身心成熟,妹妹-身大心小,孩子-双小,侏儒-身幼心老。10.大胆的戏院性爱戏。(8.5/10) (展开)

34 峰峰峰峰 看过 2014-10-31 23:26:06

人与人之间变得无法沟通,只好暗自品尝内心深处的痛苦;一个人若不自杀,就得接受生命。伯格曼电影的启发价值并不在于最终断定上帝的存在与否,而是向观众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在上帝被“杀死”之后,人类该如何面对这个罪恶依然存在的世界,如何面对孤独与隔绝依旧攫住所有个体灵魂的现实?

> 更多短评 2967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沉默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鲲儿 2009-03-03 17:09:53

文本细读:解读伯格曼电影《沉默》中的隐喻和象征

  《沉默》作为“上帝沉默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对姐妹——姐姐埃斯泰(Ester)和妹妹安娜(Anna),以及安娜的儿子约翰(johan)在坐火车回瑞典的途中,由于埃斯泰身体不适,不得不停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这个异域的环境里,人们说着奇怪的语言,埃斯泰一...  (展开)
思考的猫 2007-01-02 21:11:37

如果神都沉默,世界将会怎样

伯格曼一直是位带着哲学家气质的导演,而其作品也常常带着宗教般的思考和内省的情怀。伯格曼于1961年至1963年拍摄了《穿过黑暗的玻璃》、《冬日之光》、《沉默》三部充满着道德焦虑感和对神的质疑的影片,被合称为《神之沉默三部曲》,这三部影片可谓充分展现伯格曼哲学层面思...  (展开)
异见者 2023-03-01 14:24:22

圆桌 | 英格玛·伯格曼《沉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emf 《沉默》这部电影有一种割裂感,前半部分非常有趣、非常好,后半部分(大致从夜晚听音乐的时候开始,不过没有非常明确的界线)却相当无聊,甚至可以说拙劣。到结尾时,整部电影的文本完全被简化成了一个主题单一的寓言(Ester和Anna的矛盾就是能指和所指的矛盾;Ester的疾...  (展开)
杨小槑 2019-04-01 21:29:29

银幕剧作的一种方式—沉默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写电影对白,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写。 只要能创造一个视觉表达,就不要写对白。如果连篇累牍的全是讲话,让角色走入房间,在椅子上坐下,呆滞的定在那里,不停的说呀说,精美的对白便会淹没在这些雪崩般的对话中。 当然,精彩的对白谁都不会拒绝,当一部高度形象化的影片在必...  (展开)
barryk 2009-10-05 09:57:42

不坦诚的爱,结局只有死亡

  姐姐Ester,妹妹Anna和她的儿子Johan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 姐姐Ester患有严重的肺结核,但好强的的她坚持不让别人知道自己为此而承受的痛苦,并且放纵着自己酗酒,抽烟的恶习。她爱着自己的妹妹,同时又因为对方把自己当成累赘而恨着自己的妹妹,妹妹会尽情享受没有“爱...  (展开)
Bolin 2017-01-20 23:00:09

沉默的终点,是不可言说的孤独,也是开端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经过了《犹在镜中》的巧妙叙事,《冬日之光》的心理写实,“信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沉默》的结构已经接近于象征主义的寓言。对这一寓言的阐释众说纷纭,评论者众,也各有可取之处。这里仅从一个角度做一直观的分析,没有人物前史的研究,没有太多资料作证,难免偏颇,姑...  (展开)
小种花 2014-09-09 20:02:44

沉默与爱

作为伯格曼上帝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沉默”始终围绕在“爱”这个母题上。无论是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在诠释着这一母题。 很多人认为“沉默‘是以上帝的沉默来默默注视人间的生活,然后认为伊斯特是灵魂的代表,安娜是肉体的代表。我很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剧中还有小孩还有...  (展开)

> 更多影评 36篇


讨论区   ·  ·  ·  ·  ·  ·

Ester是变性人 来自九十点钟的太阳 8 回应 2023-08-04 12:13:13
请问最后那封信的内容是什么? 来自Peano 8 回应 2023-06-16 15:23:03
侍者老头给小男孩看自己旧照片的设置何意 来自× × 1 回应 2020-08-23 13:16:05
爺爺的照片... 来自Sean 1 回应 2020-08-23 13:14:05
转上影节6月24日美琪晚上八点45的票 来自啮齿 2 回应 2018-06-21 19:28:34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14条)

关于《沉默》的问题 · · · · · · ( 全部1个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沉默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