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线 Blow Out (1981)
凶线的影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一部邪恶优雅的交响乐
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人们常说,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是3秒钟就决定了的。 看电影又何尝不是? 当花花绿绿的制片公司标识展示完成,你看到的第一个镜头就决定了你将对这部影片付出的耐心。 ◐ 播放《凶线》,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 不,应该说你听到什么。 野兽叫声、心跳...
(展开)

[Film Review] Blow Out (1981)
Often addressed as a foley artist’s version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BLOW-UP (1966), De Palma’s BLOW OUT is unqualifiedly lecherous in his straight-male’s exploitation of female bodies, but technically, it is a stunner, and among one of his most acco...
(展开)

德·帕尔马关于电影声音的迷思与实验之作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德·帕尔马一向被誉为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献媚者与模仿者”,相信这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出对大师的致敬之处,这部《凶线》自然也是逃不过观众的法眼,从一开始戏中戏片段里还原《惊魂记》里的浴室谋杀就能看出来。但与此同时,他对电影制作本身的深入思考... (展开)
《凶线》:从镜头语言浅析影片
该影片的叙事线索为两条线,一条是与主人公身份相关的尖叫声,另一条则是与凶杀案故事相关的钩子拉线声。这两条线索首尾呼应,在片中偶有穿插,使影片结构更紧凑,叙事条理清晰。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在该影片中镜头语言运用极为丰富,运镜长镜头居多,运动镜头在影片中处处...
(展开)
> 更多影评 27篇
添加新讨论
讨论区 · · · · · ·
本片中的Liberty Day到底指的是什么? | 来自干一行爱一行 | 2022-12-20 15:11:32 | |
《kimi》的故事和这个有点像 | 来自贾志新 | 2022-06-19 00:23:48 | |
脸盲杀手 | 来自古天娱 | 1 回应 | 2022-04-17 19:48:08 |
这片到底有没有好的字母呀? | 来自刘建明 | 2 回应 | 2022-04-17 19:42:29 |
谁是看了《小丑》,才关注这个电影的?进来报个到 | 来自豆友194590869 | 8 回应 | 2021-08-15 15:00:18 |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宸推荐|值得一看的恐怖片 (大宸)
- 『绝色影展』 (与碟私奔)
- 英国《视与听》杂志评选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 (mecca)
- TSPDT影史最佳电影1000部(2016年版) ([已注销])
- TSPDT1000大电影(2015) (劉圍觀)
订阅凶线的评论:
feed: rss 2.0
凶线的短评 · · · · · · ( 全部 2653 条 )
24 有用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1-06-08 09:15:21
华丽的技巧,十足的紧张感,开场戏中戏两个帕尔玛最拿手的长镜拼贴,结局烟花灿烂与斯人已逝的对比,一个原本普通的故事被打造得足够精彩。
27 有用 艾小柯 看过 2011-05-23 20:24:01
拍摄手法传承希区柯克,情节及节奏则有Blow-up的影子。剪辑、配乐和镜头设计都极有看头。缺点在于影片的形式远大于内容,人物二维化,表演脸谱化,以致结尾失连,前后情绪脱节。
20 有用 亵渎电影 看过 2015-04-20 22:10:53
#蓝光重刷计划# 布莱恩·德·帕尔玛接过希区柯克的衣钵,看到不少致敬大师的影子,同时也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的淋漓尽致,我倒是很爱这种留白式做减法的叙事,比如最后那个“最棒的尖叫”,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16 有用 米粒 看过 2016-02-01 12:08:50
从《放大》到希区柯克,精彩的环节还是在的,甚至前--六分之五都很好啊,但是最后部分突然搂不住了是怎么回事,拍high了吗?满溢的配乐,汹涌的情感,都让我招架不住啊。。。(另外豆瓣这个又名: 爆裂剪辑 是怎么回事。。。
16 有用 刘浪 看过 2018-07-08 02:00:17
德·帕尔玛媒介自反最好的一部。此前Blow-up讲过了画面,Conversation又讲了声音,本片的巧思之处在于,从声音切入来讲声画的同步。从而将一个后肯尼迪之死时代的政治阴谋故事,嫁接到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上,继而达成一个漂亮的元电影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