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 Иван Грозный (1944)

导演: 谢尔盖·爱森斯坦
编剧: 谢尔盖·爱森斯坦
主演: 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 Lyudmila Tselikovskaya / Serafima Birman / 米哈伊尔·纳兹瓦诺夫 / 米哈伊尔·扎罗夫 / Amvrosi Buchma / 米哈伊尔·库兹涅佐夫 / 帕维尔·卡道奇尼科夫 / 安德烈·阿布里科索夫 / Maksim Mikhajlov / 弗拉基米尔·巴拉瑟夫 / 弗谢沃罗德·普多夫金 / 谢苗·铁木辛哥 / Aleksandr Rumnyov
类型: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语言: 俄语
上映日期: 1944-10-30
片长: 103 分钟 / USA: 95 分钟
又名: 雷帝伊凡 / Ivan the Terrible, Part One / 伊万雷帝
IMDb: tt0037824
5星
25.0%
4星
50.1%
3星
21.0%
2星
3.0%
1星
0.9%

伊凡雷帝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006 条 )

热门 /   / 

8 我不在这 看过 2016-04-19 13:11:00

怎么讲!感觉是炸天的!明明一脸严肃,然而实在有趣!被那些故作正经(实际上确实正经)的真貂真皮真金白银吓懵,那些精心构筑的画面,夸张的打光(有的影子好像不是打光打出来的)让我完全在跳戏。那些祸心包藏的情节,又让我不停跳回来。啊,十足宫廷连续剧的节奏,故事其实不太重要。

4 持人的摄影机 看过 2021-04-01 07:40:17

9.3/10。①伊凡雷帝登基到短暂退离莫斯科后人民求他回去的故事。讲了他规划宏图、爱妻死去、平定贵族内乱等剧情。整个电影可以看成是对斯大林的指代;②表现伊凡雷帝「爱民的伟岸君王」的视听设计包括:光影的明暗对比(比如加冕典礼那场伊凡雷帝周围是明,其他地方都是暗)、伊凡雷帝投在墙上特别大的影子(大骂那些贵族然后坐下来摆弄棋盘那段)、结尾伊凡雷帝“大”的面部特写充满感情地看着“小”的远处人群的构图;③电... 9.3/10。①伊凡雷帝登基到短暂退离莫斯科后人民求他回去的故事。讲了他规划宏图、爱妻死去、平定贵族内乱等剧情。整个电影可以看成是对斯大林的指代;②表现伊凡雷帝「爱民的伟岸君王」的视听设计包括:光影的明暗对比(比如加冕典礼那场伊凡雷帝周围是明,其他地方都是暗)、伊凡雷帝投在墙上特别大的影子(大骂那些贵族然后坐下来摆弄棋盘那段)、结尾伊凡雷帝“大”的面部特写充满感情地看着“小”的远处人群的构图;③电影以大量表现主义的光影/面部特写,配合上高水平构图和夸张的表演,营造了一种高度抓马的气氛(手法上同《圣女贞德蒙难记》),但运镜、剪辑节奏、甚至配乐却很缓慢,导致视听的整体观感破裂而错位。其实换成默片那些设计就不抓马了,只能说爱森斯坦对有声片的视听的掌握不够到位。 (展开)

19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看过 2016-04-26 14:29:05

北京电影节上有幸在大银幕看了此片,堪称宏大叙事的顶峰之作!我并不觉得夸张和缓慢。无论光影、造型、构图都极有范儿,对后世的史诗电影、传记片影响巨大——国产老片中英雄人物总仰头30度即来源与此……没想到主题竟是围绕贵族与平民展开的。战争场面及最后平叛都拍得气势了得,充满庄严感!

8 汪金卫 看过 2013-11-22 03:49:30

爱森斯坦晚年作品。和《战舰波将金号》不同,这部作品突出的是舞台剧表演风格和光影显著的摄影风格。以及对暴君伊凡四世的表现。似乎在影射或是吹捧斯大林。这马屁也算是拍在马腿上了。表演风格仍然停留在默片上,过于夸张和戏剧腔。看完第二部和背景资料再回味。

10 看过 2012-06-19 11:34:58

这部电影向人们交代了沙皇伊凡刚刚成为俄罗斯统治者时的故事,如加冕典礼以及和Anastasia Romanovna的婚礼;他努力维护自己的国家,与来自内外两方的阴谋诡计做斗争。伊凡是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暴君,但影片把他塑造成人民的伟大领袖。

> 更多短评 1006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伊凡雷帝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Vokobaniram 2016-12-02 07:24:45

斯大林与电影《伊凡雷帝》创作人员的谈话记录

我们应召来到克里姆林宫时已将近晚上11点钟。10点50来到会客室。11点整波斯克列贝舍夫同志出来领我们去办公室。 在办公室的最里边坐着斯大林、莫洛托夫、日丹诺夫同志。我们进屋后同他们打过招呼就坐到了桌边。 斯大林同志说: 你们写了一封信。今日答复有些迟了。本想作书面...  (展开)
一粒家田米 2011-04-06 10:34:29

入戏太深的后果——小议爱森斯坦去宣传化的大作

爱森斯坦(Eisenstein,Sergey)在人生的末尾拍出的力作,本是接受斯.大,.林的一项政治任务。 斯.大,.林想让他拍一部反映沙皇残暴的政治宣教片,但随着爱氏学习的深入,以及1942年片厂搬迁至阿拉木图,他有时间做深刻的反思。 E最终把这部影片拍成了兼有自传性质、领袖传记和解...  (展开)
Hendrick Z 2012-12-31 23:43:35

爱森斯坦的恐怖杰作

因为被POB的芭蕾《伊凡雷帝》激起了兴致,把多年前看过的电影《伊凡雷帝》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爱森斯坦以其蒙太奇理论而闻名,他的《战舰波将金号》据说是运用这一手法的典范,我并没有看过。就《伊凡雷帝》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蒙太奇,而是爱森斯坦对面部特写、阴影及...  (展开)
nikomiu 2006-12-27 12:19:40

光影大师以及…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最强烈的就是它的光影的运用。有些镜头赋予伊凡以一种神性,很多处让人联想到基督。由于年代原因,片子的虚实手法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有很大差距,很戏剧化的表演给人以一种新鲜的体验。不过片子中对斯大林赤裸裸的吹捧让人汗颜……道具之强无可比拟,深以为...  (展开)
最幻想 2016-06-14 00:24:49

伊凡雷帝

谢尔盖·爱森斯坦后期被安排的政治类影片,作为俄国第一位沙皇,铁血强硬的统治得以统一祖国的模式是斯大林要借以进行宣传的政治潜台词,爱森斯坦在第一部作品里大体比较好的完成了使命,对贵族的腐败及列强的欺侮做了强烈的批判,而对于伊凡四世的性格除强硬冷酷之外的残忍阴...  (展开)
李小某 2016-06-02 16:14:31

可怕的伊凡

伊凡四世是个富有才智、英明能干之人,其活动特点是具有远见和坚定的目的性,并具有进步的性质,伊凡四世在沙皇俄国的开国史上占有非常特殊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此人生长在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自幼即养成意志坚强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有很强...  (展开)
barryk 2011-11-03 14:39:16

极度个人化的影像风格

很显然,Eisenstein对于黑白光影的痴迷几乎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将这种充满无穷魅力的影像风格完美的融入到了对于主角(伊凡大帝)的“性格分析”中去。 影片中的伊凡大帝,是“救世主”?(有趣的是,伊凡大帝在电影中的形象本身就酷似“上帝”)。还是暴君? ...  (展开)
靡夜蔷薇 2021-06-15 09:45:01

这不就一个苏联版莎士比亚大杂烩?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所以全世界所有演员端起舞台腔来都自带中二调调嘛,全程“表情包”,你们都还记得自己在演“高大全”(好吧其实也不那么“全”)帝王传记,而不是喜剧嘛哈哈哈哈。虽说有来自审查和zz的压力,但老实说爱森斯坦也不是没接过ZZ任务片啊,人家成名作《罢工》和《波特金号》哪个不...  (展开)
他他 2021-05-04 13:44:46

[Film Review] Ivan the Terrible, Part I (1944) and Part II (1958)

Eisenstein’s two-part historical biopic of Ivan IV of Russia (1530-1584), it is his swan song, commissioned by none other than Joseph Stalin himself. Intended as a trilogy, the project’s third installment was scrapped after Part II enraged Stalin (why? th...  (展开)
小导演儿 2019-12-12 12:49:39

光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文章首发微信公众号【小导演儿】,转载请说明出处 。 墙上光影与下面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墙上光影特写,与下面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墙上光影说话的嘴在动 光影压迫下面地球 S曲线全景 S曲线远景 S曲线 S曲线近景 近景大特写的人物与远景人们形成强烈对比。显示皇帝伟大,人民像...  (展开)

> 更多影评 15篇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伊凡雷帝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