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的童年 短评

热门 最新

52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8-03-29 17:21:40

幻想梦境和现实场景以不同的手法展示了同等的力量,对空间和声音的利用令人赞叹,塔可夫斯基对片段的雕琢在处女作里就几近登峰造极,但整体还是有断层感。

53 momo 看过 2017-09-21 01:28:09

不太喜欢战争片,但是真的是拍的很好的老电影

29 独自退场 看过 2014-11-16 00:03:01

我们与人,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当我们站在这里,出现在公司,战场,在金沙江路,图书馆,在一棵树下,在信号弹升起落下的河岸,我与它的关系是如何的?我是切进,融入,湮没,还是反抗它?我有选择吗?

6 掉线 看过 2014-11-28 16:45:33

【B+】漂亮的纵深构图,还不是那么长镜头时的塔可夫斯基,梦境的意向依稀能看出日后作品的影子,小正太演的很好

172 有心打扰 看过 2012-02-06 01:11:42

仇恨使人盲目的勇敢、盲目的强大。

20 Lies and lies 看过 2015-01-16 01:35:53

在《雕刻时光》里Tarkovsky说废墟那一场布置得太刻板了。其实一片泥泞的地面,远处一根烟囱就行。要啥烧毁的房子?孤独,重要的是孤独,Tarkovsky说。

37 (๑⁼̴̀д⁼̴́๑) 看过 2017-09-21 01:24:54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34 牵不到的爱 看过 2017-09-21 06:38:08

故事有点不流畅 但总体不错

9 伍月 看过 2019-09-28 12:44:44

【B-】不能说老塔的处女作是不成熟的,很多镜头和精巧的构思已经初见端倪;但它绝对是不完善的,风格是断裂的,于是才有了这样一部通俗易懂的老塔,但也恰恰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说是“以儿童视角看二战”,但几乎从没刻画战争本身,更别说战争的残酷,儿童也被赋予了甚至强于成人的刚强。仅仅用梦中的美好画面想作反衬,但反衬没有落脚点。主题性是缺失的。而同时梦中的天马行空如真似幻反倒显的现实部分的单调了。更像是老塔用半写实向写意的初次尝试而已。可能也是这部的成功(金狮奖)让老塔从此开始肆无忌惮的创作诗电影吧。

13 不流ᝰ 看过 2012-07-13 23:23:03

战争是噩梦,童年是美好的梦,在现实和现实之外,至少要留一个选择给你。

9 Настя 看过 2013-03-10 00:10:43

梦境不许他逃逸,便只能与现实决一死战。最初没有催人窒息的硝烟,他的白天是星星的黑夜。后来他去寻找星星,捧起井底的星光,沉溺在无底的黑暗里。伊万只有童年,却已然体味了一生。 (2022.04.10 重看)这部电影无疑是适合在当下观看的。想到萨特说的:“战争摧毁了一切,包括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人。”

5 censored dump 看过 2020-01-26 22:13:07

CC版。4.5/5,老塔对现实质地的把握,甚至让最后主题性的纪实段落相形见绌,但并不是真的离题,而是战争的残酷,通过某种从梦境到梦境般的现实完成,电影的叙事是支离破碎的,但照明弹令人心悸的流火飞过天际,照亮昏暗如油墨的水面,四下安静如大雪覆盖,只有水声荡漾——光是这样的场景就形成了塔可夫斯基的时刻。倾斜的十字架与倾斜的纳粹卐,呼应着战争终结的虚无,没有控诉,只有一个先让中尉、再让我们相信的12岁伊万,怀着沙滩的阳光与苹果,在夜色中泅冥暗的河。

7 方枪枪 看过 2017-09-05 23:25:13

光与影的运用简直太赞,现实与梦幻的穿插也恰到好处,伊万的演技太成熟了,不是一个这个年龄的孩子应用的表演,但这部电影的摄影和光影简直太喜欢了以及片子里诗意的表达。

7 连城易脆 看过 2022-10-31 21:31:01 上海

因为是处女作,尚未形成成熟的风格,所以保留了一些戏剧逻辑,从而成为老塔作品中鲜见可以直接看懂故事的电影。不过彼时的老塔已经展现出一名电影诗人的超凡气质,长镜头中的高超调度,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很好地示范了如何用影像来写诗。而威尼斯金狮奖的肯定更坚定了老塔彻底放弃戏剧逻辑走向诗意逻辑,从而成就了圣三位一体的地位。 看这类黑白老电影的一个很深切的感受就是,虽然彼时由于电影工业、特效的局限性,很多诸如梦境、飞翔等想要的表达内容在实现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伟大的电影人总能想到精妙的表现手法,哪怕是只有胶片,一样能玩出花儿来,的确让人敬佩,这也算实质上的雕刻时光了。 扮演伊万的孩子的表演有触动到我,尤其是当他怀疑自己是否说梦话、对着衣服进行质问、故作镇定说不害怕的时候,更是让我倍感心酸。是为战争的残酷。

3 甘草披萨 看过 2013-08-13 13:35:23

小提琴压路机和伊凡童年作为电影节压轴,结束9天高密集度的重温经典之旅,完美的收官。再一次感慨老塔早期真的丝毫不抽象难懂的,如白桦林一样坚韧执拗的男孩的战争,由深重苦难蜕变而来的美学观,震撼而独到的展现残酷的电影语言,无声的哭喊,那个海边奔跑笑逐颜开的孩子,他再也回不来了。

5 阿席达卡 看过 2016-04-30 12:52:03

同样看不见的德国兵。神一样的镜头调度。同问这会是世界上最后一场世界大战吗?越来越喜欢梦境与现实的交错。4星半,差一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47 影志 看过 2015-06-20 17:44:37

“我以前从来不说梦话,现在不知道了,我变得神经过敏。” 闷得难受,完全看不下去…

9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看过 2022-07-08 17:31:45

塔可夫斯基用诗的语言拍主旋律战争片,难怪处女作就拿下了金狮奖。战争夺走了伊万的童年,让他变得暴躁孤僻,但梦里的他却依然单纯快乐,沙沙作响的白桦林连接着现实与梦境。(六十周年重映)

6 寒枝雀静 看过 2017-02-01 20:53:27

三星半。大概是题材所致,相比之后的作品分量好轻。摄影、梦境和结尾惊艳,其他没有太多喜欢的地方。终于刷完长片了啊……镜子>牺牲>乡愁>潜行者>飞向太空>安德烈卢布廖夫>伊万的童年

1 吴邪 看过 2022-07-26 22:57:31

出道即完美的老塔,精雕细琢的摄影,构图和布光;“我一点都不害怕”,想着报仇就顾不上恐惧,冷峻坚毅的伊万站在废墟里,朽木指向他如万箭齐发;大家说战争是成年人的事,伊万很清醒:无论谁在战争年代都没有休息的资格…片尾展现德军家人们齐刷刷的尸体,他们也并未独善其身。而胜利后,伊万的档案就这么被随手一抛。 “他们叮嘱玛莎不要越过那条河”,“一小时后我们就要被枪决”,留声机里的故事和墙上的字成了预言,十字架背后的战场炮火连天,尸体举着欢迎的立牌… 废墟里还原对伊万的行刑,想到罗西里尼在《德意志零年》里让希特勒的演讲在废墟响起。 明亮的童年属于梦境,苹果撒了一地,关于丰饶,关于宁静,关于触不可及,伊万说他从不说梦话,但现在不好说,神经都在崩溃的边缘了,但,“炉子和烟囱永远不会被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