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妈妈 Mamma Roma (1962)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 安娜·马尼亚尼 / 埃托雷·加罗福洛 / 弗兰科·奇蒂 / 西尔瓦纳·科尔西尼 / 路易莎·洛亚诺 / 保罗·沃尔波尼 / 卢恰诺·戈尼尼 / 维托里奥·拉帕利亚 / 皮耶罗·莫尔贾 / 弗兰科·切卡雷利 / 马切洛·索伦蒂诺 / 桑德罗·梅斯基诺 / 弗兰科·托沃 / 帕斯夸莱·费拉雷塞 / 莱安德罗·桑塔雷利 / 埃马努埃莱·迪·巴里 / 安东尼奥·斯波莱蒂尼 / 尼诺·比翁奇 / 尼诺·文齐 / 玛丽亚·贝尔纳迪尼 / 桑蒂诺·奇蒂 / 雷纳托·蒙塔尔巴诺 / 兰贝托·马乔拉尼 / 马里奥·西普利亚尼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62-09-22(意大利)
片长: 106分钟
IMDb链接: tt0056215
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 安娜·马尼亚尼 / 埃托雷·加罗福洛 / 弗兰科·奇蒂 / 西尔瓦纳·科尔西尼 / 路易莎·洛亚诺 / 保罗·沃尔波尼 / 卢恰诺·戈尼尼 / 维托里奥·拉帕利亚 / 皮耶罗·莫尔贾 / 弗兰科·切卡雷利 / 马切洛·索伦蒂诺 / 桑德罗·梅斯基诺 / 弗兰科·托沃 / 帕斯夸莱·费拉雷塞 / 莱安德罗·桑塔雷利 / 埃马努埃莱·迪·巴里 / 安东尼奥·斯波莱蒂尼 / 尼诺·比翁奇 / 尼诺·文齐 / 玛丽亚·贝尔纳迪尼 / 桑蒂诺·奇蒂 / 雷纳托·蒙塔尔巴诺 / 兰贝托·马乔拉尼 / 马里奥·西普利亚尼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上映日期: 1962-09-22(意大利)
片长: 106分钟
IMDb链接: tt0056215
罗马妈妈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 第23届威尼斯电影节
-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罗马妈妈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罗马妈妈的影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神圣与亵渎的混杂:帕索里尼式新现实主义
第一次看过罗马妈妈, 完全没有猜到它的导演是帕索里尼,因为和帕索里尼后期的电影相比,罗马妈妈绝对是一部清淡又温情的悲伤小品,没有疯狂的情色盛典,没有过分直白的教权抨击。帕索里尼最早的两部电影寄生虫和罗马妈妈被认为有浓重的新现实主义风格,确实体现出一些相符的特...
(展开)

《罗马妈妈》:不在场的体面生活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92.html] 艾萄里大声喊着:“救命!”那些绑住他的人没有听到,他们似乎还在背诵“神的喜剧”之第四幕;艾萄里痛苦地说着:“解开我,我会停,我会好的,请带我回小时候的地方。”还是没有人理他,整个屋子是黑暗的,只有头上那一...
(展开)
> 更多影评 13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CC标准收藏版DVD (steven)
- ★ 导演合集(欧美部分) (刘小黛)
- 他们最爱的十部电影(一) (woodYA!!en)
- Bach音乐的电影 (夭八)
- 无产阶级电影食粮 (左胸上的吸盘)
订阅罗马妈妈的评论:
feed: rss 2.0
罗马妈妈的短评 · · · · · · ( 全部 469 条 )
6 有用 stknight 看过 2010-12-28
帕索里尼早期拍的新现实主义影片,还挺感人。帕索里尼在这部影片里无数次掠过罗马郊外的残垣断壁,无数次看见行走在荒凉里的人,这个人性荒芜和疏远的影像一直贯穿影片全部,充满了对现代社会的绝望。而音乐选用了巴赫、维瓦尔蒂、多尼采蒂等人的音乐素材,有着对罗马妈妈一生的悲悯和颂扬。
3 有用 shininglove 看过 2012-01-08
悲情城市:母推窗远望,儿卧床啜泣。观后感:心如寒冬,滴水成冰。
7 有用 艾弗砷 看过 2014-06-09
罗马妈妈想变得有钱,让儿子抬得起头。她拼命挣钱,可钱却越来越反对她自身。她想溯游而上却被卷进急流的漩涡,也许只有自欺欺人才能理直气壮地活下去了,就像那些医院里的人:“医院里有些病人,他们只是在装睡。因为没有人探望他们,他们觉得难为情,就闭上眼,其实他们根本没真正睡着。你明白吗?”
5 有用 空自知 看过 2018-12-30
《卡比利亚之夜》到ppp前两作,该期间的意大利电影,多可定义为新现实主义的再发展和终结,保留的是艺术态度,集中表现在抽离人造因果(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发展并终结的,只需回想卡比利亚片尾的“目光流盼”,看看此片中星光辉映下的长镜头。一种破败的现实材质——等待被展示的废墟不相冲突的精神力被提炼了出来,从情节的碎屑之中,被吸附而回归此前若隐若现的基督教主题——整个欧洲的磁石 或许因为大环境处过渡期,p... 《卡比利亚之夜》到ppp前两作,该期间的意大利电影,多可定义为新现实主义的再发展和终结,保留的是艺术态度,集中表现在抽离人造因果(起承转合)的叙事方式。发展并终结的,只需回想卡比利亚片尾的“目光流盼”,看看此片中星光辉映下的长镜头。一种破败的现实材质——等待被展示的废墟不相冲突的精神力被提炼了出来,从情节的碎屑之中,被吸附而回归此前若隐若现的基督教主题——整个欧洲的磁石 或许因为大环境处过渡期,ppp该作作者性比之处女作不进反退,受广泛认可的多是结尾处的平行蒙太奇、及罗马妈妈的锥心演绎——新现实的另一核心:取消表演意识,在此阶段随着摄影棚等等也逐步“归正”,只是不再是朝向“优质电影”的教化窠臼,不再重复俯身往下的姿势,而是从私人的“目光流盼”的体验,用作者个人的眼睛,凝视着人间与天上的牵挂 (展开)
0 有用 paradiso 看过 2019-04-05
农村留守儿童的恶性循环。与使用他剧本小说的电影相比,老帕启用本土准素人卡司、摈弃专业配音确实大大提升可信度(惜美貌诚信难两全),高雅巴洛克音乐反向陪衬地痞流民生活,确实污泥中有诗意,对比之下Magnani专业演员的素养反而过于戏剧化有些跳脱。出身限制见识又一点不想吃苦的底层孩子,可以想象有软饭机会必定很难拒绝啊。这批电影里我老觉得那些楼盘才是主角,不知当年空地草坡如今都填满楼房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