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Side by Side (2012)
导演: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编剧: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主演: 基努·里维斯 / 大卫·芬奇 / 马丁·斯科塞斯 / 詹姆斯·卡梅隆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丹尼·博伊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拉娜·沃卓斯基 / 拉斯·冯·提尔 / 大卫·林奇 / 乔治·卢卡斯 /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 迈克尔·查普曼 / 杰西·布拉德福特 / 瑞德·穆拉诺 / 格蕾塔·葛韦格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沃利·菲斯特 / 莉娜·邓纳姆 / 安东尼·多德·曼妥 /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 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sidebyside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2-02(柏林电影节) / 2012-08-19(美国)
片长: 99分钟
又名: 基努李维之数位任务(台) / 奇洛李维斯给电影的情书(港) / 追踪电影未来(HKIFF) / 肩并肩 / 双重叠影 / 并驾齐驱
IMDb: tt2014338
编剧: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
主演: 基努·里维斯 / 大卫·芬奇 / 马丁·斯科塞斯 / 詹姆斯·卡梅隆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丹尼·博伊尔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拉娜·沃卓斯基 / 拉斯·冯·提尔 / 大卫·林奇 / 乔治·卢卡斯 /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 迈克尔·查普曼 / 杰西·布拉德福特 / 瑞德·穆拉诺 / 格蕾塔·葛韦格 / 理查德·林克莱特 / 沃利·菲斯特 / 莉娜·邓纳姆 / 安东尼·多德·曼妥 /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 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类型: 纪录片
官方网站: sidebysideth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2-02(柏林电影节) / 2012-08-19(美国)
片长: 99分钟
又名: 基努李维之数位任务(台) / 奇洛李维斯给电影的情书(港) / 追踪电影未来(HKIFF) / 肩并肩 / 双重叠影 / 并驾齐驱
IMDb: tt2014338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也喜欢 · · · · · ·
阴阳相成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阴阳相成》:如果没有基努·里维斯,这部片子不会诞生
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
(展开)

数字摄影如同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支创作电影的笔
这是一部关于电影拍摄技术发展的纪录片,讲述当数字技术从建模进入到电影领域,逐步涉及后期制作,剪辑,并开始在制作电影的核心部分摄影领域全面取代胶片的过程。基努里维斯对众多一线导演、摄影师、乃至摄影设备生产厂商的访谈,让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有机会了解许多拍摄电影...
(展开)

Keanu写给电影的情书
看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震惊的是 1. 每一个导演的外在气质都完全符合他们的电影风格 2. Sin City竟然是数码拍的 3. 拉斯·冯·提尔竟然是最早使用数码拍摄的,说好的道格玛宣言呢?说好的35mm胶片拍摄呢,什么鬼?这种行为让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个teen 4. 大卫林奇和Keanu的对话里...
(展开)
> 更多影评 32篇
以下片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2新电影(这些,可以期待) (桃桃林林)
- 高分纪录片(记录历史、记录文化、记录我们的人生) (影子)
- 2012 豆瓣电影【口碑榜】 (影志)
- 那些令我难忘的记录片Ⅰ (猫叔Mack)
- 最好的纪录片(2) (有猫万事足)
订阅阴阳相成的评论:
feed: rss 2.0
阴阳相成的短评 · · · · · · ( 全部 3161 条 )
267 有用 普赖尔蒂斯 看过 2012-10-29 19:57:10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127 有用 托尼·王大拿 看过 2013-01-04 21:20:55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86 有用 黄青蕉 看过 2015-01-07 17:35:48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96 有用 jin.hao2940 看过 2013-01-18 22:41:14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28 有用 CharlesChou 看过 2012-10-11 20:16:20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