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精神内核,看不懂没关系,但请不要强行贬低

我把电影刷了两遍。 看第一遍,是带着满足下情怀,不抱多大期望的心态去的,看完后是惊喜,惊的甚至有点呆,而第二遍,是抱着普通的,欣赏一部科幻大片的心态去看,结合着豆瓣的评分变化,又有了更多的体会。 抛开电影里仍不成熟的故事、演技和技术细节瑕疵。《流浪地球》探讨的,其实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工业化特效大片”,而是完美继承了中国科幻的精神核心--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核心。 这种精神内核和我们长期以来在电影里看到的,西方人的精神核心形成了极其极其强烈的对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一些潜移默化,被西方文化深度影响的小伙伴们受到了精神上的伤害,但也让更多同胞直呼过瘾。我觉得,大概这就是电影评价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吧。 比断人财路更狠的,是攻击信仰。 先从一部被科幻电影迷们奉为圣经的片子--《2001太空漫游》说起吧。 这部电影我也是看了两遍。第一遍,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闲着无聊,在学校图书馆里蹭了大概十年份的《科幻世界》。小说看着不过瘾,就去找科幻电影看。一搜,就搜到《2001太空漫游》 然后我睡着了。 字面意义上的睡着了。 醒来以后:

what?这嘛玩意?也太。。。无聊了吧。 大概是我太肤浅,看不懂?于是我又滚回去刷《科幻世界》图书馆员合订版了。 第二遍再看这个电影,是《三体》得奖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新闻又勾起了我那段回忆,新闻里好像刘慈欣本人还吹了一下《太空漫游》原作小说,所以我又找来看了一遍。 这次耐着性子看完,我懂了:我之前不是没看懂电影,而是这部电影和我八字不合。 和大多数中国人,都八字不合。 与其说它是科幻,不如说是一部《太空圣经》。 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圣经》。怪不得说它是科幻片圣经,它丫就是一部《圣经》。 整个电影就讲了一个“智能设计”的故事。 大致情节是,通过画面和寥寥无几的台词,讲述了人类进化历程上的几个关键节点:人猿学会使用工具。太空时代人工智能谋反未遂,主角进化成超越人类的存在。在这几个关键节点上,都出现了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引导人类走向正确的进化道路。

最后的主角,进化成了人类的上帝,无所不能,然而这块黑色石板,仍然神秘,仍然是未知。 《太空漫游》之所以高大上,之所以被欧美观众奉为经典,正因为它不再浮于打打外星人,拯救下地球,而是探讨了一种精神内核-- 在这里,人类是渺小的,相较于世界和宇宙,是无知的,无力的,像个婴儿一样。电影里,主角变成了在人类看来无所不能的上帝,而他是一个婴儿形象。

意思是:人类即使进化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的高文明水平,在宇宙面前仍然是个无知的弟弟。真正无所不能,全知全能的存在,是神秘,未知,无法理解的,而这个存在,始终在指引着人类。 --这正是基督教的内核,也是西方人在精神上的依托。《圣经》里无时无刻不在教导信徒,上帝是全能的,人类是弱小无知的,人类需对上帝保持敬畏和感激,《2001太空漫游》与这种精神高度切合,一部科幻,讨论到这么深的地方,当然自带高大上光环,被欧美观众捧上神坛。 然而不巧的是,我从小,是看着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长大的。 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没有这种东西。 所以我会无聊到睡着。 对我,和大多中国人来说,精神世界是这样的: 神的面前,人确实是很渺小的,宇宙无垠,时空无界。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无知的也像个婴儿一样。 凭我们的力量,填不满海,移不动山,追不上太阳。 可是既然我们有了生命,就要让这珍贵的生命获得绽放,不白来世上走这一趟。 造物主和上帝,也许有吧。但我们不管它,”不语“它。 我们正是努力建造巴别塔,妄图挑战神格的愚蠢人类。 对我们这些蠢人来说,《2001太空漫游》就是会无聊到想睡觉,《流浪地球》才是我们想要想看的电影。 在《流浪地球》里,每个人都在绽放生命,“饱和式救援”,英雄甚至都没有露面,因为每个人都是英雄。

电影给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大过年的,导演当然要照顾大众的情绪。这个结局很“俗”,但其实不影响电影本身。就算结局是地球坠毁在木星人类灭亡,也丝毫不影响电影的深层精神。我们还是会看爽,这个结局如何其实并不重要。 刘慈欣亲自监制,幸亏如此,这个精神内核没有走样,完整的展现了出来,这也正是我当时刷的《科幻世界》里,大多国产作者,反复表现的内核。 电影最后几幕中,在木星巨大的体积面前,庞大的人类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小皮球。

而随着这个画面的旁白,是“流浪地球”计划的描述--要花上整整2500年,人类才能走到最近最近的恒星系。--如此庞大的木星,在宇宙尺度上也算不得什么。2500年前,还是春秋战国,这么久的时间,在宇宙尺度也就是转瞬即逝。 短短几秒钟的画面加旁白,时间加空间,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的渺小。 可是回到整个电影剧情和“流浪地球”计划,那都是一个个无名英雄,在闪光。 也是渺小的人类,在闪光。 “行星发动机”正是这种精神完美的意向,众志成城,为了同一个目标,体现人类自身的意志。 而且,在闪光:

我看到一些差评,讲这部电影"肤浅",没有"精神内核"。不好意思,这里没有的,只是“西方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没有的只是神格。而电影里“不靠神仙和救世主,靠人类自己,不管成功或是失败,谋事在人,成不成事,管他呢。”,也是精神内核,正是我们这些蠢人的精神内核,你理解不了,不代表他不存在。 电影也有缺点,比如感情戏的演技有点尬,氢氧燃烧化学能推走地球有点说不过去。但这确实是一部有深度,探讨到了精神内核的电影,而且是商业化工业化大片,可以洗脑的那种,吹爆。 本质上讲《流浪地球》正是中国人的《太空漫游》,有点遗憾的,也只是技术还没到家,不够成熟。 再回到我开头所说的“强列对比”。为什么有些人好像受到了精神攻击,也就比较明了了。 我本人,是土生土长,受着土教育,又刷了好多《科幻世界》和国产作者,精神已经被洗成了蠢人内核之后,再去看《太空漫游》和《流浪地球》的。 我觉得《太空漫游》无聊,《流浪地球》很爽。 可如果反过来呢。 如果有些人,是受了洋教育,然后美国大片一部部看过来呢。 他是不是会觉得《流浪地球》很愚蠢,《太空漫游》才叫爽? 刚好,国产电影一向水平垃圾不能看,欧美大片一向拍的好看带BUFF。 在精神内核已经皈依西方的情况下,正好西式文化又是强势文化,又有着高大上的光环。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文化差异+优越感爆棚。 “我和你们不一样,精神观念不一样,能够接受的文化产品不一样,而我接受的文化产品,特效爆炸,故事完整,制作精良,比你接受的那部分文化产品,高端的多”。 是不是感觉很舒服? 如果继续拿《流浪地球》和《太空漫游》来比较,“好的科幻电影看的越多,越喜欢《太空漫游》,越觉得《流浪地球》垃圾”。--这确实会是一个事实 。 自然而然的,这会归因于“好电影看多了,欣赏能力提高了,当然会更喜欢更高端的电影”。 但我觉得,并非如此。 “优秀科幻电影看的多”,在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另一个后果: 欧美大片看多了。 在《流浪地球》之前,并没有足够优秀的中国科幻电影。想看就只有好莱坞大片。 而好莱坞大片正是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桥头堡。 潜移默化,思维就会越来越西式。思考方式也就会越来越接近《太空漫游》,远离《流浪地球》。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尤其是资深影迷,越是资深,越会对《流浪地球》产生愤怒的情绪,因为在他们看来,《流浪地球》的三观是歪的。 人类怎么能去挑战神格呢?怎么还可能挑战成功呢?YY!AV!垃圾! 这就好像我刷了一大堆《科幻世界》后,觉得《太空漫游》三观是歪的一样。 上帝是什么鬼东西,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这电影讲一堆没用的,就是不愿意告诉我怎么红烧上帝,生气!垃圾! 如果是以前那种国产烂片,他们可以说,这电影各方面都low。然后高高在上,批判嘲笑一番,该干嘛干嘛,反正电影这么烂,没多少人愿意看,而且丝毫不影响他们高高在上的地位。 可是《流浪地球》拍好看了,拍火爆了,拍得票房逆天了。拍的一丁点也不low,同时拍出了三观。而这个三观。 ”竟然是歪的!“ 这是精神攻击啊,你一部电影,竟然去精神攻击观众,无怪乎会被观众刷差评了。 这些差评也就集中成了三种类型: 最低级的,只是情绪表达,刷个一星“有吴京就是垃圾”,“太空战狼”等等。 然后发现这没啥意义,就开始强行要把电影喷成lowlow的烂片,找各种BUG和瑕疵。要说瑕疵电影确实有,但类似的瑕疵,大多数好莱坞大片其实也有。找这些瑕疵来喷,就是想把电影强行扭成对过去那些烂片的态度:因为它是烂片,所以我们不用看待,啥都烂,啥都low,以此回避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而最为走火入魔的, 是把不同文明间三观的差异,强行分出等级。电影讲到了人类对神的敬畏,那就是深入精神内核的好片,电影里没有神格。就是肤浅。 豆瓣上被顶在第一位的热门一星差评正是这种心理的完美体现:

"还能更土更儿戏一点吗?毫无思考仅靠煽动,毫无敬畏仅余妄想。好的科幻片应该首先承认人类的无知,并跳出人类的视角去看待人与宇宙的关系,而不是一头扎入狭隘的家庭纠纷与大国情怀中自作聪明自我感动。被吹到不行的特效如同导演抡圆了膀子朝观众脸上砸各种金银珠宝,闪到不行但全无美感。有人说作为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不要跟美国比,只想说这宣传攻势票房体量已经超越大多数好莱坞商业大片了,凭啥不能和人家比?所以评价《流浪地球》很简单,你把片中所有角色换成美国人,然后再想想自己愿意打几星。"
1.人类要无知,要有敬畏,这观点一上来就暴露屁股,这是已经被西方宗教精神洗了八成了,就差对上帝救世主的认可了。 2.开篇一个“土”字,皈依者的优越感展露无遗,这些人不把所有和自己不一样的三观贬低一下,不展示字下自己的高贵,是没法说话的,这种是属于精神世界比较low的款式。 3.“狭隘的家庭纠纷和大国情怀”是贬低常用的手段,中国人的精神,是家国情怀,是尽人事听天命,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他们看不到,看不懂,或者懂了也不愿意承认,只好用污名化的“大国情怀”来强行攻击,试图拉低这种世界观的档次。 4.“你把片中所有角色换成美国人”,这是实在没什么话了,这位同学是已经被西式意识形态洗到一定程度,已经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了。所以通过他贫匮的想象力,他认为,假设《流浪地球》是外国人拍的,大家就会拿它和其他美国大片比较,于是在对比之下,美国片中的基督教精神内核会比(他无法理解的)“大国情怀”高大上,比较之下会给差评。实际上,假如美国人真能拍一部具有真正中国精神的愚公移山流浪地球,绝对会被中国人吹爆。流浪所有主要角色换成美国人?9.5分不能更低了——竟然有愿意精神皈依中国的美国人,还不赶紧支持一下? 顶了5万赞的评论,来来去去就这么点水平。 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给一部深刻探讨中国人精神内核的电影好评。为了维护自己的精神世界处在“高贵”的水平,就强行按着“他们都low”的前提去想象,总结成这是“大国情怀”“恶臭的民族主义”。 黔驴技穷。 我讨厌《太空漫游》里神神叨叨的三观,但我不会去给《太空漫游》刷差评,地球这么多人,不可能所有人三观都一样,我尊重别人不同的三观,我只是自个讨厌。《太空漫游》做为电影水平很高,身为摄影爱好者,看着里面构图影调也是很吃惊,我没有给他刷差评的理由。 但有些low货,是不愿意尊重别人三观的,他一定要去污蔑贬低和他异质的世界观,来体现自己的高贵,看多了“洋气”的“人类无知要敬畏”,就要去贬低“土味”的人性光芒。我对此嗤之以鼻。只有“高人一等”才能得到满足的精神世界,太low了。 这整个电影,就是一场中国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攻。 外来文化攻入了本土了,攻城掠地,已经有占领区了。 本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任由其攻击。 突然从天而降一个能打的,遭到了占领区抵抗。 如此而已。 黑或粉也都不用关注欧美观众了,欧美观众看《流浪地球》也是会三观不合的——他们也会觉得这部作品人类太狂妄太愚蠢了,并不会被感动。而欧美观众可没有“先进文化在国外”这种情怀。他们压根就不会去看。 最后,做为被本土创作者洗脑长大的四有青年,我希望《流浪地球》不是巅峰,而是开始。 中国科幻,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