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浩渺的时空伸出手吧,星辰在上,家在前方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很少在电影院哭,但《流浪地球》开场不到十分钟,我就觉得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撞了一下,眼泪瞬间突破了眼眶。两个小时里我不记得自己哭过几回,有时候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眼泪已经滑到了嘴角。这种感动、幸福、恐惧交织在一起,让我没有办法冷静思考。
小破球带来的冲击,已超越了电影本身。我不在乎台词、演员、剧情设计上还有多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也不在乎到底演了什么;我又一次有了“选择买票是为信仰充值”的感觉——不同的是,这次是一部Made in China的科幻电影。
小破球精准地戳到了我所有的泪点、燃点和中二点。对我来说,毫无抵抗力的泪点有两种:个体置身巨大背景中的宿命感与使命感的对比,以及对镜头焦点之外无名者的关怀。
前一种与故事无关,只要一个画面,就能启动嵌在DNA中的连锁反应:比如搭载着领航员的火箭集体升空,上帝喷灯蓝色的离子光柱,发动机口径的深坑,地球大气拖拽出的尾巴,相对静止在地球前方的空间站,以及背后不再明亮的太阳……第一次看到《黯淡蓝点》时的震撼突然被唤起,我所见的宏大随着视野的飞速拉升,消失在空间的黑暗中;我所珍视的一切,瞬间好像失去了意义,又好像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还有木星。换做是我站在这个距离凝视大红斑,哪怕下一秒就死了,也挺值得。站在天桥上望着下面的车流,或是从高楼的窗户探出一点点身子,或是《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神秘博士》“The Satan Pit”一集里深不见底的洞,你会不会想纵身一跃?请记住这个感觉。未知的吸引力是致命的,恐惧令肾上腺素飙升,理性在这一刻消失不见,原始本能驱动往前走一步,再走一步,与永恒融为一体。
相比于渺小个体之于广阔万物所带来的震撼,小破球让我觉得非常可贵之处还在于对“炮灰们”的关怀。面对重大灾难,死难者往往只是档案里记录的数字,电影主角们的光辉如此耀眼,以至于作为观众的我心甘情愿忽略了那些被炮灰的生命。当老韩回忆水下的无数人托举起韩朵朵,说每一个人都是她的父母时,我感觉心跳都随着镜头变慢了。那是许多曾经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名字无从得知,但他们的逝去并不是无名的。
同样,刘培强在驾驶空间站加速前往木星前分离了休眠舱,这个细节让我又一次感叹电影的基调真的非常棒。你或许可以说他的行为有一点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但他并没有让许多不知情的人“被加入”——自始至终,都是个体的抉择,不盲目,有担当。(“前进三”,一个我都没意识到的泪点。)
这就回到上映前看到很多人在讨论的话题:中国人拯救地球,会不会有违和感?看完后你会发现,这问题根本就不存在,因为不是某个人、某个集体或某个国家拯救了一切,是许多个独立个体的自主决定,用生命赌希望,凭这一点,就非常值得尊敬。
冰面上,无数救援车停下、掉头,之前的绝望在那一瞬间被捅破,什么是希望?这就是希望!(我每次看《海盗电台》结尾渔船救援都会哭,这个镜头的杀伤力更甚。)赶来的人说着各国语言,一开始还会去留意,第一个转向的是韩国人,第一个赶来帮推撞针的是日本人,后来觉得这根本无关国籍,这是我所理解的科幻美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无数独立个体的角度去直面存亡之事,以及诞生于此并将熊熊燃烧的尊严和崇高(sublime,和日常使用的“崇高”有所不同,含义更广,但我找不到更确切的中文词汇了)。
这也是我很喜欢“饱和式救援”这个概念的原因。这个故事里的人,都不是在孤军奋战,你在做的事还有其他人也在做(可能还抢在你前面做完了,比如重启苏拉威西发动机)。没有人把自己标榜为救世主,不开挂,响应救援信号,赶往下一个任务,为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不计代价。你可以觉得这一幕很煽情,但绝不能说它虚伪。
我曾以为自己已经过了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类故事所感动的年纪,以为自己在现实面前选择了“活在当下”,小破球让我重新找回了思考宏大命题的勇气。仔细想想这里面出现的所有人,理论上说都不可能看到地球进入新恒星系统的那一天,持续2500年的冬眠概率很低吧;但他们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超越了那些令人囿于狭隘格局的观念:国家、民族,甚至个体的生命。这也算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了。
最后这几句英文节选自我非常喜欢的一首诗。感谢故事里的人,感谢主创团队,感谢科幻。向浩渺的时空伸出手吧,星辰在上,家在前方。
… Just like the life
In which I’m forever a child looking out my window at the night sky
Thinking one day I’ll touch the world with bare hands
Even if it burns.
— Tracy K. Smith, “Don’t You Wonder, Som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