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作为国产科幻电影有哪些突破?
查看话题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流浪地球》原著小说与电影解析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
刘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空灵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关于死亡与希望的电影。
对每个人说,死亡是最终极的哲学命题。生命的可朽性与有限性为人生追求提供了意义和限度。无论通过繁衍后代,还是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个人总归有可能让自己的生命以某种方式得到延续。但在宇宙残酷的“黑暗丛林法则”面前,诸如人性、道德、伦理、人生目的等等,或许只对单个的个体才有意义。
对人类整体的生存而言,种族毁灭是将个体死亡无限放大和彻底终结的终极隐喻。刘慈欣的所谓硬科幻,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甚至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死亡和宇宙生存法则的审慎思考。
《流浪地球》原著构架与创作初衷
《流浪地球》的主题是末日逃亡,据说是刘慈欣“末日系列”作品的一部。由于他近乎焦虑地对宇宙、科技和人类群体命运的关注,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带有危机和末日的色彩。
在《远航!远航!》一文中,他曾设想过几种地球发生环境灾难或星际危机时的逃亡/扩张方案:
1. 宇宙飞船方案
优点:便利,成本低。
缺点:飞船上的封闭生态系统无法维持太长时间,而在恒星之间来回通常都需要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之久。
2. 超巨型飞船方案
优点:克服了小型飞船的缺陷。
缺点:体积太大,上万年才能到达恒星,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年才能找到适合开发的星球。
3. 雪球方案。
先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飞船,使其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到达较近的恒星,以该星资源为补给,再一站一站接替航行下去。或许是最可能实现的方案。
4. 流浪地球方案
驱动整个地球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作星际旅行。
5. 反向扩张方案
由于宇宙的宏大,在星际空间内无限扩张的殖民方案其实是行不通的,刘慈欣还提出一种相反的方向。比如,蚂蚁比恐龙更不容易灭绝;狭小的空间对蚂蚁来说可能就是一片广阔的疆土。所以人类文明还可以采取一种“反向扩张”的策略。人类依靠基因技术缩小为像蚁人,甚至更微小的体积或许要比打破光速的壁垒更现实。

刘慈欣表示,从科学角度讲,自己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流浪地球方案会将大部分能量消耗在毫无用处的地球内部负荷上,地壳内部那些厚重的物质除了产生重力,在星际流浪中其实只是负担。
但他最终以流浪地球为蓝本写小说的原因在于,地球在宇宙中流浪的文学意象,要比人类乘坐宇宙飞船逃亡的意象更具有科幻的美感。《流浪地球》的原著和电影,显然都采取了地球方案。电影选取了小说中设置的逃往场景和基本的世界观,但在叙事线索、故事细节和情感设定上已经与小说颇为不同。这些区别下边会详细说,这里以小说为主交代一下《流浪地球》的科幻背景。
1. 太阳灾变
380年前,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加快,并预测氦元素巨变将在很短时间内传遍整个太阳内部,从而产生一次名为氦闪的剧烈爆炸,地球会在此期间被汽化。在小说中,这一切将在400年内发生,现在只剩下20年时间。

太阳的氦闪会反复出现,所以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唯一的出路是向外太空恒星际移民,按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唯一可行的目标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电影中未提及半人马座和比邻星),路程是4.3光年。

虽然星际移民势在必行,但人类在移民方式上却产生了分歧,最终分裂为“飞船派”和“地球派”,两种方式具体的差别前文已经说过。由于飞船无法长时间维系宏大的生态系统,最终地球派获胜,人类将用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逃离太阳系,到达比邻星。
比邻星体积约为太阳的七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27倍,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

2. 逃亡步骤
在人类2500年的逃亡计划中,一共要经历漫长的五个时代:
A: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实现方式:地球发动机喷射等离子光柱,用切线推力刹住地球自转。
所用时间:地球自转刹车用了42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
主要事件:主人公在刹车时代结束时出生;海啸、极寒等各种环境灾难。

B:逃逸时代: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实现方式:在离开太阳系之前要绕太阳公转15圈。最后借助木星的引力逃离太阳系。
所用时间:20年左右
主要事件:叛乱、太阳毁灭、木星引力带来的环境灾难。

C:流浪时代I(加速):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
所用时间:地球发动机不间断开动500年,地球加速至光速的千分之五,以这个速度滑行1300年,走完三分之二的预定行程。
D:流浪时代II(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
所用时间:用500年的时间减速,航行2400百年后到达比邻星。
E: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异同
《流浪地球》小说的时间线依照主人公从出生到去世展开。期间穿插了几次推动情节的重要事件和转折,包括:人类最后一次观看日出日落;逃逸时代地球最后15次公转;地球在近日点时的环境灾难;借由主人公的亲情、婚姻和生育展现的世界观和社会运行机制;穿越行星带的灾难危机;叛乱引发的两次情节反转等。
从时间线上来说,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此外,《流浪地球》的小说主要是从宏观上勾勒出整体的世界观和科幻设定,而电影版把作者的各种设想,甚至小说中未提及的细节要素做出了最直观的展示。在视觉景观上特别呈现了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奇观,效果颇为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里看到中国人熟悉的地标作为科幻场景出现还是挺过瘾的。流传多年的海平面上升,上海被淹没之类的预言终于在《流浪地球》中实现。说得“战狼”点:我们看惯了旧金山金门大桥、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外国地标被毁掉,这次可算有了自己的本土硬科幻来拿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塔散布末日恐慌。

总体而言,电影与小说在世界观的设定上还是有差异的:
小说中角色的情感关系极其微弱,以人类的整体生存为绝对中心,人与人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疏离和冷漠的。比如主人公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关联虽然深厚,但仍然服从联合政府在生死分配上的权威(按照年龄顺序逃生);母亲毫无负担地接受了父亲的婚外情;每三对夫妇按照抽签只有一对具有生育权等等。此外,在大灾难面前,生存技能展现出绝对优先的:学校只有理工课程,除了历史,其他人文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已经压缩到最小;宗教在一夜之间消失。
电影在人物、故事情节都上做了很大调整。在电影中,居住在地下城的人类与如今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格和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差别,并不像小说中对联合政府的各种政策言听计从,彼此的情感关系也比小说更紧密。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是若即若离的,而电影中父子三代的情感纠葛基本成为推动叙事的主线。吴孟达收养了女孩韩朵朵,这在小说版乌托邦式的世界观设定中似乎不太可能会发生,因为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联合政府的统一安排。
小说中有两次情节反转,一次是在逃逸时代,群众通过私自观察发现太阳在400年间并没有巨大变化,认为太阳氦闪是一个阴谋论,从而对联合政府和指挥中心的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通过叛乱处决了5000名地球派。但随后情节又再次反转,天体物理学家的判断是准确的,太阳果真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
“叛乱”的设定体现出刘慈欣对科学理性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悲观,对非理性群氓进行了辛辣嘲讽。地球派让人类躲过了灾难,却被民众公开处决;人类最终能够幸存(至少暂时),一方面是科学技术与理性分析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有很强的运气成分。
不可否认,小说中的科学和理性是冰冷的,联合政府在书中缺少人情味的体制更让末日阴影中的人类倍感压抑,因此,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却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与小说面向硬科幻读者群相比,这样的设定更容易得到主流电影观众的认可。
刘慈欣冷酷与悲观的理性主义
2007年8月26日,刘慈欣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成都“白夜”酒吧对谈时曾说,“我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我个人坚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
这种科学主义宣言让江晓原颇不以为然,他反问道:“依靠科学能找到人生的目的吗?”
刘慈欣回应说,“(无论)技术邪恶与否……如果人类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持人性,而是为了繁衍下去,那么技术就不是邪恶的。”
江晓原和刘慈欣最根本的分歧显然在于,前者放诸人类的个体感知与体验,而后者始终从人类整体的全局眼光看待一切。这种分歧在刘慈欣随后提供的一个思想实验里表现得更明确:假如人类世界只剩下你我她(江晓原、主持人和刘慈欣),我们三个人携带着人类文明的一切(莎士比亚、爱因斯坦、歌德等)。而咱俩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
“我不吃”,江晓原说。
刘慈欣继续说道,不吃的话,人类的一切文明都会因为你不负责任的举动完全毁灭。宇宙是冷酷的,人类消失就剩下一片黑暗,到时候人性不人性也没有任何意义了。现在选择不人性,而在将来,人性才有可能得到机会重新萌发……
刘慈欣科学主义的理性观与普通观众对情感高潮和宣泄的需求在电影版中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妥协与和解。理性与情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同一片空间中,过度压缩任何一方都是危险的。所以电影里空间站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对吴京说,“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这说明,情感恰恰是人类区别于冰冷机器的地方,在理性和科技的成就背后,在灾难面前,让人的生命充满厚度的正是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小说中曾说,当末日降临之时,地球上所有的宗教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类除了依靠科技的力量战胜灾难,还习惯于从宗教那里获得情感慰藉。虽然刘慈欣本人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但他也意识到,中国科幻缺少宗教情感。人们常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当哲学思考到了极致就会到达宗教。用他的话来说,“科幻中的宗教情感就是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深深的敬畏感。”
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从一颗恒星到达另一颗恒星尚且需要几千年,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又出生,不断更替,而浩瀚无限的宇宙却永恒存在着。
人类的文明不过是宇宙时空荒漠中一颗微小的沙子。

犹太格言里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不过,上帝的笑或许并不是为了嘲弄我们,而是对人类的情感、智慧、意志和成长的会心一笑。
参考资料:
刘慈欣中篇小说:《流浪地球》,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刘慈欣随笔集:《刘慈欣谈科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
江晓原:《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感谢豆瓣友邻:@林更烟 对本文的帮助。
好长。非非辛苦了!
非非好棒
写的很好诶,这篇文章角度超越了电影本身太多,长知识
学习了!
有深度
非非老师赛高!
非非写的好棒!
原文和电影的分析非常透彻!
小说中曾说,当末日降临之时,地球上所有的宗教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了。
没读过原著,但是这一点实在不合理吧。至少基督教徒就有大量末世论的支持者,要是大灾难真出现了,那就是他们一直等待的耶稣再临,信者升天的时刻,只会让他们的信仰更坚定吧。
敬仰
书中确实是这样写的 小说不长 你可以读读 我觉得这是刘慈欣的个人信念吧 他觉得到了关键时刻 能力挽狂澜的只有科学 而且他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可能也对宗教消失有期待
小说那种情感是拍不出来的。因为太阳明天还会升起。
比邻星质量有误
我写的时候也搜索了几个说法 但都不太一样呢 只是说大约多重 不是理科出身所以不太懂 不过比邻星的质量人类也只是猜测哥大概吧
写的很好。只是我想说 他们对于普通观众的情感宣泄需求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对于全剧的情感点 我只觉得尴尬无味。
商业电影肯定是想让观众群越大越好 所以都会宣扬一些普世的情感和价值吧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写的好认真,跳出了评价电影的好坏,这种影评的存在非常必要啦~谢谢作者
原著只是用引力弹弓效应达到调转航向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的效果,但电影却加入了被木星捕捉的情节,这个模型简单估算一下就知道不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属于硬科幻中的严重硬伤。刘慈欣不可能意识不到,作为监制的他只是在向商业倾斜,忍痛放行。
有typo,“巨变” 应为“聚变“, “成为恒星的卫星”应该是“成为恒星的行星”
的确妥协了很多,刘慈欣这样一个坚定的科学理性主义者,居然电影有这么俗套和浓烈的的情感,可想而知他经历了什么。不过援助本身也是有硬伤的,这个他在那本随笔集里谈到过,比如书里写(可能电影里也略微表现出来)地球公转时候没有昼夜,这个就是错的,他自己也承认了。还有就是关于木星,小说里地球在经过木星时候也有危机,不过没有电影里这么严重。小说的灾难主要还是早近日点。
巨变 这里指的意思是巨大的变化;成为比邻星的 卫星 是小说里原文的表述 我特意核对过
非常棒的评论哇!我没看过原著,晚点就去翻看一下!总觉得电影里搞那么多情感戏真是画蛇添足!这种体裁的影片,以人类生存为核心目的片子,要那么多情感戏干嘛!!还有各种黑中国军民无组织无纪律的桥段,真让人无语!本来打算给十分的,现在8分不能在多了!!
吴京才出现几分钟啊
那你倒是说说人家怎么就是搅屎棍了?
比邻星是三星体系之一,原来人类就是三体星人呀!
才发现竟然土伦土也有播!周末就去看
原著中的解释是,到了这个地步,大家终于认识到即便有上帝,那也是个王八蛋(因为让人类灭绝)。地球不是没有信仰了,而是开始信仰科学(只有科学能救人类了),爱因斯坦就是上帝。
所以说,宗教在面对天灾的态度是消极的
搅尼玛了啊
刘慈欣梦想着在末世危机面前宗教信仰能被科学信仰所取代,但是很可能恰恰相反,宗教一直以来就是人们在面临不可能解决的苦难时的有力心理慰藉,越是乱世宗教越会大行其道。
最喜欢吴京惹!他是我的男神第一名🥇🥇🥇🥇🥇🥇🥇🥇🥇🥇🥇🥇🥇🥇🥇🥇🥇🥇🥇🥇🥇🥇🥇🥇🥇🥇🥇🥇🥇🥇🥇🥇🥇🥇🥇🥇🥇🥇🥇🥇🥇🥇🥇🥇🥇🥇🥇🥇🥇🥇🥇🥇🥇🥇🥇🥇🥇🥇🥇🥇🥇🥇🥇🥇🥇🥇🥇🥇🥇🥇🥇🥇🥇🥇🥇🥇🥇🥇🥇🥇🥇🥇🥇🥇🥇🥇🥇🥇🥇🥇🥇🥇🥇🥇🥇🥇🥇🥇🥇🥇🥇
阶梯计划那种也可以吧
行星是对星球体积种类的划分,卫星是相对中心天体旋转的称谓。地球可以说是太阳的卫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日地月也是三星体系,《三体》里面展示的是其中一种混沌的结果
尤其是三颗恒星,引力极其巨大,所以基本都是混沌的
刘在某次采访里也说了,电影这样改编是可以理解的,科幻小说是面对科幻读者的,而科幻电影是面对广大影迷,要照顾到普通观众的审美。比如《流浪地球》中对亲情团聚,以及对故土留恋、不可割舍的感情表现,都很容易引发中国观众的共鸣。so~ 虽然个人更喜欢小说中丧失理性的部分hhh
是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om/doubanapp/dispatc h/review/9938875
作者:无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
“叛乱的设定体现出刘慈欣对科学理性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悲观,对非理性群氓进行了辛辣嘲讽” 我觉得这个证明了科学理性的失败,既然那个时候全部以理科教育为主,但还是有非理性流氓存在,说明联合政府的决策失败,恰恰证明了文科教育的重要
有续集讲叛乱的话,说不定就会是联合政府的理性战胜叛军的感性了。
还好吧,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没有爱情戏的片子……
其实我觉得这样拍下去中国科幻就像大家说的一样有希望了嘛[em]e179[/em][em]e179[/em][em]e179[/em]
叫《球状闪电》的电影主角可以不是丁仪
叫《地球往事》的电影主角可以不是汪淼
叫《超新星纪元》的电影主角可以不是华华眼镜
叫《太原诅咒》的电影因为雅观问题也可以不出现撒碧了嘛
反正霍金教授已经请不来了,《朝闻道》的最后可以安排一个小鲜肉来到真理祭坛追寻爱情的终极答案嘛
同理《中国太阳》最后也可以请投资方的老板出镜咯
《乡村教师》可以不背牛顿三定律,可以改成三个有利于或者三个____。
《吞噬帝国-诗云》系列也可以不用变成李白,变成郭敬明多好,文风悠扬。
.......
真的好,科幻的硬核和中国的乡土情怀都出来了。
说的对,太深刻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安排一下这么多煽情的成分,如果人类还像电影中这么感性,行星发动机又怎么能建立起来呢
http://www.bilibili. com/video/av42733417
写的不错,支持
好贴,顶
所以电影最后工程师拜坦哥
定当去影院鼎力支持!对于科幻迷来说,电影好坏固然重要,但对于我来说,有没有更重要!没有,哪里来的谈资论好坏?《流浪地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工业科幻电影”,其意义重大是里程碑式的!就凭这,也担得起一句“有种!”。哪怕又是一部烂片,吾也愿做那国产科幻电影崛起之垫脚石!
宗教迟早消失,本来就只是慰藉
阿门
太刺激了
这个你太高估人类的理性了。。。只要还有未知和恐惧,宗教就有市场。即便是无神论的中国, 大多数人其实也是不可知论者,平时还好,一出事就求神拜佛,信天信命的人多了去了。
说起这个问题……那些说把地球流浪就不可能的所以不够硬核的,难道你开着飞船去流浪就够硬核吗?怕是都忘记了生物圈二号
迟早,三千年五千年不行来个三万五万呗,科技才是人类的出路
宗教的价值从来都不只有精神慰藉。作为精神慰藉的仪式可能会消失,但是宗教所蕴含的文学文化美学价值不可能也不应该消失。
科技才是人类出路,科技没有发展人类恐怕还在马尔萨斯陷阱里打转,宗教嘛,emmmm,我还是相信霍金说的
看电影时就觉得虽然场面宏达特效壮观,但核心观点和格局还是有欠缺,原来是和作者原著的观点背道而驰了。
虽然认同地球35亿人的生命不能轻易放弃,但是空间站上也搭载了数量可观的人类受精卵、甚至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物种的copy,空间站里的物种生命也有活下去的权利。
相比空间站如此全面的保留了地球各生物样本,地球上剩下的也就那35亿人类(设定里不知道有没有地球上也保存了同样数量规模的样本),等于为了人类一个物种而牺牲地球上其它物种作为代价。
另外一点:吴京那个角色,在联系不上自己儿子时,他虽然绝望,但也接受了MOSS判断和联合政府的决定,他是在后面知道自己儿子还活着后,才又改变注意一意孤行要救地球(其实就是救儿子)。
最后他只弹出了宇航员的休眠仓,但空间站上保存的那些样本,逻辑上不会和宇航员休眠仓在一起存放,事实上就是他为了救儿子而选择救地球上的人类,最后除了牺牲自己也牺牲了空间站上其它物种。
长~~
小说和电影真的不是一个档次的。电影就是个很普通的好莱坞式的拯救世界的爆米花电影
有深度,写得真好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学习了,谢谢~
为了迎合主流观众而改编剧情,真是令我恶心
说的非常在理,虽更喜欢原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种感觉上更符合末日的设定,(所以电影剧情看着有些难受),但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毋庸置疑
写的不错,对刘慈欣的思维逻辑有了比较清晰描述,个人认为刘慈欣只适合当作家。写写小众小说,最好别祸害年轻价值观!
电影比原著更好。刘慈欣的作品确实过于理性,冷漠了。
弱弱问一下无关问题,白旗加彩虹,神马梗
哦,貌似明白了...不让打某旗
比邻星的质量是多少?地球的多少倍?我看错了吗?
还有reference, 赞帖子作者
电影里没有上帝,原著里的宗教也已经消失。
确实不合理,其实宗教发展最为迅速的时代是乱世,就是那种朝不保夕,人命如狗的年代人们更倾向于向宗教寻找寄托,懂点历史的都知道,看来大刘真的对人文不感兴趣啊。
加入了亲情,使得电影更有温度~没看过原著,但看了你的介绍,我觉得加入情感是有必要的,如果只剩下冰冷的技术没有情感没有信仰,毁灭地球的应该是人类自己。
标着彩虹🌈吗,流浪地球的水军正在辱骂同志烂菊花,你还给打个四星。
刘慈欣的小说里面没有给上帝留下位置
虽然没看过刘的书,但从其他地方应该能推测出刘的恶性
这就好像京杭大运河和长城这种几百年的工程为什么能完工一样,把人类作为整体来看是可以高度理性的,具体落到个人身上就回归感性了,因为没有哪个超级工程真的会因为一个人崩溃的,每个人都只是巨型工程的一小部分,原子弹研制很多科研人员到最后引爆了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电影为了戏剧效果让人感觉几个人左右了人类命运,不过这部电影已经弱化很多了,主角队几次救援都被其他小队抢先完成。
写的真好 我还是比较能接受原著 电影虽然迎合了主流观众的趣味 但也导致诸多情节的突兀,甚至不合逻辑
我觉得既然不能确定地球上有没有所有物种的样本,就不能认为刘培强毁掉了唯一的样本,这里应该适用无罪推定的吧?
科学不能解决生活中百分之百的问题,所以就有宗教,科学能告诉你怎么为人处世和人打交道吗?
如果因为什么理由导致无法直接看书,那间接推测是说得过去的。否则的话还是不要轻易下结论吧_(:з」∠)_与其所不知是可以缺如的
其他几种方案也有被创作了小说的
既然最后引爆木星让地球成功的存活了,说明如果当初服从理智,就失去了让整个地球活下来的机会。
如果必须三选二才能延续人类的话。。。
大刘可以选择自己给别人吃掉,这是人性的光辉。选择吃掉别人,这是魔鬼的邪恶。鉴定完毕。
任何事情都是可以选择的,在极端的情景下也有选择。怎么选择才是把人和兽分开的标准,是人类之所以有文明的底线。
这底线不是哪个伟人灵光一闪出来的,是人类这个物种近万年进化出来的。人类所有的伦常道德,不都是为了最大化这个物种的繁衍几率嘛!
再说,什么叫极端情况?同宇宙灭亡比起来人类灭亡算什么?那种族灭亡算不算?一国灭亡呢?一家灭亡呢?那没钱讨老婆所以抢银行算不算呢?不要谈什么人类这么宏大的集体主义概念,我们都是个体!个体中人和人的关系放大后就是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尊重个体的价值就是尊重人类的文明。
所以吃人是不对的,这是人类的底线。也应该是一位作家和公众人物的底线。不要扯什么极端情况,这往往是为恶的借口。你写书是给现世的人看的,那就请遵守现实中文明的底线。
你觉得,一个空间站上的物资,够几千上万人用多久,这些人可能最终活下来吗?
如果必须三选二才能延续人类的话。。。
大刘可以选择自己给别人吃掉,这是人性的光辉。选择吃掉别人,这是魔鬼的邪恶。鉴定完毕。
真遇到这个情况,选择吃人是理性的选择。而吃了人的那个人之后痛苦终身,是人性。明明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续人类,但却仍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自责,一个正常人会产生这种不符和理性的情绪。如果吃了人后心思毫无波动,那才是没有人性的魔鬼。
书中竟然这样写。。。太扯了。。。这种时候明明是宗教大行其道的时刻
刘的小说中总是最终人类大同团结一致,个人认为是除了用军事力量征服全球,其他情况人类是不可能的统一的。
这种情况人类肯定会出于各种不同的自身利益分成无数派别,然后相互征伐,可能不等太阳毁灭,人类就先自行毁灭了
我也觉得,片子的价值观不够宏大,没能打动我。
同意。一沙一世界,无数微小的选择累积成宏大的整体呈现。
非理性群氓,也在《三体》故事的第一章里面,描写为 ”疯狂的年代“。
看了这个影评,感觉更喜欢原著的思想,电影的煽情太假。
刘慈欣还是工程师出生,对技术特别有执念。关于吃还是不吃的问题,我不吃,归根结底我并不真的在乎人类文明,只在乎当下。我是有神论者,对于我来说盒子外面有什么不重要。刘慈欣对生存也特别有执念,这太浪漫了。
可能我关注点比较奇怪,为什么刘慈欣的那个思想实验让我觉得有点好笑:三个人幸存,他准备把唯一的女性吃掉,还要人类文明延续,所以他是准备自己孤雄生殖咯?
可能因为当时在场只有这三个人啊 而另一个男的是对话者 他脱口而出这个例子而已 也不必诛心吧
写得真不错,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三星是一个理智的评价,特效绝对是中国电影之光,故事讲的略尴尬,要是煽情的部分能收一收就好了。
要是更原著一点,感情上再收一收就好了
没有诛心啊,只不过觉得他这个思想实验未免太不严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