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列夫·托尔斯泰 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芳华》表现出一代人最美好的芳华易逝之后,所面临的结局从整体而言,其所浸染的悲剧性色彩却是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何小萍进入文工团有如林黛玉进了荣国府,摆脱之前家庭开始新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随着接触、观察和人际交往的展开,一丝丝各种不和谐的事和声夹杂进来,但还是无关大碍的如同生活在大观园的象牙塔般美好, 刘峰的“活雷锋”有如对姐姐妹妹们百般关心的宝玉,尚能给交织着爱恨的群体生活带来雨后明媚和严冬中的温暖。
电影大抵都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后对照着看,前半段越是美好、华丽,后半段就越是残酷、悲伤,《芳华》如此,《红楼梦》如此,《半生缘》亦如此。这是悲剧的手段,只有经历过残酷,面临过冰冷和黑暗、血腥,就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之前拥有的芳华多么可贵、美好,即使它短暂、易逝。
搂摸事件成为转折点,好似红楼梦中的抄检大观园,从而开始了命运的下坡路。 在此之前的慰问演习战士的一段就如元妃省亲,繁花着锦,烈火烹油,从这个时候,各自爱恨情仇逐渐铺展,达到文工团和电影华丽的巅峰;搂摸事件之后,虽然并未形成“树倒猢狲散”,但命运的转折也由此开始,刘峰调伐木连后转战前线,何小萍高原骑兵后发医疗院再上前线, 萧穗子派战地记者亦颠沛流离……
而真正奠基悲剧性结局的事件则是文工团解散,一如贾府抄家,彻底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郝淑雯和陈灿门当户对的结合,最后在海南开发房地产,未始不可看作探春远嫁, 萧穗子作家成名亦可视为巧姐的遇刘姥姥;而刘峰离婚后跑车拉书,何小萍精神恍惚之后孤身一人,竟何如《红楼梦》中宝玉未出家前敲更的落魄,和史湘云流落街头的困窘,也一起相互扶持救助。
电影能够较集中地体现人物各种命运,爱恨交织,美好与血腥,尤其战争的残酷对比之前的美好,更加衬托出芳华易逝。最终以刘峰与何小萍结尾,让我们看到每代人正当年华时的灿烂,和献出芳华之后的落寞与悲廖。 《芳华》和张爱玲的作品有些相似,辛辛苦苦塑造出一件美好的惊世绝品,然后又将它损坏在面前,那个特定年代特定人群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芳华年代,或者是否有过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