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中,张艺谋的艺术风格有哪些具体体现?
查看话题 >张艺谋的「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影子”这样的替身形象和权欲争夺的历史情境,总能让人联想到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张艺谋自己也曾多次表示,他电影创作中对于仪式姿态和视觉美感的风格追求,是受到天皇影响的。比如《英雄》于《罗生门》叙事结构的借鉴、于《乱》和《影子武士》色彩哲学的运用效仿。
然而,当张艺谋真正将他最喜爱的“影”的内核套进一个中国故事、搬上中国的银幕,我会发现,这一次的他与大师完全走了两条路。
这,当然不是贬义。
同样一个「没有真身何来影子」的有趣哲思,《影子武士》写的是“武士”,而《影》写的是“影子”本身。黑泽明的替身故事,是借替身一物呈现人生虚幻、世事苍凉,是置历史的、精神的悲剧于个人悲剧之上;而张艺谋的影子故事,重点在人物命运的扭转骤变,用他的话说,是在于人性的逆反。
所以,《影子武士》是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表演,武田信玄的“影子”,一开始就是失去了价值的。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在用替身与真身合二为一所产生的幻象,表达个体的自我消逝与山河沉浮、时代落寞这一悲壮主题。而《影》里面,子虞和他的“影子”镜州,自始至终都是以两个人的形象出现,并且,影片是以“影子”获取自我价值而终的。这其中真真假假的微妙感觉,表面上来自于邓超分别扮演的、造型上有所差异的本尊和替身两人,实际上,是通过人性的隐藏和反转披露体现出来的。在张艺谋这里,“影子”成为了一个个体人,既不是真身也不是替身。被奴役者的反抗情节使角色通俗化,其艺术效果自然利弊相当。
利在于,表现被赋予了灵魂的“影子”,与受利欲熏心、失去力量与本真的真身之较量,表现他们二人之间以及其与第三方的阴谋权斗,对于影片来说,无疑添加了更复杂的对立关系,也能够将主题往人物的情感天平侧重——这一点,是张艺谋的长处。同样,激烈的人物对撞造成的戏剧效果,能构成完整的银屏吸引。
弊在于,将影片故事落脚在被奴役者的反抗之上,反映在可怜的、小人物的逆袭经历之中,难免会显露小气与平庸。依附于情节而落得较为通俗的阴谋对抗战,使影片失了一些恢弘的格调。
不过,国师这次为《影》选对了画风。
架空背景又存于三国故事当中,那一段鲜为人知的阴谋权计,全部被张艺谋封印在了这幅“水墨丹青遍地红”的江山画里。既有国风水意、含蓄而又流动的美感,又不缺杀机四伏、冷暖交替的危情暗涌。
竹林琴瑟、山水阴阳,柔美的武打、强硬的欲望、胜算未知的棋局,这些出现在《影》里的元素,无一不是国师带出来自己的“影子”。
脱胎于《影武士》,而又摆脱了黑泽明的“影子”,习惯于大色块渲染表达情绪的张艺谋,这一次用国画水彩调色出他的心中“暗影”,更延伸了“影子”的多重意象。
影片中的几次暗杀、打斗都没有被正面表现。取而代之的是映射在屏风上身影、身形的平面重叠。 孰真孰假?这般模糊与柔弱的笔触,正托出替身与本体的关系。而子虞一派精心密谋的,对杨家父子的“正面”挑战,到底性质如何?
正义与卑鄙的临界,恰是在黑白交集处的那一抹灰。可以向着黑色处浓墨进发,也可以默默淡出趋于洁白。
所以,张艺谋的《影》充斥着人性的悲情。他不再用斑斓色彩表现山河壮阔,而试着用阴郁来描述人之个体。《影子武士》的结尾是长日消逝、悲壮万分。而《影》的结尾却可以是一场更新角逐的开始。黑泽明的浓墨绚艳出现在替身的梦中,承载其傀儡未至的生命之音;张艺谋的水墨淡彩融汇在人物的崛起和生长里,又被真实的血腥打湿。
就像兵器浸透在雨中。原创伞器与悲天悯人的上苍雨,伞沿铁刃的强劲力度与连绵阴雨的悲凉结合,黑白水雾、刚柔相济。
这一次,张艺谋用雨来表达悲悯,用淡墨泼洒叹息。此间,人物情感在血与水的击打里的融合再造,“影”与真身的对抗则暗藏其中,不由明说。
这种暧昧而不清晰的情感状态在影片的每一处各自发力,疑问重重。
比如子虞的替身镜州,他是在何时何种情况下爱上了真身的妻子?比如孙俪饰演的子虞妻子,她是真的爱上了丈夫的替身吗?在结尾接连的反转之时,她又是哪种态度?比如偷窥替身与自己妻子交合的子虞,他是否因此或仅因此事对镜州母亲起了杀意?
以及,最最显而易见的,子虞与镜州二人的暗中揣度与心理较量。
影片最后,面对镜州的利刃,子虞透过面具的两只眼睛看到两个不同场景:一个是挥刀而来的镜州,一个是自己曾经窥到的偷情画面。
一半是死亡,一半是恐惧、屈辱与愤怒。
拥有替身的人,最害怕什么?他们最怕弄假成真,怕被“影子”取代。而取代真身,往往被看作是替身/“影子”/克隆人等等所能拥有的,最胆大最黑暗的想法。一个被赋予了人性之恶的想法。
然究竟操盘“影子”浴血奋战、自己坐收其成的子虞是恶,还是不甘摆布、想要寻回自己的镜州是恶?
又或者,这根本不是一个以“善恶”能简单定论的时代,也根本不是一个可以分辨对错、输赢的故事。
因此影片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尾是未定的棋局,是留给观众的一个虚实难分的开放空间。此时,我们不免会怀疑,究竟死的是真身,还是“影子”?
《影》聚焦的不只是大势背景下的人物离合和生死悲欢,更多是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欲望。这种情绪被张艺谋用介乎黑白之间的水墨温柔呈现,凄冷力度却丝毫不弱。相较从前,这确实是国师去繁至简的一次大手笔尝试,更是他对于偶像黑泽明的个性追随。
当然,不论演员表现(尤其是关晓彤的长公主临挂前那抹蜜汁咧嘴笑)还是视角侧重,《影》多少存在问题。但他带来丰富的情绪展示和极具创造性的艺术构想,已经使得《影》脱离了直白浅显商业大片的旧辙,完成了国师对于中国文化具象以及审美仪式的自我“回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MOVIE木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