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心里去的片
导演花七年时间,800小时的素材,最后只剪了75分钟的片,而这部片,却是真正进入到人的内心的片。
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
我在拍摄别人的时候最迷茫的就是“如何和被拍摄人物沟通,调动被拍摄人物的情绪”。虽然没来得及问沈导这个问题,但我觉得他已经给了我答案。就是“时间”。他的片子最后呈现出来的,几乎只有夫妻间的对话,但是这个对话能够进行到这个深度,是一般人可能跟很好的朋友都不会讲的,甚至夫妻之间都不可能去讲的,而导演能让他们面对一个陌生的拍摄者,面对镜头讲出来这些,前期做了多少工作,可想而知。就上次《筑巢人》那个片,有人就问导演如何让自闭症患者接受拍摄,导演说,一直跟着他,他最初叫他“喂,那个电影公司的”,后来一直到叫他的名字,就是慢慢接受了他。如何能深刻而不浮于表面,最大程度接近真实,唯有时间的磨砺。
或许不同的人看到这部电影会从不同的夫妻对话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最让我触动的是两个高校老师的对话,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我希望有那么一个男人,可以和我聊艺术聊摄影聊电影,聊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是不是艺术,聊草东的歌词里写的是爱人还是他自己,聊如何拍照能摆脱与现实的割裂感,指出我写的东西存在的逻辑上的问题。。噢,不是希望,是曾经有那么一个男人,而他,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那个女教师说她“终于找到聊得来的人”的那一刻,我忍不住流泪了。
而恋爱和结婚终归是两码事,结婚不是风花雪月,最终要回到两个人一起过日子。而发生矛盾之后两个人如何解决,是要理解和沟通。理解和沟通谁都会说,但你真的做得到吗?女教师说,当他把椅子砸向我的那一刻,我知道他其实是在发出需要援救的呼喊,他很无助已经达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且他不可能对一个陌生人做出这样的举动,他对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是他最亲近的人所以我真的理解他。而她老公说,我并没有说你变得不是你,而是在那一刻我认识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认识到的你的另外一面,并且通过详细的论证来表达他的观点。他们之间的逻辑辩论也让我觉得听起来很舒服。哪怕是吵架,也是有理有据的吵架。这两个人是我看到的关于“理解”和“沟通”的最好的例子。我以前是没有什么“择偶标准”的,看到这段,我突然知道了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第一,聊得来(且愿意和你聊)的,第二,讲道理(且愿意和你讲道理)的。我要求高吗?说高真的不高,说不高呢,其实要满足这两点还真的挺难。
我常常觉得缺爱,想找一个男朋友。但我也知道急不来,既然我要求高,既然符合我要求的男人又看不上我,那就不要急,慢慢等,慢慢找。“就算失收始终要守”。就算真的一辈子单身,我觉得也并没有什么不幸。因为和一个男人一起生活的女人,也都有各自的问题。——不论哪种活法都不会一帆风顺,生活就是需要面对无穷无尽的问题。
看电影能解决什么问题?虽然电影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它让现阶段迷惘困惑不安焦躁的我,变得更加平静和坚定了,我觉得,它真的很好。